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五种蟋蟀染色体的研究 A Study on Chromosomes in Five Cricke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尤平  谢志红 《遗传》2003,25(5):529-532
报道了中国4种蟋蟀的染色体C带核型,即黑脸油葫芦 Teleogryllus occipitalis (Serville,1838),2n=27,XO(♂);银川油葫芦 T.infernalis (Saussure,1877),2n=27,XO(♂);迷卡斗蟋 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1877),2n=29,XO(♂);泰康棺头蟋 Loxoblemmus taicoun (Saussure,1877),2n=17,XO(♂)及长颚斗蟋V.aspersus (Walker,1869)的核型即2n=23,XO(♂)。4种蟋蟀各染色体均显示强的着丝粒带,多数染色体显强或中的端带,斗蟋属(Velarifictorus)1种部分染色体显示居间带,油葫芦属(Teleogryllus)2种和棺头蟋属(Loxoblemmus)1种无居间带,各物种表现出明显的种类特异性。对蟋蟀染色体及C带核型在分类中的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Abstract:This is a report on the chromosome C-banded karyotypes of four Gryllidae species in China.They are Teleogryllus occipitalis(Serville,1838),2n=27,XO(♂);T.infernalis(Saussure,1877),2n=27,XO(♂);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1877),2n=29,XO(♂);Loxoblemmus taicoun Saussure,1877,2n=17,XO(♂).And another karyotype is reported as well,it is V.aspersus(Walker,1869),2n=23,XO(♂).All chromosomes of the four crickets show strong paracentric C-bands,lots of the arms show strong or median terminal C-bands,and some chromosomes of V.micado show middle C-bands.In addition,the total heterochromatin content of the four crickets was shown.The cytotaxonomic significanc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Ⅱ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II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4.
油葫芦和棺头蟋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葫芦Teleogryllus mitratus(Burmeister)和棺头蟋Loroblemmus doenitzi Stein属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近年来为害严重,我们在室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林存銮 《昆虫知识》1995,32(1):16-17
小扁头蟋LoxoblemmusequestrisSauss-ure是一种杂食性农田蟋蟀,主要发生在湖沼、低洼、潮湿地区,为害夏、秋作物的幼苗。1990年以来,笔者对其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小扁头蟋与大扁头蟋有时混合发生,形态极为相似,其主要区别为:大扁头蟋体长15~20mm,前胸背板宽度大于5mm,雄虫头顶向侧前方极度突出呈角状外扁头蟋虫体较小,前胸背板宽度小于4mm,头顶不向侧前方极度突出。生活史:1年发生1代,以卵在1~1.5cm表层土壤中越冬。5月上旬若虫开始孵化出土,5月中旬为出土盛期。8月上旬成虫开始出现,9月为成虫发生盛期。…  相似文献   

6.
蟋蟀科5属9个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或从Gen Bank获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49bp的序列中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1.8%、36.9%、9.9%和21.4%,A T平均含量为68.7%。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属9种蟋蟀聚成3个聚类簇,斗蟋属先与灶蟋属汇合,再与棺头蟋属构成聚类簇Ⅰ;油葫芦属黑脸油葫芦和北京油葫芦与蟋蟀属的家蟋相聚构成聚类簇Ⅱ;蟋蟀属的田蟋单独构成聚类簇Ⅲ。  相似文献   

7.
Leplothrombiumsp.是属绒螨科的一种寄生螨,可寄生于北京油葫芦、银川油葫芦、大扁头蟋、斗蟋、长颚蟋等多种农田蟋蟀。其寄生率一般在10%~30%,个别达80%以上。单头寄生螨数通常1~5头,多者达20头以上。该寄生螨1年1代,7至9月幼螨寄生于蟋蟀虫体,8月下旬离开蟋绊进入土壤中,变为若螨。若螨在20cm以下的土壤中越冬,第2年5月变为成螨。6~7月成螨出土活动,卵产于蟋蟀体上。7月中旬,田间开始出现被寄生蟋蟀,8月为奇生盛期,主要寄生姐蟀的中、老龄着虫和成虫,以螫胶吸附在蟋蟀虫体背面、后胸及腹部第亚、2腹节的节间、足基部…  相似文献   

8.
用RAPD技术研究了我国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5种蟋蟀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中使用了15个标本,在所试用的54种随机引物中,有9种引物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多态性片断,多态性片断共计167条。应用UPGMA法对多态性片断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推测其系统发生关系。每一种蟋蟀先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结果所呈现的属内种间关系与传统分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且支持黑脸油葫芦与黄脸油葫芦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郑彦芬  吴福桢 《昆虫学报》1992,35(2):208-210
甲蟋属Acanthoplistus Saussure,1877隶属于蟋蟀总科、蟋蟀科。以前Chopard等蟋蟀分类专家曾根据此属的外部形态特征将其归于铁蟋科,1983年Gorochov l研究其外生殖器后认为Acanthoplistus属应属于蟋蟀科更为合理。其属征是前胸背板方形,盘区前缘向后凹星缓弧形,后缘平直,盘区和侧叶之间具明显纵隆线;足短,侧扁,后胫节具刺  相似文献   

