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产中国林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离体培养方法,对北京产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北京产中国林蛙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可分为三组,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和12个小型染色体。雌雄个体间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其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4,5,8和10号)、亚中部(2,3,7,11和12号)及亚端部(6和9号)。除在第7染色体的长臂上具有明显的次缢痕外,在第1—5染色体的短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以及第6和第9染色体的长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具有微小的次缢痕。根据其染色体的特征,北京产中国林蛙的细胞是研究细胞工程学的良好实验材料。作者还通过北京产中国林蛙与欧洲Rana temporaria的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确证前者不是后者的一个亚种,建议将过去Pope和Boring(1940)所使用的中国林蛙的学名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更改为Rana chensinensis David。  相似文献   

2.
小山蛙和中国雨蛙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建民 《遗传学报》1989,16(1):42-48
采用骨骼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及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小山蛙(Rana minimus)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的常规核型、C-带和Ag-NORs。小山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点处具次缢痕,并为C-带染色阳性,银带显示此次缢痕处,即是标准NORs。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插入型C-带少且弱,无端位带。中国雨蛙2n=24,有6对大型和6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亦为C-带染色阳性,并与银染显示的标准NORs相一致。C-带分析表明,亦以着丝点C-带为主,插入型C-带少,无端位带。本文初步讨论了蛙科和雨蛙科的核学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两栖类离体培养细胞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离体培养的两栖类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及不同组织细胞的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结果。对于中华大蟾蜍(Bufo btfo gargarizans)离体培养舌细胞、肾细胞与肺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2个(2n=22),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10个小型染色体。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1对,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特征,可分为四组:即1—2组、3—6组、7—10组及11组。在第6染色体的长臂上发现随体。雌雄个体之间,并末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型染色体之存在。根据中华大蟾蜍第6染色体之间在随体和次缢痕部位的联合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作者认为第6染色体是核仁组织者。对于金线蛙(Rana plancyi)离体培养舌细胞与肾细胞染色体组型的分析表明,其二倍体数目为26个(2n=26),包括10个大型染色体和16个小型染色体。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3对,其着丝点为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根据染色体的特征,可分为三组:即1组、2—5组和6—13组。在第9染色体的长臂上发现次缢痕。雌雄个体之间,并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型染色体之存在。离体培养的体细胞(舌细胞与肾细胞)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与臂比指数的测量统计值的比较分析表明,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的细胞之间,无论是中华大蟾蜍还是金线蛙,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  相似文献   

4.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1、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1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有的八角莲和六角莲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和六角莲Dysomapleiantha((Hance)Woodson的核型。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四对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一对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具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各有一对染色体具有次缢痕,八角莲的次缢痕在第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六角莲的次缢痕在第1对染色体的短臂上。二者均属较对称的“2A”核型。但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幅度和差值、臂比的变异幅度和差值以及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上均有微小的差异。结果表明二者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演化趋势是八角莲→六角莲。八角莲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有的八角莲和六角莲的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定成  邵建章  李东林   《广西植物》1991,11(1):58-62
本文研究了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和六角莲Dysomapleiantha((Hance)Woodson的核型。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四对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一对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具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各有一对染色体具有次缢痕,八角莲的次缢痕在第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六角莲的次缢痕在第1对染色体的短臂上。二者均属较对称的“2A”核型。但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幅度和差值、臂比的变异幅度和差值以及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上均有微小的差异。结果表明二者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演化趋势是八角莲→六角莲。八角莲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两种无尾两栖类的核型与C-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玻片标本。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Liu)的核型,2n=26,NF=52,是由二大组染色体组成的,大型染色体5对,小型染色体8对,其中除第3、7、9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同时还将无指盘臭蛙的核型与国内已报道的几种蛙属种类的核型作了比较,有关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呈现显著性差异。推测臂间倒位、相互易位等染色体重组是存在的。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和昭觉林蛙(R.taponica chaochiaocnsis)做了染色体C-带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8.
福建柏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核型中有10对较大的染色体是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的,和2对较小的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点的。在第1和第6对染色体上有次缢痕。染色体的长度为18.21—10.7μ。  相似文献   

