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摄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2.
生态摄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摄影,最重要的当然是指导思想的不同:摆脱了把摄影对象仅仅作为审美对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站到了更高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当然也因为对象的不同,虽然生态摄影的对象囊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风貌等,但有许许多多数摄影人都对野生动物情有独钟。可能因为人类与动物有近缘关系,也可能因为动物的多变性给了摄影人更多的挑战。对于生态摄影而言,装备和技术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好的相机和构图并不能保证可以拍摄到好的作品。生态摄影人最需要做的是熟悉、了解要拍的动物的生活习性,要有预判,然后是耐心的等待。适应摄影对象的瞬息万变是生态摄影的重点之一。很多出色的生态摄影师都有着深厚的生物学知识,而很多好的生态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费心费力长时间跟踪拍摄而来的,在拍摄动物时尤其如此。让一切在自然中发生,没有用任何人为的操作完成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生态摄影。在等待中了偶遇了欲拍摄对象展示了你所期待的一刻,那是一场最美的意外。  相似文献   

3.
生态摄影作为记录生态关系.反映生态变迁,引起生态思考的工具,绝不只是某些摄影师的专利.而应该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的摄影方式。从精心制作、多年积累沉淀的大作品.到身边的花花草草,鸟叫虫鸣的小作品.都可以成为生态摄影的佳品。  相似文献   

4.
要拍摄到生态的作品,拍摄的主体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生态的人。只有怀着对生命最初的感动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被拍摄的对象。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不依赖于人类价值评判的生态价值。生态摄影人的使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生命的可贵,生态摄影入要始终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用尊重生命的情感拿起相机。不管是为了助生态保护一臂之力、还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摄影水平,或者仅仅为了自娱,都不应该成为生态的破坏者。那些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不惜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破坏生境的做法都是应该受到鄙视和谴责的。让生物自由自在地存在,让读者看到生物自在的生活状况,是每个生态摄影人的责任。好的生态摄影作品应该可以涤荡入的内心,所以在拿起相机之前,别忘了带上满怀的爱意.就算在采光、构图上有所缺憾,也依然会感动人心,因为爱,是生命最初的感动。  相似文献   

5.
摄影的精神     
<正>照相机,跟电脑和手机一样,都是当今世界最为普及的工具。事实上,现在有些照相机是与手机、电脑三者合一的。几乎每个人,至少住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拍照。至于说一个人的形象从来没有出现在照片上,这样的人几乎很难找到。在我们开汽车、逛商店或走在马路上时,我们的形象常常会在无意中被监控录像拍下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需要摄影。主要原因是它有众多的用途——有些用途大有裨益,有些则未必如此。摄影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保留对假日的记忆,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显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摄影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摄影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可视的证明,还原了世界真实的色彩,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生态保护事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生态摄影更应该具有生态道德,一些参与生态摄影的人为了获取画面不择手段,对于拍摄的生物或自然造成了干扰甚至破坏。这实际上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作怪,这需要所有的生态摄影人调整一心态,不能不择手段地诱拍、摆拍甚至伤害要拍摄的生物以获取罕见的照片作为炫耀的资本。为了生态摄影而反生态,这就大大背离了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则。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才应该是所有生态摄影者应该追求的境界。同时,生态摄影也应该跳出原来的野生动物生态审美的狭小圈子,记录已经被破坏或者正在恶化的生态现状,以引起人们的深思,揭示人类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生态摄影是用摄影留下生物美丽的瞬间,但也应该遵循可持续的原则,让生物在属于它的自然中继续美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自然保护浪潮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自然公园、保育机构、民间组织纷纷成立,民众得以多元学习自然生态知识,参与自然保育、环境保护的工作。各类的出版物也因应而生,兴起一波自然文学的创作风潮.图文并茂的生物图鉴.自然类图书也有广大的需求市场.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就对大自然和户外活动感兴趣。在大学里.我选择了生物学专业.随后又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那时.我时常梦想着将来的职业是能经常去野外并能接触野生动物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日趋衰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只是单纯记录已有的技艺和知识,更强调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实现长久的活态保护。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不但能更好地激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可以极大节省保护工作中的资源消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系统中,人、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达到共生的平衡。其中,人  相似文献   

12.
<正>多数学者认为,优良的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至关重要,近代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败,从根本上说就是生态环境失衡造成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空间存在生态学上称之为生态场。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是一个生态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诗意生存的象征。在古代苦难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以什么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前辈们所运用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  相似文献   

13.
杨锐  钟乐  赵智聪 《生态学报》2020,40(18):6687-6693
建构基于消费端的自然保护地指标交易机制是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解决中国不同行政单元间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创新性思路。提出了以自然保护地面积指标的初始分配为基础的交易机制建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生态安全性、可操作性、动态调整等3大基本原则。从市场客体、市场主体、交易方式、交易机制4方面进行了市场要素的具体设计。其中,市场客体是自然保护地可交易面积指标和由其折算的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市场主体为县级及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交易方式为优先省内交易、鼓励省际交易;交易机制包含价格机制、审核机制和监督机制。阐述了价值规律、供需规律、竞争规律在交易机制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黄新燕 《化石》2012,(2):79-81
3月,由国土资源部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主办,基金会会独家资助,国土资源部宣教中心承办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杯“地球的故事”网络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拉开帷幕。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大赛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在全国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杯“地球的故事”摄影作品网络征集,希望通过广大的古生物学者专家、社会各界有关摄影爱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