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是一种极具感染性和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当病毒感染机体以后,机体会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进行防御.高等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分为两大类:适应性免疫系统和天然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特异性地识别入侵的病毒并将其清除.而天然免疫系统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入侵,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抵抗病毒的入侵.其中,天然免疫系统作为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和激活后续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在整个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动物关键模式识别受体及其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免疫系统是动物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机体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动物机体的抗病毒免疫机制是由一系列PRRs对病原体的识别所启动的。近年来识别和感受病原体的一系列动物PRRs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揭示动物复杂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提供了新思路。该文简要介绍动物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维甲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的分子特征及其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肠道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多种重要人类病原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固有免疫是机体早期抵御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不同肠道病毒在进化中已经具备了多种途径躲避免疫识别或诱导固有免疫系统失活。本文重点对肠道病毒调控宿主固有免疫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系统整理了肠道病毒逃避干扰素依赖与干扰素非依赖的抗病毒固有免疫防御的分子特征与作用规律,为肠道病毒致病机制的探究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 of immune system)的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各类免疫及非免疫器官中的免疫区室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提供新的应对策略。上皮细胞体内广泛分布,承载机体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它作为免疫防御首道防线参与免疫系统区室化形成,并在免疫反应局部微环境中,既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固有免疫调节作用,亦可通过自身转分化调节后续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抵御及清除病原体入侵、调控局部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促进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病理状态下,上皮细胞又可能是免疫稳态失衡甚或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免疫系统区室化,对上皮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一综述,为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固有免疫应答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抵御微生物和异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这些细胞广泛参与As中泡沫细胞形成、斑块内基质降解、细胞凋亡、血管新生和斑块破裂等事件.模式识别受体是免疫细胞上识别病原体(或某些内源性成分)相关分子模式的一类受体分子,包括Toll样受体和NOD样受体,介导固有免疫应答反应.Toll样受体在固有免疫应答细胞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As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如TLR2和TLR4对As起促进作用,而TLR3具有As保护作用.NLRP3炎性体与动脉血管壁的早期损伤有关.对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及模式识别受体在As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As的形成过程,而且还能为临床上防治心血管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禽坦布苏病毒(Avian Tembusu virus,ATMUV)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病毒,可感染多种蛋禽,感染动物临床特征为采食量下降,产蛋量骤减,甚至停产,感染后期呈神经症状,如腿和翅膀麻痹、共济失调等。ATMUV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流行,给我国甚至世界养禽业带来严重影响。固有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线,是机体与生俱来的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过程,以建立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从禽坦布苏病毒诱导宿主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φ)在机体中分布广泛并具有十分活跃的生物学功能,在宿主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集中于Mφ的吞噬功能及抗原提呈作用,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活化模式的Mφ对病毒感染后机体的炎症反应具有双重调控作用,Mφ的极化状态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关系密切。病毒感染急性期,Mφ向M1方向极化,M1型Mφ可促进炎症反应,辅助机体清除病原体,但其过度活化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加重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随着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Mφ向M2方向极化,M2型Mφ可通过分泌多种抑炎因子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参与组织修复,亦与感染慢性化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机体后可以诱导Mφ向不同方向极化,但其具体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就Mφ极化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作一概述,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治疗策略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机体的呼吸道黏膜免疫又是抵御从黏膜途径入侵的外来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应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命世界》2009,(12):6-6
