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毛鼠和板齿鼠的食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动物的食量研究,在农田害鼠方面很少见到报导。为了掌握南方农田主要害鼠的活动规律,了解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以及计算室内饲养它们所需饵料的数量,为开展毒杀害鼠和正常的饲养观察研究提供依据,我们于1964年分冬、夏两季,测定了黄毛鼠Rattus losea Swinhoe和板齿鼠 Bandicota indicaBechstein的食量,现把这方面的材料整理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2.
板齿鼠线粒体D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ApaI、BamHI、BclI、BglI、ClaI、EcoRI、EcoRV、HindII、PstI、PvuII、SacI、ScaI和XbaI等13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板齿鼠线粒体DNA(mt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并用双酶解法构建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结果表明板齿鼠存在3种mtDNA单倍型,可通过限制酶PvuII、HindII和ApaI区分,呈现DNA多态性和种内遗传变异。与小家鼠、褐家鼠mtDNA限制性片段的数据相比较,板齿鼠和这两种鼠mtDNA存在明显差异。板齿鼠mt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建立,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鼠科动物的遗传分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世炎  麦海  胡杰  李玉莲 《四川动物》2005,24(4):481-484
本文研究板齿鼠部分内脏器官的鲜重、相对重量(脏器指数)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板齿鼠肝、心、脾、肾脏指数存在季节性变化,同时肝脏指数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脾脏指数与体重呈正相关,肝、肾脏指数与体重呈负相关;脏器水分含量只有肝和心脏存在季节性差异,但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说明季节因素对不同脏器指数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板齿鼠种群数量中长期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何淼  翁文英 《兽类学报》1996,16(4):297-302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方法(三次指数平滑法),并结合季节指数法,建立了板齿鼠种群数量中长期预测(6个月~1年)的时间序列模型,依据1991年11月~1993年12月在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里波水管理区对板齿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数据,分别预测了1994年和1995年板齿鼠种群数量的发生,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6.56%。  相似文献   

5.
Gong PB  Liu QS  Feng ZY  Qin J  Chen Q  Yao DD  Huang XL  Gao ZX 《动物学研究》2011,32(2):236-240
食物资源或能量收支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行为模式。该研究采用高纤维饲料和标准鼠饲料分别饲喂两组板齿鼠,以红外摄像机录像第20天时各组板齿鼠取食、活动、休息和理毛等4种行为,分析了板齿鼠的昼夜节律及高纤维食物对其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板齿鼠的活动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高纤维食物对板齿鼠行为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夜间活动、取食增多,而白天休息增多。  相似文献   

6.
草原兔尾鼠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初生至100日龄的草原兔尾鼠进行逐日观察,并测量其个体的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记录其生长发育特征。幼鼠睁眼期为10-12日龄;自由采食期为15-18日龄;断奶期为19-20日龄;性成熟期为45-60日龄。生长发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乳鼠阶段,初生至15日龄,体长70毫米以下;幼鼠阶段,16-30日龄,体长70-84毫米;亚成体阶段,30-60龄,体长85-92毫米;成体阶段  相似文献   

7.
饵料对双齿围沙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是江苏沿海潮间带大米草种植区滩涂中占优势的底栖环节动物,对江苏沿海土壤和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产量高、个体大,成为当前出口活沙蚕的当家品种。近些年人们对它的生  相似文献   

