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距今14~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即: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2.念珠藻组合,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尤其是蓝藻化石,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2.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3. 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4.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2.
距今 14~ 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 ,即 :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 ,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 ,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 ;2 .念珠藻组合 ,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 ,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 ;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 ,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 ,尤其是蓝藻化石 ,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 ,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 ,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 :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 ;2 .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 ,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 ;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 ,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 ;4 .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3.
长城群高于庄组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地质年龄约在14-16亿年。主要描述了华北太行山北段灵邱县境内高于组白云岩中的层状和扁豆状透镜体燧石及穹隆式叠层石的黑色燧石中的颤藻、念珠藻和色球藻植物的8个新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还有两个新修订属。这些新的促群再加上前人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报道的汇成了近100个种生物组合,进一步证明高于庄组地地球上中元代微化石类群最丰富的产地之一。以下是该 新发现和新修订的分类类群: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Eophormkidium orculiformis sp. nov., E. sp., Siphonophycus caudataceous sp. nov., Palaeolyngbya complanata sp. nov., P. capitata sp. nvo., P. sp., Oscilaltoriopsis sp.;念珠藻科(Nosto-caceae):Veteronostiocale vaginata sp.nov.;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Maculosphaera giganta sp.nov.,Gloeotheceopsis grandis sp.nov.;分类位置未定的类群:Myxococcoides limpida sp.nov.。  相似文献   

4.
华北高于庄组硅化微体化石组合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中元古代高于庄组 ( 1 4- 1 5亿年 )的硅质叠层石中保存了完好的多种微生物化石。从这些叠层石的微细构造分析 ,成岩早期硅质矿物的交代作用为微体化石的原位保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除部分居住者和浮游的分子外 ,两种丝状蓝藻 ( Siphonophycus inornatum和Eoschizothric composita)和两种球状蓝藻 ( Coccostratusdispergens和 Eoentophysalisbelcherensis)是这些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以球状蓝藻 Eoentophysalis为主的藻席可能发育于潮下高能环境中 ;而以多种丝状蓝藻为主的藻席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中—高潮间带的局部静止小水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中的燧石相岩层中,共鉴定出10个属19个种,其中含1个新种,3个未定种,以及2个相似种。化石类型以蓝细菌中的颤藻科、念珠藻科和色球藻科属种为主,还保存有少量绿藻和大量分类位置未定的藻类。新的化石资料必将进一步丰富燕山雾迷山组的微化石群的内容,并为进一步评价雾迷山组微化石的生物演化和多样性的水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徐淮地区元古宙九顶山组产出丰富的条带状和结核状燧石,其中保存了大量微体生物化石。本研究通过岩石切片法发现了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的精美的丝状和球状蓝藻化石,鉴定出12属16种,即有丝状蓝藻6属10种(包含2个未定种):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ypicum,S.kestron,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球状蓝藻3属3种:Gloeodiniopsis suxianensis,Eoentophysalis cumulus,Nanococcus vulgaris;以及分类位置未定的3属3种(包含1个未定种):Myxococcoides minor,Leiosphaeridiasp.,Brachypleganon khandanum。其中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Nanococcus vulgaris均为本地首次发现,弥补了以前在九顶山组中只找到Siphonophycus而未曾见Os-cillatoriopsis的缺憾,并对大量保存精美的Siphonophycus的来源问题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而大量无异形胞的Os-cillatoriopsis属化石的存在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海底为缺氧环境。本次新发现丰富了九顶山组的微体生物化石资料,这些微体生物化石组合有可能成为元古宙洲际生物地层对比的依据。九顶山组碳酸岩台地沉积相中普遍发育的微体生物藻席、保存精美的高分异度的蓝藻化石以及并未在底栖环境中发现真核生物,均反映冰期前的浅海底栖生态系统还是由原核生物为主体的微体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关家崖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地层中保存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牧食迹、觅食迹三大类,共7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分别是Arenicolites isp.,Cylindricumisp.,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isp.1,Helminthopsis isp.2,Lorenziniaisp.,Planolites isp.,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eichichnus rectus,Thalassinoides isp.1,Thalassinoides isp.2,Thalassinoides isp.3,Thalassinoides isp.4。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划分3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lanolites组合,该组合以觅食迹为主,部分为居住迹,出现在潮间带和潮下带;2、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组合,该组合遗迹化石种类较单一,主要为觅食迹,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上带;3、Thalassinoides-Helminthopsis组合,该组合出现在潮间带。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山西兴县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8.
云南海口早寒武世褐藻化石新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0):1072-1076
主要报道了产自云南海口耳材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褐藻化石-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latifolia gen.et sp.nov.)简单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simplex gen.etsp.nov.)和古德带藻(Vendotaenia cf.antiqua Gnilovskaya)3种。这些化石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物种的多样性,为研究该群生物爆发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褐藻和褐藻化石形态学的比较研究,表明化石属和现代属在系统演化上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潮间带和亚潮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9.
遗迹化石是埃迪卡拉纪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最有力的证据。但多数埃迪卡拉纪遗迹化石为简单、水平的表面爬迹或潜穴。在湖北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化石的地层中新发现一类形态特别的化石,呈蝌蚪状,一端膨大,一端细管状。通过对化石形态、同位素分析以及沉积学特征的研究,说明该化石为遗迹化石,而不是实体化石。蝌蚪状化石为一种复合迹,垂向活动形成球状的膨大端,平行藻席层活动形成近于水平的潜穴,反映了造迹生物垂向切穿藻席层并沿藻席层进行觅食的行为。该发现说明了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有两侧对称动物开始形成较为复杂的潜穴。  相似文献   