人体后天性免疫是阻止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一旦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系统便会产生抗体并记忆。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过去的流感感染很可能提供了抵抗当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的一些免疫力。该发现有助于平息此前人们因为H1N1病毒蔓延而引起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启动固有免疫反应,经级联信号转导,激活下游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进而产生炎性细胞因子以及Ⅰ型干扰素,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TANK结合激酶1 (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 作为一个中心节点蛋白,参与多条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的传导,可同时激活NF-κB和IRFs,是机体抗感染过程中关键的蛋白激酶。TBK1的精准调控对维持机体免疫稳态、抵抗病原体入侵至关重要。文中综述了TBK1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泛素化调控机制,以期为病原体感染及自身免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激活适应性免疫的基础,其在宿主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当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病毒感染细胞后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入侵,进而产生干扰素和一系列细胞因子来抵抗病毒入侵或清除病毒;而在适应性免疫中,机体主要通过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识别入侵的病毒并将其清除。与此同时,病毒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宿主细胞中获得生存,进化了多种可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现将主要针对于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的一系列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NOD样受体在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琼  胡巢凤 《生命科学》2010,(5):454-458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直接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最初阶段,通过机体自身的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来识别病原体特有的保守结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细胞内NOD样受体(NLRs)是胞浆型PRRs中的一个重要家族,病原体侵袭细胞可上调其表达,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机体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独特的功能。最近有研究证明,NLRs的突变与一些人类免疫性疾病相关,并且在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将讨论NLRs在炎症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噬是调节细胞生长、发育的一种重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损害;另一方面,有些细菌在进化中形成了独特机制,通过干扰或阻止自噬溶酶体形成等来调控或阻碍自噬,从而利于自身的复制和存活。自噬是天然免疫的重要部分,可通过Toll样受体或黏膜免疫系统等参与对细菌及毒素的应答;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自噬,进而调控获得性免疫应答。在抗胞内菌感染时,自噬在调节Th1/Th2细胞的免疫偏移方面也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动物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动物肠道是机体阻止外源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动物肠道中定殖的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物代谢,疾病和免疫系统发育等密切相关。该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的作用、诱导机体T、B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的分子机制及与一些代谢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等内容。尽管如此,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随着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机制的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发现初期,自噬被认为是细胞降解自身成分、适应饥饿应急的代谢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自噬对许多生命过程行使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自噬可以直接捕获并清除感染的微生物病原体,也能够与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相互作用,调节天然免疫反应,抵御微生物感染。而且,自噬可通过调节抗原递呈和T细胞的激活,促进抗原特异的获得性免疫。本文旨在讨论自噬调节机体免疫防御的机制,集中于三方面的功能:直接清除微生物;调节天然免疫反应;以及促进获得性免疫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MicroRNA调控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croRNA(miRNA)是近几年继siRNA之后非编码RNA研究的又一热点.它通过与靶mRNA的特异性结合,在转录后水平上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研究表明,miRNA可能参与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它们不仅成为重要的固有免疫受体活化后的信号调节分子,而且能够直接干扰病毒复制而发挥抗病毒效应.miRNA可能与经典的固有免疫应答体系共同组成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还可以通过自己编码miRNA或者改变宿主细胞miRNA表达谱直接或间接地干扰很多宿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逃逸机体免疫清除的目的.因此,miRNA水平的相瓦作用可能是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丰展开免疫“博弈”的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17.
肺脏在保证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病原微生物、过敏原甚至是毒物的威胁.因此,肺脏免疫系统,尤其是固有免疫系统,在保护机体免于上述危害并维持状态稳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外来病原体入侵,肺泡上皮细胞(AECs)和肺泡巨噬细胞(AMs)相互协作,迅速识别入侵病原体并发出招募信号,进而中性粒细胞乃至适应...  相似文献   

18.
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肠黏膜是肠道寄生虫(包括旋毛虫等)进入宿主的重要门户,即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宿主抵御肠道寄生虫入侵的重要固有屏障,后者发挥着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宿主的肠黏膜免疫应答反应决定旋毛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和适应关系。本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旋毛虫感染与宿主免疫的现状,分别从肠道黏膜组织学结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小肠上皮细胞4个方面,综述一下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作用,目的在于揭示宿主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免疫受损患者的增加,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一些严重的侵袭性真菌病如不及时诊治可迅速致死,如念珠菌病、烟曲霉病、马内菲青霉病、隐球菌病等。固有免疫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机体抵抗入侵病原真菌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病原识别受体(Pathoge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对其进行识别以启动固有免疫。TLRs(Toll-like receptors)是抗感染免疫中最重要的PRR之一。目前固有免疫在侵袭性真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TLRs作为固有免疫阶段的主要受体,了解其对侵袭性真菌的识别作用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固有免疫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对认识临床真菌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几年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吕杰  黄瑞 《微生物学报》2012,52(9):1051-1058
自噬作为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其在病原体感染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自噬在病原体感染中具有"双刃剑"样作用,一方面,机体可利用自噬清除感染入侵的病原体;另一方面,自噬可被某些病原体利用、修饰或干扰,以促进自身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与增殖。本文拟就近年来自噬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的胞内病原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综述,同时结合本室研究进行一定深入探讨,为探索通过调控及合理利用自噬途径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