8.
寒冷刺激对孕鼠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寒冷刺激对孕鼠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孕鼠分为正常妊娠组和冷激妊娠组,正常妊娠组25℃饲养,冷激妊娠组每日8:00—12:00置于(4±2)℃环境下寒冷刺激。18d后测量孕鼠血压,剖宫记录胎鼠、胎盘、羊水重量,测量初生仔鼠、内脏器官重及内脏器官与体重比值,绘制1—44d的生长曲线、每日增重率曲线,测量出生8周后子代的血压。结果:冷激妊娠组孕鼠血压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胎鼠、胎盘、羊水重量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冷激妊娠组仔鼠内脏器官重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两组内脏器官与体重比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44d的生长曲线表明直到性成熟冷激妊娠组子代的体重仍没有追上正常妊娠组,但两组每日增重率曲线基本吻合。冷激妊娠组子代的血压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寒冷刺激严重影响子代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9.
云南曲靖张家营一肺鱼齿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本文记述的肺鱼齿板是1979年在云南进行野外工作时采获的。标本产自云南曲靖张家营东山中泥盆统曲靖组。登记号V6257 经观察这一标本很可能属于双翼鱼科(Dipteridae),代表一新属、新种。特征一保存不完整的齿板,冠面呈扇形。具9条齿脊,彼此近于平行,脊上具有数目不等的齿突,表面具有琺琅质层。齿谷表面粗糙并缺失琺琅质层。靠近齿板外缘内侧,在齿板冠面上有一浅槽。描述一件保存不完整的左下齿板,仅前侧具脊的部分被保存下来,而后中光滑的台面部分则缺失。齿板中等大小,呈扇形。保存部分的最大长度21毫米,最大宽度16毫  相似文献   

10.
宁夏中宁一板齿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野外队与宁夏区测队三分队的部分同志在宁夏中宁干河沟鹰崖采集到一些晚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化石产自一套夹有少量细砾的灰绿、黄色的砂岩层中。采集中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板齿犀头骨,一枚可能属于三趾马的掌骨及一些碎骨片。板齿犀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板齿犀头骨。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大绒鼠幼仔的生长发育和代谢产热特征,本实验测定了1-49 日龄大绒鼠幼仔的体重、体温、静止代谢率(RMR)和非颤抖性产热(NST)。依据逻辑斯蒂曲线的拐点(24 d),大绒鼠的体重生长可划分为加速生长相和减速生长相,幼仔的体温在19 日龄前逐渐升高,22 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RMR 和NST分别在28日龄、19日龄前随日龄逐渐增加,RMR 在28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BAT 产热活性在7 日龄内被激活。结果表明,大绒鼠胎后发育及产热能力符合晚成性动物的一般特征,即具有短的妊娠期,较少的胎仔数,较长的哺乳期,这些特征对适应横断山特殊多变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含蝇蛆卵蛋白粉饲料对昆明(Kunming,KM)小鼠胎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记录仔鼠各项生理变化指标,采用修订Fox方案检测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结果不同饲料组仔鼠断乳前窝重、仔鼠断乳后体重变化和食物利用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饲料组仔鼠躯体/生理发育指标:耳廓分离、睁眼、张耳和出毛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雌性仔鼠阴道开口和雄性仔鼠睾丸下降较基础饲料组要早。低剂量饲料组的平面翻正所需时间、中剂量饲料组的负趋地性较基础饲料组短,而高剂量饲料组的平面翻正时间较基础饲料组长,差异均存在显著性。余各组仔鼠新生反射和感觉功能的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各组8周龄仔鼠部分脏器系数存在差异。但除雌性仔鼠阴道开口和雄性仔鼠睾丸下降两个指标外,上述有差异的指标数据差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含蝇蛆卵蛋白粉饲料能够满足SPF级昆明小鼠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检查我所待研究的翼手类标本过程中,发现一号1965年采自云南盈江县的鼠耳蝠标本(野外号:滇0698),经签定为缺齿鼠耳蝠(Myotis annectans),是国内首次记录。 雌体。体重10克,体长57毫米,前臂48毫米,尾长46毫米,耳长17毫米,胫长20.5毫米,后足长10.6毫米;头骨最大长17.3毫米,颅基16.8毫米,犬齿前缘到枕髁15.9毫米,上颌骨齿列7.0毫米,犬齿外缘宽5,0毫米,上臼齿宽7,6毫米,眶间宽4,4毫米,泪部宽6,8毫米,颧宽约12,0毫米,颅宽8,0毫米,头后宽8,9毫米,下领骨长12,6毫米,下犬齿到末臼齿7,6毫米。  相似文献   