10.
扬子台地北缘神农架群发育一套中元古代中期和晚期的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其中台子组是神农架群中部地层,也是该群古生物化石丰度最高的组。本文利用化学浸泡法对中元古代中期台子组细粒碎屑岩进行微体化石研究,结果显示:台子组化石总的特征是组合简单、化石个体较小,大部分标本直径介于20-50μm。本文共鉴定出微体化石7属11种,包括光面球形类Leiosphaeridiacrassa、L.minutissima、L.jacutica、L.bicrura和Leiosphaeridiasp.,细胞聚合体Synsphaeridium sp.、Eomicrocystismalgica和相对复杂的疑源类Navifusa sp.、Satka sp.、Germinosphaera sp.与Arctacellularia tetragonala。台子组微体化石组合中原核生物是主要的化石类型,真核生物丰度很低。其化石多样性和膜壳平均直径远小于邻近时期的生物化石群落,这可能与台子组沉积期的地表环境特征以及独特的生物群落特征有关。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台子组有机质处于较高的热演化阶段,埋藏温度约280℃,过高的埋藏温度也可能降低了台子组化石保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北京十三陵地区位于燕山的中段,是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的地区之一。本区雾迷山组厚两千余米,主要分布在萃花山,小宫门东山及卧虎山一带。数年前,笔者在本区萃花山雾迷山组一段采集到一批微小的柱状叠层石与层纹状藻席相互共生的标本,其中一些标本是由黑色燧石组成的。通过切片方法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由黑色燧石组成的叠层石和藻席中保存有多种形态的微化石。作者扼要记述了这些微化石的形态特征,并将这一微化石群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寒武纪微生物组合进行比较,并探讨了这一微化石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一、四川盆地西部卡尼期地层分区四川盆地西部北起广元南至峨眉出露一套晚三叠世卡尼期地层。但这套地层的分层问题争论已久,尚未解决。笔者认为只有将化石组合对比与沉积相对比结合才可能更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现将其大致划为3个沉积相区: 1.中部沉积相区处于古海湾中部,北起江油县黄连桥,南至什邡县金河。由成都地质学院及国家地质总局第二普查勘探大队合组的川西北石油一队于1975年在本相区建汉旺组。该组下段以黄连桥剖面为代表,厚90m。其底部与拉丁期天井山组潟湖相灰白色厚层含燧石  相似文献   

13.
有机壁微体化石Tappania,最初发现和描述自我国山西永济地区约17—14亿年前古老的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汝阳群北大尖组。随后,该形态属标本相继从印度、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洲等地的同期地层被发现和报道。无疑,它成为该地质时期生物地层对比的重要微体化石证据。由于它是自前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记录以来,被认定为最初具有动态细胞支架和膜系统的复杂有机壁真核微体化石,它成为干群真核生物在该古老地质时期演化趋异的见证。本文旨在认识Tappania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亲缘,并探讨它的生活、繁衍生态环境和地质背景。结合已知古地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可推测Tappania的出现与该地质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在古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的海水盆地中,尽管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蓝菌和单细胞藻类,但是,具有渗析营养功能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在适宜生态环境已繁衍。  相似文献   

