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玻璃珠分室培养AM真菌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保东  冯固 《菌物系统》2000,19(2):212-216
以粒径0.8mm ̄1.2mm的玻璃珠为培养基质,建立用于培养纯净AM真菌的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由三叶草、玉米和两个真菌菌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versiforme在这种培养系统中形成菌根共生体,并获得了相应纯净纯净真菌,每盆可获得多至10毫克干重的菌体。对所得菌体的P.K.Cu、Zn等矿质养分含量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粒径0.8mm~1.2mm的玻璃珠为培养基质,建立用于培养纯净AM真菌的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由三叶草、玉米和两个真菌菌种Glomusmosseae和Glomusversiforme在这种培养系统中形成菌根共生体,并获得了相应纯净真菌,每盆可获得多至10毫克干重的菌体。对所得菌体的P、K、Cu、Zn等矿质养分含量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AM真菌培养特性方面研究的基本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盆钵培养,双相培养和纯培养3个层次讨论了当前探索丛枝菌根(AM)真菌培养特性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当前培养AM真菌的动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王强  王茜  董梅  王晓娟  张亮  金樑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11):1250-1260
重点围绕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H形分室培养系统、根排斥室培养系统、供体自养植物的双分室体外培养系统、丛枝菌根(AM)真菌与普通植物根器官的双重培养系统、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系统、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双重培养的改良分室单胞培养系统等7个不同的分室培养装置, 对AM真菌的培养类型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其中, 采用玻璃珠分室培养装置易于将AM真菌与培养基质分开, 能获得大量纯净的AM真菌繁殖体, 用于研究AM真菌对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H形分室培养系统和根排斥室(RECs)培养系统均能够获得连续的、可切断的共生菌根网络(CMNs), 可用于研究植物-植物、植物-昆虫之间化感作用产生的信息交流。供体自养植物的双分室培养系统有益于研究AM真菌对宿主植物在单作和混作条件下生长效应的影响。AM真菌与植物根器官的双重培养系统为研究AM真菌的侵染过程及生理、生化特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为纯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体系可以获得AM真菌纯净菌体, 是研究AM真菌遗传、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理想方法。以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系统为基础, 可以在菌丝生长室置换培养基、在根室中补充适量碳源, 并多次收获AM真菌繁殖体。转型根改良双重培养系统是提高AM真菌孢子接种剂产量的有效方法。综上所述, AM真菌的分室培养系统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为开展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的菌根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AM真菌分类学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发园  刘润进 《菌物系统》2001,20(4):588-593
  相似文献   

6.
生物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发园  刘润进 《生态学报》2002,22(3):403-408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分布于自然界各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个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为因素等生物因子的作用,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介绍该领域最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和分析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动向。  相似文献   

7.
分根培养系统中AM真菌抑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根培养系统中将大豆(Glycine max Merrill)幼苗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或/和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后,定期测定大豆根系中AM真菌及线虫侵染率、病情指数、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将大豆胞囊线虫与AM真菌接种于分根培养系统同一室或分别接种于不同室,AM真菌均能显著降低大豆病情指数和线虫侵染速率,且将二者接种同一室处理的效果大于不同室处理;与只接种SCN的处理相比,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3周后在同室接种SCN处理的根围土壤中胞囊数、根上胞囊数和根内线虫数分别降低了47.4%、58.9%、46.6%和50.5%、67.0%、57.5%,表明AM真菌能显著抑制线虫的发育;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在一定时间段内诱导了大豆根系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的活性。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能够诱导大豆植株抵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既能在同一室的根围局部与SCN竞争侵染位点,又能对不同室的根系诱导产生防御性酶,推测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拮抗SCN的效应既是局部的,也是系统性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平果铝矿区的三个AM真菌新记录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农药对烟草AM真菌接种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彪  孙渭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1):153-157
AM真菌能与烟草根系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促进宿主生长,提高烤烟品质和产量,施用农药是否会影响AM真菌对烟草的接种效应,尚无定论,本研究用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烟草植株进行接种,按正常施用量喷施不同种类的农药,通过对AM真菌侵染率,烟草根系活力,土壤孢子数量等的测定。研究喷施农药对AM真菌接种效应的影响。以便为菌根化烟草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有220万到380万种,目前已经描述的真菌仅约12万种,不超过总数的8%。大量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真菌多样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估。然而基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中,大量真菌却因难以获得纯培养而未被认知。因此探索新的真菌分离技术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真菌多样性的认识,并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全新生物遗传资源。本研究以淡水湖底泥为调查对象,从优化培养条件和原位培养两个方面探索未培养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与传统培养方法及免培养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比较,评估各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低温分离显著影响获得的真菌组成,有利于嗜冷真菌的获得;无论在4℃低温还是25℃常温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都能显著提高分离获得的真菌多样性,在属级水平上提高比例分别高达207%和81%。相较于传统25℃稀释平板法,基于分离芯片技术的原位培养在分离纯化效率、未知真菌捕获率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显示原位培养技术在未来真菌分离培养中可能具有极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在曲江县的气候条件下的牧草试种情况及适于在该县种植的一些牧草品种.并对曲江县的大气、水、土壤三方面的环境质量及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果糖和葡萄糖作碳源、硫酸铵作氮源、培养温度25℃以下、培养液初始pH5~7和少量通气都利于胞外冰核产生,最佳培养时间受培养温度和接种菌龄的制约,而低温处理、光照及添加丝裂霉素C和HNPA对胞外冰核产生无明显影响。胞外冰核耐热(40℃处理后仍保持较高活性),酸碱适应性强(pH2~13);温度50℃以上、蛋白酶K和高浓度脲处理可完全失活或严重破坏其冰核活性,表明蛋白是真菌胞外冰核的必需成分;胞外冰核溶液中盐浓度高于50mmol/L时,活性才受抑制。25%冰乙醇可有效沉淀真菌胞外冰核,同时又保持较高活性;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显示真菌胞外冰核分子量很大,电荷组成和分布上不均一,所带净电荷为负。本研究加深了对真菌胞外冰核的认识,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果糖和葡萄糖作碳源、硫酸铵作氮源、培养温度25℃以下、培养液初始pH5~7和少量通气都利于胞外冰核产生,最佳培养时间受培养温度和接种菌龄的制约,而低温处理、光照及添加丝裂霉素C和HNPA对胞外冰核产生无明显影响。胞外冰核耐热(40℃处理后仍保持较高活性),酸碱适应性强(pH2~13);温度50℃以上、蛋白酶K和高浓度脲处理可完全失活或严重破坏其冰核活性,表明蛋白是真菌胞外冰核的必需成分;胞外冰核溶液中盐浓度高于50mmol/L时,活性才受抑制。25%冰乙醇可有效沉淀真菌胞外冰核,同时又保持较高活性;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显示真菌胞外冰核分子量很大,电荷组成和分布上不均一,所带净电荷为负。本研究加深了对真菌胞外冰核的认识,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根霉12号固体发酵产生纤溶酶的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均匀设计方法对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初始pH、加水量、无机盐加量进行了优化;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时间、接种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根霉12固体发酵产纤溶酶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麸皮∶豆粕=1∶2,初始pH5.0,加水量0.75ml/g物料, MnSO4H2O和 (NH4)2SO4加量分别为0.25%和 1.42%(对物料)。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7个孢子/g物料,培养时间72h。优化条件下的纤溶酶产量平均达791.81u/g物料。  相似文献   