14.
啮齿类梳趾鼠科小塔塔鼠的下臼齿的形态非常接近。本文根据已有的一百多个牙齿,用齿冠的长度和宽度两个性状,在坐标系中画出了M_1、M_2和M_3的一系列椭圆,代表着这些牙齿一定比例的样本分布范围,并以此得出了细齿小塔塔鼠这三种牙齿的判别线。  相似文献   

15.
新生小鼠卵巢移植雄鼠肾囊下卵泡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日龄小鼠卵巢移植入成年雄鼠肾囊下,分别于移植后18d、36d回收移植卵巢进行形态学、组织学观察,以评价卵巢移植体在成年雄性受体小鼠体内生长及卵泡发育潜能。结果表明:移植体生长增大,有各级生长卵泡发育;18日龄移植体平均直径为1881.1μm±204.7μm,与1日龄卵巢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卵泡发育到有腔卵泡阶段;36日龄移植体平均直径达2575.3μm±466.4μm,显著大于18日龄移植体(P<0.01),有成熟卵泡出现,未观察到黄体;从移植体分离到GV期卵母细胞和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研究表明1日龄小鼠卵巢移植体在雄性受体生理环境中具有正常生长发育和形成成熟卵泡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et Fei,1979(无尾目,角蟾科)是中国特有种,也是当今世界上两栖纲中稀有的几种洞穴无尾目Anura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武陵山地区。研究了湘西北地区不同产地的红点齿蟾在形态结构、繁殖期等方面的差异;并依据繁殖期、采集日期、发育阶段、变态和全长、体长等基本素材创建了年龄组测算法测算年龄;着重报导了洞穴环境的特点以及红点齿蟾蝌蚪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它们在洞穴中生活适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记甘肃东乡汪集的板齿犀和三趾马化石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汪集的板齿犀化石和周明镇1958年所定的“Sinotherium”simplum,在大小、齿冠高度和构造上都很接近,应归为同种。它们和Sinotherium的属型种,S.lagrelii,有明显的差别,而和Killgus于1923年所定的Parelasmotheriumschansiense更为接近。笔者认为Parelasmotherium属应予恢复。“Sinotherium”simplum应该改称为Parelasmotheriumsimplum。汪集新发现的Hippariondongxiangense是我国已知三趾马中牙齿尺寸最小的。汪集含上述化石的地点的地质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的早期。  相似文献   