10.
采用长时间连续采样的方法研究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Ohmachi et Matsumura)、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mitratus(Burmeister)和黑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occipitalis(Serville)等3种油葫芦的鸣声节律特征谱图,分析其特点及其在鸣声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B18蟋蟀的配偶选择。蟋蟀A的种群中,1个将要繁殖的雄性在1个固定的地点鸣唱,雌蟋蟀向鸣声运动,接近雄蟋蟀(与其他蟋蟀的性角色相反)。这些雄蟋蟀一生只产生1个新婚礼物,即一团可食的分泌物,只能献给1只雌蟋,但是,1只雌蟋能产不止1窝卵并且与多只雄蟋连...  相似文献   

12.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须双针蟋,短翅灶蟋,银川油葫芦,迷卡斗蟋4种蟋蟀雄性的鸣声结构,白须双针蟋雄性鸣声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和每个脉冲组的脉冲数不同,主能峰频率为6.5kHz,短翅灶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每个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基本相同,主能峰频率6.6kHz,银川油葫芦雄性的鸣声由两类脉冲组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94kHz,迷卡斗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86kHz。  相似文献   

13.
七种蟋蟀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应用10种随机引物,对西北地区常见的3属7种蟋蟀进行RAPD多态性检测,共筛选出2种引物S142,S8可以对7个种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多态性片段共计58条,相对分子质量在320bp-2400bp之间。应用UPGMA(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对多态性片段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推测系统发生关系。每一种蟋蟀均先各自聚为一类,棺头蟋属与油葫芦属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斗蟋属4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较为复杂,明显分为2个支系,与传统分类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报道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Ohmachi&Matsumura,1951)的雌雄嵌体1例,提供了其形态特征图.观察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相同种类卵水诱导的方法对直翅目,蟋蟀科,黄脸油葫芦的受精囊精子的顶体反应过程进行系统观察.发现黄脸油葫芦精子顶体反应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精子质膜膨胀、断裂或丢失;第2阶段,顶体复合体的顶体外层与顶体本体外膜发生融合,囊泡化;第3阶段,顶体复合体大部分脱落,只留有短锥状的顶体位于核前端.据观察,蟋蟀精子质膜不参与囊泡形成,此结果与家蝇及哺乳类的猪、牛、绵羊、猕猴精子的顶体反应结果很相似.经过比较发现卵水对受精囊内精子的诱导率明显高于精巢内,据分析,可能与精子的生理成熟有关,即便受精囊内精子比精巢内精子更趋于成熟.与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相比,蟋蟀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家蝇的相似,但明显低于其他动物.这可能与动物的授精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窃棺头蟋雌雄嵌体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雌雄嵌体已有一些报道 ,前人也曾就不同问题做过许多研究工作 ,但蟋蟀科 Gryllidae棺头蟋属 Loxoblemmus(Saussure)中雌雄嵌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1 999年 8月采自甘肃文县碧口镇的窃棺头蟋 L . detectus (Serville 1 839)雌雄嵌体 (图 1 ,2 )的性征畸形之处描述如下 :体色与正常体相同 ,体长 1 5mm,头部兼有两性特征 ,头部颜面呈典型雄性特征为斜截状 ;额突前缘左半侧呈雌性状较平 ,右半侧为雄性状较突出 ;左前翅为正常雄性翅 ,具镜膜 ,长 8mm,右前翅为正常雌性翅 ,长 9mm,右前翅覆盖左前翅 ;腹…  相似文献   

17.
侯继秋  王义平 《昆虫知识》1991,28(6):349-350
<正> 印度树蟋 Oecanthus indicus Saussure又名台湾树蟋。属直翅目(Orthoptera),树蟋科(Oecanthidae)。据记载,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江苏、陕西、台湾;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苏联等。为害甘蔗、棉花、茶、水稻、荞麦、麦。  相似文献   

18.
记述采自中国广西扩胸蟋属1新种,即周氏扩胸蟋 Cacoplistes (Laminogryllus) choui sp. nov.。新种与罗根扩胸蟋 Cacoplistes (Laminogryllus) rogenhoferi(Saussure, 1877)近似,可通过如下特征区别:后翅明显长于前翅;阳茎基背片向后渐变窄,且后缘中部具1凹口;内侧的阳茎基外侧突形状不同。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双斑蟋若虫后足的再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张晓欢  那杰 《昆虫知识》2007,44(3):419-422
研究蟋蟀若虫是否具有再生的能力,在实验室内对直翅目蟋蟀科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a de Geer若虫后足的再生情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双斑蟋若虫的后足确实具有再生的能力,且再生足的伸长生长与正常足一样,均出现于虫体蜕皮时。再生的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突起期、“肢芽”期、短小足期。实验结果还表明:再生能力与断肢发生的时间及断肢部位有关;断肢部位离肢体越远,再生能力越强;断肢发生的时间越早,再生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20.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96,39(3):289-293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陈军,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62)1993年在整理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蝗虫标本室的蟋蟀标本以及作者于1992年夏季在四川采集的蟋蟀标本时,发现有哑蟋属Goniogryllus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