9.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10.
黑斑蛙核型、C-带及Ag-NORs 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黑斑蛙的染色体标本,研究黑斑蛙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结果表明:(1)黑斑蛙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6,其中有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核型是二型性核型;(2)分别对雌雄个体的中期分裂相进行观察,在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中部有明显的次缢痕,但变异核型次缢痕在第8号染色体长臂的中部;(3)在第5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条明显的近端粒C-带;(4)第11号染色体是一对具有银染核仁形成区的同源染色体,且雌雄个体的银染位置相同。  相似文献   

11.
湖蛙的染色体组性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马英梅  王雪平  王冬梅  周峰 《遗传》1990,12(5):15-16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3.
黄鳍鲷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鱼类肾细胞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姬姆萨染剂染色,对黄鳍鯛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鳍鲷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为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19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54,t组有一对具次缢痕的染色体。整套染色体平均相对长度介于5.63±0.45—2.45±0.23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BSG染色体C带显示法,研究了两个蚕豆(Vicia faba)品种嘉定白和平鲁的染色体带型。 平鲁的染色体带型:(1)70%M染色体显示出三条带,一条付缢痕带,二条着丝点带(C臂、O臂各一条);30%M染色体却显现出四条带,除付缢痕带以外,有三条着丝点带(C臂两条,O臂一条)。(2)第二对染色体均有三条带,着丝点两侧有两条着色较浅的带,长臂中央有一条中间带。(3)第三对染色体只有两条带,均位于长臂,一条着丝点带,另一条中间带。(4)第四对染色体与第三对有相似的两条带,但是中间带特别阔,着色最深。(5)第五对染色体虽然也是在长臂上显示两条带,但中间带的位置稍偏着丝点方向。(6)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的次缢痕、核仁组成区和随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一个二倍体的真核细胞中,一般至少有一对同源染色体除着丝点(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收缢的部分,叫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在同一染色体上,主缢痕与次缢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次缢痕主要位于染色体的短臂上Lima-de-Faria(1980)曾统计了包括人在内的189种生物染色体的次缢痕位置的分布,结果是位于短臂者占90.5%,只有9.5%位于长臂或中部  相似文献   

16.
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豆科野豌豆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根尖用0.005%秋水仙素预处理2小时,改良苯酚品红压片,供核型分析。分带用去壁低渗法制片,BSG技术处理。结果如下:染色体数2n=12。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在10.64%—21.13%之间。臂比值在1.55—2.88之间。第1和3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2、4、5和6对为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5对具随体。其核型公式为2n=12=4m+8sm(2SAT)。带型分析结果如下:第1对染色体具着丝点带和长、短臂上具末端带,第2对染色体除具着丝点带和长、短臂上末端带外,在长臂上还具中间带,第3对带型与第1对相同,第4、6对染色体长、短臂上都具末端带,第5对具着丝点带、末端带和次缢痕带。其带型公式为2n=12=4CT+2CTI_++4T+2CTN。与朱凤绥等人的报道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叶志云  陈维新  蔡玲   《广西植物》1992,12(3):247-249
本文对长叶竹柏核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叶竹柏染色体的数目为2n=26。第8、10、11、13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9对均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且在第2对染色体长臂上具次缢痕;按Stebbins的分类标准,属较对称的“zA”核型。其染色体的绝对长度范围为3.32—6.39μm,相对长度范围为5.33—10.26%。  相似文献   

18.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15-120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白穗花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我国特有植物白穗花(Speirantha gardenii(Hook.)Baill.,百合 科)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并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取材于安徽黄山的白穗花 为一个二倍体物种,它的体细胞染色体2n=38=22m+6sm+10st。其中第 9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短臂的近着丝点处具一次缢痕,是19对 染色体中唯一的一对随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