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蛇志》2020,(1)
抗凝剂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关键,早期肝素的初始应用对生存至关重要。低分子量肝素、间接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素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急性肺栓塞的初始治疗;直接口服抗凝剂以固定剂量给药,而不需要任何实验室凝血监测,更加简化了急性肺栓塞的初始治疗、预防和长期管理。然而,尽管低分子量肝素和磺达肝素的疗效优于普通肝素,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接口服抗凝剂在大多数患者中对预防复发性急性肺栓塞的作用与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相似;另外,基于普通肝素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性,目前仍有迹象肯定了普通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的初始治疗中初步应用的效果。本文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溶栓前后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上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Ps)的变化,以此探讨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PT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溶栓组。各组动物在栓塞后1、3、24、72、120h5个时间段分别处死,进行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和Ps的蛋白及mRNA的变化。结果肺栓塞后病理可见肺动脉血栓形成,炎性反应明显。肺血管内皮上ICAM-1蛋白及mRNA表达在栓塞后3h开始增高(P<0·01),而Ps蛋白及mRNA表达在栓塞后1h开始增高(P<0·01)。溶栓治疗后,栓塞、出血、萎缩减轻,但炎性反应有所加重,肺血管内皮上ICAM-1和Ps的水平再次升高(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P-选择素均参与了大鼠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过程,溶栓治疗并未改善肺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操作简便,存活率高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模型并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为研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兔麻醉后,经右侧颈总静脉插管至右心室观察正常右心室压。然后经此导管注入4个直径2 mm、长5 mm的长柱状自体血栓栓子建立兔急性PE模型。10只PE兔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至栓塞后80 min。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取肺脏固定做病理检查。结果右心室导管的插管成功率92.45%,平均右心室正常压力(32.69±8.32)mmHg。PE模型的栓塞率100%,存活率87.76%。模型建立后右心室压平均增高(6.75±6.82)mmHg,51.35%出现异常心电图波形。结论1.兔正常右心室压为(32.69±8.32)mmHg。2.自体血栓栓子经颈静脉入口右心室注入法建立兔急性PE模型存活率高,右心室压可作为判断急性PE模型成功建立的指标。3.仅部分PE出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不能作为判断兔PE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栓塞面积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栓塞面积分为大面积组(38例)和小面积组(4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危险因素分布、血气分析结果、D-二聚体水平。结果:大面积组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小面积组,呼吸急促、发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小面积组患者,Pa O2和Pa CO2均显著低于小面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定量乳胶聚集法测定的D-二聚体值在两组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免疫比浊法测定的D-二聚体值在大面积组明显高于小面积组,且具有统计学差(P0.05)。结论:(1)呼吸困难、晕厥、心悸、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发绀可提示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2)Pa O2和Pa CO2明显减低提示大面积肺栓塞可能性较大;(3)D-二聚体是否能提示肺栓塞面积大小可能与其测量方法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对排除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秉乾  周素怀 《蛇志》1995,7(1):37-37
蝮蛇抗栓酶治疗视网膜血管阻塞5例报告刘秉乾,周素怀,唐美琳湖南邵阳医院康复科湖南邵阳医院功能科湖南邵阳医院眼科视网膜血管阻塞通常是由于某种原因所致的栓塞而引起的急性视网膜血管病变。初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如未获得及时有效治疗,可造成永久性失...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与冠脉再阻塞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国强  刘唐威 《蛇志》1994,6(2):31-3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与冠脉再阻塞的防治研究钟国强,刘唐威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及早地溶解冠状动脉(冠脉)内新鲜血栓,使心肌再灌注,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AMI住院死亡率。如何及时地判断再灌注(如应用简便、...  相似文献   

7.
血栓病是人类面临的一类重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各类疾病之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此类疾病主要包括3种类型,即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脉管栓塞.后者包括深部静脉栓塞及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栓塞和内脏栓塞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30%。目前公认的治疗血栓的首选方法是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8例DVT患者,先将0.9%的生理盐水(N.S)50ml+尿激酶(UK)50万U,由患肢远端静脉推入,5分钟推完,然后由健肢、患肢分别将0.9%N.S1000ml UK100万U持续24小时静脉滴入,1次/日,共7-10天。结果:12例痊愈,6例显效,总治愈率为100%,未出现肺梗塞、脑溢血和死亡病例。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用大剂量尿激酶,能显著提高患肢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创伤后脂肪进入循环系统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其中,肺是主要受累的靶器官。目前的研究认为,广泛的炎症反应可能在FES后的损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脂肪栓子的来源与清除、参与炎症损伤的分子及损伤后变化这三个方面对FES后肺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可能的损伤机制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特异性溶解血栓作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西方国家1986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A-74187或Sp2/0表达的糖基化尿激酶原以及大肠杆菌表达的非糖基化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0%~80%。德国Grünenthal公司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非糖基化尿激酶原(Saruplase)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采用20 mg推注,60 mg/60 min滴注,分别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链激酶进行比较,并做了1698名心肌梗死患者的开放性临床试验,梗塞相关血管的开通率达到70%~80%。Saruplase与链激酶在104个临床研究中心,入组3089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Saruplase对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30天死亡率、出血合并症等副作用与链激酶没有明显差异,而出血性中风发生率高于链激酶,欧盟未批准Saru plase上市。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也进行了探索研究,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给药剂量为30~60 mg,给药时间为30或60 min,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63.4%~80.0%,而尿激酶为52.2%~66.7%(平均58.0%)。此外,国外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深层静脉血栓和缺血性中风进行了探索研究,但病例数较少,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创伤后脂肪进入循环系统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其中,肺是主要受累的靶器官。