14.
描述在重庆万州区铁峰山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首次发现的遗迹化石,鉴定为新种Palaeophycus tiefengshanensis。该种以潜穴表面瘤状凸起特征与较大的潜穴尺寸区别于古藻迹其他遗迹种。遗迹组构分析表明该遗迹化石产出层位的层面生物扰动指数为最高级5,说明原始沉积环境的食物供给充足,氧含量高,造迹生物大量繁盛并活动频繁。根据沉积相变化特征,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自流井组沉积期经历了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类似的古环境变迁即湖退过程。两者区别在于四川盆地东部自流井组局部层段可能更适宜底栖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15.
上前寒武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黑色含蓝藻化石燧石层岩样,下第三系油田沉积含藻岩芯岩样、现代蓝藻色球藻科(Chroococaceac)标本热模拟样品、非热模拟样品经粉碎、抽提分离,对其苯溶馏分、无水乙醇馏分和部分石油醚馏分利用MAT251质谱仪进行了稳定碳同位素质谱分析。碳同位素组成用δ~(13)C PDB表示。结果表明:上前寒武系的有机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30.49‰,下第三系油田沉积物中的有机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25.52‰,现代蓝藻非热模拟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22.08‰,热模拟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16.69‰,反映出随地质时期由老到新δ~(13)C平均值呈梯度上升。苯溶物比乙醇溶物,热模拟比非热模拟蓝藻δ~(13)C平均值明显增大,表现出δ~(13)C值和有机质组分的不同及热解产物类型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遗迹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在沉积物表面和内部所留下的生命活动记录.遗迹化石不仅与生物种类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还受到环境因子和沉积介质的影响和控制.地质地史时期的软躯体生物很难保存为化石,而它们生命活动的行为习性都烙印在了遗迹化石里.因此,遗迹化石成为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载体,在重建古环境和古生态、探索早期生...  相似文献   

17.
去年8月中旬,元古代生物圈多学科研究国际讨论会在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近十个国家约15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际生命起源和演化研究中心(简称CSEOL)主办,会议目的是为出版该组织编著的元古代生物圈演化专著广泛征求意见。会议的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1.大陆地壳的演化,板块构造和元古代铁矿形成序列的地球化学和沉积环境的比较。 2.元古代各类化石的记录、分布以及这些记录所显示出的分异模式。这一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专题: A.元古代叠层石记录的主要特色; B.地质时期中微生物藻席保存特色的生物地球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下部小壳化石的研究集中于黄陵背斜东翼和南翼, 对西翼地区尚未有详细的报道。 作者在黄陵背斜西翼高岚河剖面灯影组天柱山段下部发现寒武纪纽芬兰世的小壳化石, 既包括扬子板块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标准化石Anabarites trisulcatus, 同时也有Eohalobia diandongensisOelandiella korobkovi等第二生物带标志化石, 以及可能为第三生物带或更晚期化石分子的Paragloborilus tenuis等。该化石组合为多生物带的化石混生, 其层位可能相当于峡东地区(黄陵背斜南翼)的岩家河组顶部。在黄陵背斜南翼的滚石坳剖面岩家河组下部发现小壳化石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 海绵骨针和藻类化石, 属于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化石组合与沉积记录表明, 高岚河剖面与东翼如泰山庙地区具有相似的潮坪相沉积, 多发沉积间断, 导致不同生物带化石混生; 南翼滚石坳地区水体较深, 早期沉积间断不显著, 可以识别小壳化石第一组合带。上述新化石材料的发现, 为黄陵背斜周缘寒武系下部地层对比与生物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下部小壳化石的研究集中于黄陵背斜东翼和南翼, 对西翼地区尚未有详细的报道。 作者在黄陵背斜西翼高岚河剖面灯影组天柱山段下部发现寒武纪纽芬兰世的小壳化石, 既包括扬子板块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标准化石Anabarites trisulcatus, 同时也有Eohalobia diandongensisOelandiella korobkovi等第二生物带标志化石, 以及可能为第三生物带或更晚期化石分子的Paragloborilus tenuis等。该化石组合为多生物带的化石混生, 其层位可能相当于峡东地区(黄陵背斜南翼)的岩家河组顶部。在黄陵背斜南翼的滚石坳剖面岩家河组下部发现小壳化石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 海绵骨针和藻类化石, 属于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化石组合与沉积记录表明, 高岚河剖面与东翼如泰山庙地区具有相似的潮坪相沉积, 多发沉积间断, 导致不同生物带化石混生; 南翼滚石坳地区水体较深, 早期沉积间断不显著, 可以识别小壳化石第一组合带。上述新化石材料的发现, 为黄陵背斜周缘寒武系下部地层对比与生物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主要报道了采自云南省昆明市海口马房村鞍山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叶状红藻-似红叶藻(新属、新种)(Paradelesseria sanguinea Xu,gen.et sp.Nov.).通过比较形态学研究,探讨了该宏观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属与亲缘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演化及其古环境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红藻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水深在30 m以上的亚潮带和下潮间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