18.
孙丹辉 《化石》2021,(2):77-78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体型巨大,具有一个最长可达2米的额角,是曾经生存在欧亚大陆的犀科动物.虽然板齿犀属被认为与中华板齿犀属(Sinotherium)关系密切,且板齿犀类2000万年以来从鼻角向额角的演化过程已被重建,但板齿犀属,即真板齿犀的起源问题尚未得到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aucasicum)。板齿犀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时代为更新世。在中国,德日进等曾报道了在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的一块牙齿碎片和几件肢骨,但未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TeilharddeChardinandPiveteau,1930)。后来周明镇(1958)又根据山西的零星材料建立了板齿犀的两个新种。不过,中国的这些板齿犀材料最近都被Antoine(2002,2003)归入到E.caucasicum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曾发现过相当丰富的E.sibiricum的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不少完整的头骨(Fischer,1808,1809)。另一方面,最早发现于亚速海南岸地区的E.caucasicum材料不多,主要是一些孤立的牙齿和齿列,肢骨特别少(Borissiak,1914)。在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泥河湾化石标本中有一些桑志华采集的板齿犀的肢骨材料,以远端肢骨为主。此前在中国的板齿犀类方面只有对通古尔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部分肢骨的研究发表(Cerdeo,1996)。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泥河湾的板齿犀肢骨材料,包括1件桡尺骨(THP20355)、3件腕舟骨(THP20325,20326,20336)、2件月骨(THP20328,20337)、1件三角骨(THP20338)、2件小多角骨(THP20330,20341)、4件钩骨(THP20333,20327,20329,20339)、3件第三掌骨(THP20342,20343,20332)、2件第四掌骨(THP20318,20319)、3件距骨(THP20303,20308,20310)、1件跟骨(THP20311)、2件跗舟骨(THP20305,20322)、2件骰骨(THP20304,20306)、2件第二骨(THP20316,20317)。早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已知包括云簇犀(Dicerorhinusyunchu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和E.caucasicum三种犀牛,但前两种犀牛的体型远小于板齿犀,所以仅从肢骨的尺寸上就可以很好地区别它们。泥河湾的这批材料增加了我们对E.caucasicum的了解,它与E.sibiricum在肢骨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状,如桡骨上容纳腕伸肌的沟宽深,第三掌骨前视可见对头状骨关节面,第四掌骨的近端关节面呈三角形,第五掌骨退化,掌骨上附着腕伸肌的止端显著,距骨对腓骨的关节面倾斜、距骨颈低到中等、滑车与远端关节面的夹角轻度倾斜、对蜗突关节面具长大的舌状延伸、对载距突关节面与对跟骨的外下关节面分离,跟骨对胫骨关节面存在、跟结节粗大、附着腓长肌的止端平滑,肢骨细长,掌骨和骨的中央直嵴低平、骨干上附着骨间肌的止端长但无远端后侧结节。另一方面,这两种板齿犀也存在一些差别,如E.caucasicum的尺骨远端没有对桡骨的第二关节面,而E.sibiricum有;E.caucasicum的钩骨未显示有第五掌骨与其关节,而E.sibiricum钩骨上对第五掌骨的关节面还与对三角骨的关节面联合;E.caucasicum距骨上对腓骨的关节面凹陷,而E.sibiricum平坦。对比已知的少量E.caucasicum肢骨,泥河湾标本在性状和尺寸上与其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将这些标本归入E.caucasicum是可信的。从泥河湾材料我们还了解到板齿犀属的一些未知性状,如骰骨近端呈三角形、跗舟骨顶视呈矩形、距骨的宽/高比达1.21、厚/高比达0.74、对骰骨关节面具后侧突起等。此前的支序分析表明Elasmotherium是板齿犀类中最进步的一个属,泥河湾标本所显示的大多数性状确实是进步的,但仍然有一些原始性状。在板齿犀的两个种中,E.caucasicum可能比E.sibiricum更进步,不过这两个种实际上相当接近。板齿犀类不是一个丰富的犀科类群,然而特别的是在中国有较多的发现,包括几个大型的属,如Elasmotherium、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宁夏犀(Ningxiatherium)和伊朗犀(Iranotherium),但都很少有肢骨化石发现。将泥河湾的材料与已知的少量Parelasmotherium和Iranotherium的肢骨相比,显示后两个属不比Elasmotherium进步,这与对它们系统关系的分析结果吻合。E.caucasicum细长的远端肢骨与其高冠和釉质褶皱丰富的颊齿相一致,指示它是干旷草原的硬草取食者。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13,(3)
已绝灭的真板齿犀(Elasmotherium)在其额骨上长有一只2米长的角,它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将其形象绘制在洞穴壁画上,由此被认为是传说中"独角兽"的真实原型.所有其他的板齿犀都有一个或强或弱的鼻角,但真板齿犀似乎失去了其祖先的鼻角而突然获得了一个庞大的额角.板齿犀类从鼻角到额角的过渡一直很难解释,因为在具鼻角的祖先和具额角的后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形态鸿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邓涛研究员等人在5月出版的《科学通报》上报道了他们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红粘土中发现的一具大型的拉氏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 lagrelii)头骨,由此为真板齿犀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