目前的研究认为,广泛的炎症反应可能在FES后的损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脂肪栓子的来源与清除、参与炎症损伤的分子及损伤后变化这三个方面对FES后肺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可能的损伤机制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晓华  邱合信  李其斌 《蛇志》2012,24(3):269-27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发病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3~2011年收治的NS合并P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PET的NS患者5例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为短暂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和发热,其中经肺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确诊1例,CT肺血管造影(CTPA)确诊4例;胸片和ECG无特异性。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及激素治疗后,4例缓解,1例自动出院。结论 NS并发PET属临床罕见急症,应重视NS并发PET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防止漏诊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在急性自体血栓肺栓塞大鼠肺组织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右心导管法建立大鼠自体血栓急性肺栓塞模型,动态监测肺动脉压,结合肺灌注扫描ECT影像和组织病理镜下观察评估,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gr-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肺动脉压在注栓后0.5 h明显升高,2 h达到峰值,能维持4 h,和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P〈0.01)。造模后1 h,ECT扫描可见明显充盈缺损,HE染色镜下观察见注入血栓团块。免疫组化法显示Egr-1蛋白在造模后2 h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显著升高,和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P〈0.01),4 h后表达逐渐下降,RT-PCR法显示mRNA同步改变。结论:Egr-1在对照组肺组织中仅低水平表达,在急性肺栓塞肺组织2 h表达显著升高,表达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可能是急性肺栓塞后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房颤及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D-二聚体(D-dimer)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表达水平的关联性以及两者对房颤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分为对照组、单纯房颤组与房颤血栓组;对所有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年龄、性别、血脂情况、高血压病史、血糖等情况;对所有对象进行D-dimer及BNP水平的数据采集。结果:(1)房颤血栓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单纯房颤组(P0.001);(2)房颤血栓组的D-dimer和BNP水平高于单纯房颤组(P0.05)和对照组(P0.001);(3)单纯房颤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507,P=0.004),房颤血栓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680,P0.001)。结论:(1)心房颤动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并发血栓栓塞风险也增加,指导我们在临床治疗时需要重视年龄因素。(2)患者血浆中D-dimer和BNP水平的增高是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的危险信号。(3)D-dimer和BNP检测在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春菱  张剑锋 《蛇志》2013,25(2):217-218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右室功能障碍是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和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是判断预后和是否采取更积极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1].急性肺栓塞时,右室功能障碍、肺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肌损伤,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而且心肌损伤标志物在临床工作中也较易获得,因此,寻找右室功能障碍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心肌标志物在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当归注射液对急性肺栓塞大鼠P-、E-选择素及抗心磷脂抗体(AC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血栓栓塞组(T组),当归治疗组(TA组),各组分1h、4h、8h3个时间点,分别用ELISA、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P-、E-选择素及ACA水平。结果:肺组织HE染色N组大鼠肺内炎症细胞数较少。T组、TA组大鼠肺内炎症细胞数分别较N组升高(P0.05),且T组大鼠肺内炎症细胞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血浆ELISA法检测P-、E-选择素结果:T组分别较N组表达增高(P0.05);TA组分别较T组各相应时间点表达降低(P0.05);各组间大鼠血浆ACA的OD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免疫组化显示TA组大鼠肺组织的P-,E-选择素及ACA表达均降低。结论:急性肺栓塞可引起大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能通过P-、E-选择素及ACA释放增加,释放炎症介质加重肺损伤;中药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P-、E-选择素及ACA的表达,减轻急性肺栓塞大鼠肺部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cn Aetivator,TPA)是一类纤维蛋白溶解酶,作为药物主要治疗血栓、血管梗塞一类的病。 各种血栓症是造成死亡的一大原因,据西方报导,要占到西半球死亡人数的半数以上。因之,寻找分解血栓块的药物制剂,一直是医药工业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痛苦减轻,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溶栓治疗及实施持续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的制备,研究肺栓塞大鼠血管活性物质改变及抗凝药物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干预作用。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32):对照组,栓塞未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采用自体血栓法复制急性肺栓塞模型并给予不同的抗凝药物干预治疗,于栓塞后不同时间检测相应生理生化指标,并分别于栓塞后24 h,3 d,5 d,1周处死大鼠。比较不同组别大鼠肺栓塞病理改变。结果:栓塞组大鼠自血栓注入后迅速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心率增快等体征。各组栓塞后均出现了肺动脉高压,BNP水平异常升高,内皮素(ET-1)与一氧化氮(NO)、血栓素(TXB2)与前列环素(6-k-PGF1a)比例失衡,经有效抗凝治疗后BNP、ET-1与NO水平、TXB2与6-k-PGF1a水平逐渐趋于正常,接近对照组,肺动脉高压逐渐降低。利伐沙班治疗肺栓塞效果与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类似。结论: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肺栓塞后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肺动脉高压,BNP水平逐渐恢复正常。利伐沙班在治疗肺栓塞的有效性方面不劣于低分子肝素钠和华法林。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附着蛋白1(GPAA1)、铁蛋白(SF)、骨桥蛋白(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的关系及对血栓发生风险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12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危险度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血栓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PAA1、SF、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呈正相关(P<0.05);在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发生血栓12例,占10.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PAA1、SF、OPN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PAA1、SF联合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AUC为0.901。结论:血清GPAA1、SF、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较好,对此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