15.
氧载体强化氧传递促进法夫酵母虾青素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法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是强好氧发酵过程,溶氧水平直接影响细胞虾青素的产率。本文对虾青素的氧载体强化氧传递双液相发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豆油(作为氧载体)可提高法夫酵母发酵时的溶氧水平,促进虾青素的合成:添加豆油 0.5-5.0%(w/v),虾青素产量随豆油添加量逐步提高,最高时达到2.98mg/L,对照组虾青素产率为2.50mg/L。并证明产量的提高是单位质量细胞的虾青素合成效率提高的结果。摇瓶培养时转速的高低不同,对豆油的最适添加量存在影响。较高摇瓶转速有利于豆油在培养基中分散,从而利于强化氧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正十二烷强化氧传递促进法夫酵母虾青素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虾青素的氧载体强化氧传递双液相发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正十二烷(作为氧载体)可提高法夫酵母发酵时的溶氧水平,促进虾青素的合成:添加正十二烷 0.5-1.0%(w/v),虾青素产量随正十二烷添加量逐步提高,最高时达到3.0mg/L,对照组虾青素产率为2.15mg/L;当正十二烷浓度大于2%时,对虾青素的合成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而正十二烷的添加对细胞的干重没有表现出促进作用。因此虾青素产量的提高是单位质量细胞的虾青素合成效率提高的结果。罐上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开始后的12-24 h时段的溶氧水平对于虾青素的整个合成周期的合成活性至关重要,为发酵供氧进行分段控制提供了依据。根据法夫酵母虾青素合成活性与细胞呼吸活性之间的关系,推测法夫酵母合成虾青素过程对氧的依赖可能与柠檬酸生产菌有着相似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个猕猴桃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栽培植物的计算机管理已成为植物园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圃管理和国内外植物资源信息交流的需要,运用Visual Basic5.0编程语方及Microsoft Access97数据库软件,初步建立了一个猃猴桃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生成的血小板性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强  张卿西 《生理学报》1988,40(3):258-264
应用液体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获得了比较稳定且有一定数量血小板生成的培养体系。培养3、5、7、9d时体系中的血小板数均高于接种时。在培养7d时可见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现象,~(35)S掺入也证实体外有血小板生成。这些体外生成的血小板形态功能基本正常,其直径为1—5μm,新生成的血小板体积较大。无论体积大小,其活动性均稍强于正常。这些体外生成的血小板具有正常粘附功能,2×10~(-4)mol/L ADP可诱导出单波聚集。体系中血小板及巨核细胞生成量稳定且与接种细胞数呈正相关,提示可将其应用于巨核系生成调控的研究。进一步增加并稳定血小板生成量可使此体系更有效地应用于血小板形态、功能及生成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小麦产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在黑龙江省31个县、市进行的多年小麦农业生态联合试验,并运用双重组合设计〔1〕原理进行模型挂接,建立了黑龙江省小麦区域性农业生产数学模型,初步揭示了降水、土壤肥力及农肥、化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及相互间的变化规律,并应用模型对小麦产量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动态检测活细胞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的方法。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sRed2)的质粒分别改建为表达带有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信号CL1的GFP或DsRed2的pGFP^u或pDsRed2质粒,然后转染HEK293细胞,通过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GFP^u或DsRed2^u的细胞系。在蛋白酶体抑制N—Acetyl—Leu-Leu—Norleu—al(ALLN)处理GFP^u或DsRed2^u细胞后,应用免疫印记技术检测细胞内GFP或DsRed,含量的变化,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GFP或DsRed,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ALLN处理能使GFP“和DsRed2^u细胞内GFP和DsRed。含量明显增加,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结论本文成功地建立了检测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对活细胞的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进行实时动态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