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白头叶猴F1代及其后代性状和行为跟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杂交所得的雌杂白头叶猴F1代(F1f)的性状及行为观察,以及F1代与黑叶猴进行回交繁殖出来的后代Be1、Be2、Be3和Be4的性状表现及生长发育的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杂交白头叶猴及其回交代的性状、形态特征与黑叶猴十分相似,黑毛性状占绝对的优势。白头叶猴所拥有的性状在杂白头叶猴及其后代中几乎不表现,仅是在生长中存在部分印记,在发育过程中的颜色转变时间延长,毛色转变也有痕迹的现象。这说明白头叶猴的基因控制在回交代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总的以黑叶猴的基因控制为主。白头叶猴回交代个体弱仔率比例高达50%,高于同期的黑叶猴弱仔率,后者一般为10%—20%,呈现出远交衰退迹象。杂交代F1在繁殖行为及对后代的哺育投资上与黑叶猴无明显区别;回交代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与黑叶猴的行为有趋同性。综合上述特征,结合杂交白头叶猴F1f的连续繁殖成功,可以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2.
黑叶猴是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重庆南部和越南北部喀斯特石山特有的灵长类,全世界不足2000只,其中四分之三以上分布在我国。黑叶猴隶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该属是疣猴亚科种类最多的一个属,共有20个种。根据系统演化,这个属可以分为戴帽叶猴种组、郁乌叶猴种组、银叶猴种组和黑叶猴种组,其中黑叶猴种组包括了我国的黑叶猴、白头叶猴、越南的金头叶猴、德氏叶猴、越南乌叶猴、印支乌叶猴和老挝乌叶猴,这7个种只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石山叶猴,其中黑叶猴扩散能力最强,是分布范围最广和分布纬度最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3.
关于白头叶猴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只雄性白头叶猴与一只雌性黑叶猴杂交繁殖的F1代(雌体)与黑叶猴(雄体)的回交,成功繁殖出两只回交代个体,出生后两回交代个体健康状况良好,所显露出来的形态学特征介于亲本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杂交代的成功繁殖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不存在生殖隔离。从而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4.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χ2=6.602,df=11,P=0.830;黑叶猴:χ2=11.393,df=11,P=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白头叶猴的分类地位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白头叶猴是一个独立种还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6.
广西灵长类动物的种类分布及数量估计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广西灵长类动物资源丰富,遍布全境。经过历年多次反复调查,现查实有树鼩,白头叶猴、黑叶猴、懒猴、猕猴、熊猴、短尾猴藏酋猴、短尾猴红面猴等8个不同种,兹将分布和数量报道如下: 树鼩Tupaia glis 兼有灵长目和食虫目特点,分布在桂西南龙州,凭祥、大新等一带,在桂中金秀和桂西北林区也有分布。 白头叶猴 Presbytis ieucocephalus 分布在左江以南明江以东,喀斯特地区,面积200-500平方公里,跨4县12个公社,由于保护不力,数量下降,现约有400头,1979年建立保护区后情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7.
菲氏叶猴与黑叶猴面颅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6个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8个黑叶猴(P.francoisi)的成年头骨作了比较研究。经45项定性和定量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在种间22项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菲氏叶猴为低颅型,而黑叶猴为正颅型;菲氏叶猴面颅比黑叶猴更凸出,枕骨大孔比黑叶猴更向嘴侧;黑叶猴比菲氏叶猴有更发育的视力;在犬齿与颅长的相关性中,黑叶猴比菲氏叶猴显示了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白头叶猴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于1963、1976和1977年间,先后几次到贵州、广西南部进行黑叶猴的生态地理调查,采到黑叶猴标本22号,观察了近40个猴群。经研究,认为白头叶猴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T’an,1957应让正为黑叶猴 Presbytis francoisi的一个亚种。鉴于原命名人未作正式描记,故予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特殊环境,生存在喀斯特石山的动物形成特殊的行为机制以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石山叶猴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属疣猴亚科乌叶猴属的一个种组,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头叶猴(T.leucocephalus)、德氏叶猴(T.delacouri)、金头...  相似文献   

10.
孙洋  王凯图 《生命世界》2012,(11):22-23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们便踏上了回途的列车,但四天的考察生活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为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多!脑海中闪现着白头叶猴黑白相间的毛发在碧绿树冠、山崖峭壁上时隐时现的画面,它们甚是聪明,甚是可爱!在这美好景象的背后,这群可爱的小精灵有着难以言表的苦衷和悲惨的历史。在广西还未建立白头叶猴保护区时,它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当时广西生产一种酒——乌猿酒,这酒是由白头叶猴和它的近亲黑叶猴的尸体经过加工之后做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