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武 《生物学通报》1993,28(11):10-11
血液循环是高等动物机体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不断地将消化道吸收的各类营养素连同肺吸入的O_2运送至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加以利用,并将细胞内物质代谢和各种废物和CO_2转运到肾肺等器官以待清除;同时传递激素至靶组织,从而调节组织细胞生理功能,适应  相似文献   

2.
关于卡尔文循环的总反应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教科书或专著中,卡尔文循环总反应式的写法多有不同,笔者见到的有: 1 3CO_2+9ATP+6NADPH→ GAP+9ADP+8Pi+6NADP 2 3CO_2+9ATP+6NADPH+6H~+→ GAP+9ADP+6NADP~++8Pi[10] 3 CO_2+3H_2O+3RuBP+9ATP+6NADPH→ GAP+6NADP~++9ADP+9Pi 4 3CO_2+-3H_2O+9ATP+6NADPH_2→  相似文献   

3.
谈“张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在“除害保粮”工作中,对于益鸟的保护和对季节性为害鸟类的防治,一直为半山区、新稻区,果园以及有关副业(如柞蚕放养等)生产单位所重视。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农药浸拌毒饵或在作物上喷洒化学驱避药物的方法,不分益害一律毒杀。这  相似文献   

4.
(一)总复习时的教学目标 1.中学阶段“新陈代谢”的内容,主要包括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理卫生》各一章,章名都称“新陈代谢”。因此总复习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范围,这主要是绿色植物的代谢过程及主要的生理作用,动物(以人体为例兼及其他)的代谢过程及主要的生理作用,此外,还有一点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2.要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代谢的全过程和动物(以人体为例)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对代谢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两者的相  相似文献   

5.
“神经系统”一章难教、难学,王永惠同志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谈了做好这一章总复习的看法和做法,并附了一些练习题,可供各地教师做好学生总复习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综合复习阶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统计这一环节中的学生成绩变化,发现这样一条曲线:先是上升较快,接着出现一个较为平稳的“高原期”,之后又有上升趋势。上述曲线中平稳的“高原现象”是怎样出现的呢?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看法。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①过去一般认为“高原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现在学者认为,人类的任何学习都要经过这样过程:“开始阶段——迅速进步阶段——高原阶段——克服高原阶段”。②  相似文献   

7.
五月的一个早晨,我们同一位民校教师走到-坵叶茂秆粗、长势喜人的稻田边,夸它长得好。他说:“是啊,它确实与众不同,你们看,叶尖上挂的水珠也特别多,周围田中就没有这个现象。有的老农说‘禾苗吃到露水才能长得好’就是指这种情况。”这里所说“吃露”应当如何解释呢? 其实,清晨植物叶片上的水珠,并非全是露水。因为不少植物的叶片尖端及边缘有一种叫水孔的结构。当植物体内水分充裕时,水孔能不断地向外排出水分,在大气温度较高、湿度较低且有风时,排出的水分很快被蒸发散失了。但在大气湿度较高、温度较低和无风的夜  相似文献   

8.
王恩多  李小骝 《生命的化学》2022,(10):1957-1960
<正>王应睐先生是新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二十世纪中下叶,王应睐先生成功组织并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具有生物活力蛋白质(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合成。2021年5月14日,国际命名公报宣布将2008年3月3日紫金山天文台在盱眙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355704)命名为王应睐星。  相似文献   

9.
所谓循环,是指周而复始地运动,如血液循环。由于心脏不停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往返流动,即从心脏到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又回到心脏,这种血液的循环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作为循环系统另一组成部分的淋巴系统,也能称为淋巴循环吗?1990年版生理卫生教材P58是这样讲的,“这种淋巴在淋巴系统中的运行,叫淋  相似文献   

