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脂血症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而且对血小板功能也有影响。血浆脂质浓度增高,血小板的粘着、吸附、聚集、收缩和释放反应等功能均有所改变,从而加速血栓形成,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主要通过NAD(P)H-氧化酶系统产生氧化物,也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氧化应激可通过影响血小板聚集时相、一氧化氮、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平衡和αⅡbβ3整合素,从而改变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氧化应激能够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氧化LDL,刺激泡沫细胞生成,并通过CD40配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药物可干预血小板的氧化应激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描述血小板的超微结构;阐述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血小板对血管活性胺等物质的吸收、贮存和释放;血小板对颗粒性物质的吞噬作用等多种细胞反应及其生物学意义。着重介绍血小板参与止血功能和血栓形成,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创伤愈合、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以及移植排斥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说明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细胞。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已有很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但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其发病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内膜平滑肌细胞作为主要参与者,通过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所认知并接受。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初级阶段,血小板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斑块的形成,而在晚期的并发症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侧重总结了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重要关系,以期为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抗血小板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或能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方法,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关注点.不断发展成熟的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深入开展高质量的血小板病生理特征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血瘀证实质与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化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临床治疗中医血瘀证的主要药物——活血化瘀中药不少具有抗血小板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作用,但缺乏明确的作用靶点.冠心病、血瘀证及血小板功能状态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采用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冠心病血瘀证活化血小板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分析其功能不仅对阐明活血化瘀抗血小板中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此类新药开发及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本研究对近年来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探索应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激活后,其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血小板活性在AS不同病理阶段的变化规律罕见报道。本项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实验性AS进程中血小板内游离钙([Ca~(2 )]_i)和cAMP浓度的变化规律,为适时和正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AS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蛇毒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林光 《蛇志》1997,9(4):44-46
蛇毒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孙林光综述管锦霞审校(广州医学院广州蛇毒研究所广州,510182)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它在生理性止血以及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蛇毒中广泛存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因,而其中易损斑块的突然破损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引起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如何更有效地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就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评价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二苯乙烯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苯乙烯苷是何首乌的主要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可通过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等途径而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颇重视中国黑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并提出这一作用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Hammerschmidt偶然发现:一位正常的32岁男性在摄食四川佳肴麻婆豆腐后,出现血小板功能降低,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阻断16μM二磷酸腺苷(ADP)激活血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提出了一些学说。不管提什么学说,研究血小板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重要的。宏观的动物实验证实了一定数量的、机能正常的血小板是形成粥样病变及动脉血栓的必要条件,亚细胞水平的研究揭示了血小板的奥秘行径;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物的形成,往往扰乱微循环而引起致命的危害。这说明了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的血小板机能,往住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国颇重视中国黑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并提出这一作用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Hammerschmidt偶然发现:一位正常的32岁男性在摄食四川佳肴麻婆豆腐后,出现血小板功能降低,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阻断16μM二磷酸腺苷(ADP)激活血小板释放5-HT,同时具有轻微的出血倾向。随后,作者又在此人和另三名血小板功能正常的人身上重复这一发现;而另外4例吃对照餐(糖醋肉片)者血小板功能维持正常。为探讨麻婆豆腐引起血小板功能降低的机制,作者进一步观察了麻婆豆腐中所含大量黑木耳和其它成份的作用。结果发现,黑木耳的磷酸缓冲盐水提取物在试管内明显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阻断低于16μM的ADP激活血小板释放5-HT。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并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对于牙周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论,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牙周病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早期损害、血小板聚集反应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牙周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缝隙连接是连接相邻两个细胞间的重要通道,其功能和数目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构成缝隙连接的亚单位称为连接蛋白,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细胞问的缝隙连接为靶点的治疗可能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廿碳五烯酸的抗缺血性疾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廿碳五烯酸(EPA)是一种前列腺素(PG)先质脂肪酸,它在体内转变为三系PG 的同时,竞争性地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从而使二系PG 合成减少。EPA 生成的三系PG 几乎没有促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却和二系PG 相同,因而体内二系PG 减少和三系PG 增多可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EPA 还可降低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降低血液粘滞度和增强红细胞膜的可塑性。因此,增加体内EPA 含量,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减少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花生四烯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四烯酸(AA)对机体有类似前列腺素(PG)的广泛作用,尤其是对血液和心血管有重要的影响。AA有降低血胆固醇、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增加窦房结频率和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及抗心率不齐等作用。AA有很强的使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生物合成血栓素(thromboxane A_2,TXA_2)而起作用;而它的另一种生物合成产物前列环素(PGI_2)的作用恰相反。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管壁AA生物合成PGI_2减少,而血小板生物合成TXA_2增多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症与花生四烯酸代谢有一定关系、利用影响AA生物合成TXA_2和PGI_2的药物,可能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花生四烯酸 (AA) 对机体有类似前列腺素(PG)的广泛作用,尤其是对血液和心血管有重要的影响。AA有降低血胆固醇、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增加窦房结频率和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及抗心率不齐等作用。AA有很强的使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生物合成血栓素(thromboxane A_2,TXA_2) 而起作用;而它的另一种生物合成产物前列环素 (PGI_2) 的作用恰相反。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管壁AA生物合成PGI_2减少,而血小板生物合成TXA_2增多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症与花生四烯酸代谢有一定关系,利用影响AA生物合成TXA_2和PGI_2的药物,可能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逐渐增多,该病是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也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已经证实,血小板源性的趋化因子——尤其是CXC-型趋化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趋化因子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思路以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与清道夫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重大的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清道夫受体在胆固醇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清道夫受体是一类结构多样化的糖蛋白受体,具有广泛的配体谱和功能.已知清道夫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宿主防御、细胞粘附、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文章就近几年来有关该受体的结构、分布、表达调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作一综述,以探索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小板增高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变化规律。方法:143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和65例对照者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凝血酶活性(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常见于肿瘤、肺炎、外伤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组患者AT-Ⅲ、PT和APTT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必要时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