10.
视觉渠道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大脑接受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人类对视觉信息的处理也比对文字信息的处理要快几千倍。在学习中采用视觉化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视觉化学习不仅仅指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的可视化呈现,更是学习过程视觉化的开展。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例,阐述了视觉化教学策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最近看到《化石》上刊出的《远古的食人之风》一文,促使我将这篇以前写的稿子,进行了修改,提供读者商讨。在现代民族中,不少曾流行过“食人之风”,有着吃人肉或人脑的习俗。在原始人类中,有人认为也有吃人风气,有人认为没  相似文献   

12.
水势问题在教学上是一个难点,“通讯”编辑部组织有关水势问题的讨论已经初见成效。叶绿同志“关于水势概念的理解”一文对水势及其组份的理解,是阐述得比较清楚的,我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美中不足的是在引用摘录我的文章内容加以讨论时,大部分都与正文不符,但这无关紧要。因为我们讨论的目的是在于正确理解水势及组份,使其服务于“四化”,我的文章正好是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这  相似文献   

13.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8月16-17日)讲到被秦军围困的饥民易子而食,王先生解释这个“易子而食”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与别人家交换孩子,然后分别杀掉,再吃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王先生的读《史记》影响深远,必须予以更正。易子的子,并不是活着的孩子,而是已经死了,做为孩子的家人,难以对已死的自己的骨肉下此狠心,别人家的孩子也死了,  相似文献   

14.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好的导语是教学乐章的前奏。它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它引导着学生思维、努力求知的方向;是师生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它把教与学、旧知与新知紧密地联系起来。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超滤无相变,操作条件温和,能耗低等优点,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价格昂贵的生物制品等热敏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浓缩和纯化中显示出极大优越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超滤优势的充分发挥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在影响超滤的众多操作因素中,保留液循环量即膜面速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当膜应用于中试或工业化生产后,最优循环量(膜面  相似文献   

17.
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无性生殖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即是母体分裂成2个(二分裂)或多个(复分裂)大小形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在单细胞生物中比较普遍,但对不同的单细胞生物来说,在生殖过程中核的分裂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1以无...  相似文献   

18.
“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稻季磷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帆  陈源泉  高旺盛 《生态学杂志》2012,31(6):1383-1389
稻鸭共生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对比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P的输入输出及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早稻-鸭"共生生态系统P输出为52.28kg·hm-2,其中鸭产品P为1.71kg·hm-2;"晚稻-鸭"共生生态系统P输出为83.24kg·hm-2,其中鸭产品P为6.17kg·hm-2;在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系统在目前的P养分投入水平下,降低了土壤P的亏缺量;鸭子系统P输入主要来自系统外投入的饲料P;鸭粪P在系统内循环利用,两季循环率分别为12.5%和13.5%;两季稻作后,"稻鸭共生"土壤截存的P量为195.41kg·hm-2,比常规稻作显著提高了36.9%;"稻鸭共生"可对稻田土壤增加鸭粪P为17.75kg·hm-2。  相似文献   

19.
“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稻作季节氮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2010年5-10月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了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氮(N)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早稻-鸭”共生系统N输出是239.5 kg· hm-2,其中鸭产品N是12.77 kg·hm-2.“晚稻-鸭”共生系统N输出是338.7 kg· hm-2,其中鸭产品N是23.35 kg· hm-2.在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系统在目前的N养分投入水平下,土壤均存在N亏缺;鸭子系统N输入主要来自系统外投入的饲料N;鸭粪N作为系统内被循环利用的养分,早、晚稻两季循环率分别为2.5%和3.5%.两季稻作后,土壤截存的N量是178.6 kg·hm-2.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3年第2期龚划时同志“关于‘分子筛’提法的一点意见”一文深有同感。过去我们也曾就此进行过讨论,认为这一提法似乎不够确切,不利于人们(尤其是初学者)学习和掌握。或许有人会说,“分子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出了机械之“筛”的概念。诚然,新近出版的《辞海》对“分子筛”释义道:它“泛指具有均一微孔而能选择性地吸附直径小于其孔径的分子的那些吸附剂。”从这个定义来看,凝胶层析中的葡聚糖等凝胶和电泳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都是“分子筛”,但是,无论是从分离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