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林双 《遗传》1986,8(4):46-48
在大肠杆菌吓·coli)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实验中,通常用A噬菌体特异性转导半乳糖 发酵基因(gal的现象来说明转导的基本原理和掌握 转导实验的基本方法。近年来,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 这一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菌株的选择、噬菌体(.L)的 诱导、噬菌体裂解液的教价测定和进一步提高转导频 率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 扼要介绍我们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四、λDNA的基因与基因功能在作λ遗传学分析的时候,一种方法是利用突变体可查觉的异常来明确基因的功能和排列;另一种方法通过原噬菌体缺失,转导噬菌体及品系间杂交来排列遗传位点的次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介绍,一个是λ的突变体,另一个是染色体的畸变。 (一)突变体 1.噬斑类型突变体人们首先注意到的λ突变是引起噬斑形态  相似文献   

3.
诱导试验表明N_3质粒抑制λ溶源菌诱导处理时的裂解性发育途径,使λ噬菌体产率大大降低,仅为对照的10~(-5)—10~(-6)。感染实验表明N_3质粒主要抑制λ噬菌体的溶源性发育途径,其溶源菌形成率仅为对照的1.3—1.9%。从N_3质粒对λ噬菌体感染时与λ溶源菌诱导时的发育途径的不同作用的事实推测N_3质粒的某种产物(蛋白质)与λ噬菌体cI蛋白相作用,以障碍cI蛋白正常解离或聚合的方式而干扰其发育途径。  相似文献   

4.
四、微生物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的实验方法和结果,特别举出X1776为例来说明 (一) 材料和方法: 上文已经叙述了培养基、噬菌体和菌株(参见表1)以及转导、诱变突变体富集、。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并分析细菌性噬菌体φ97的整合酶基因(int)。方法:采用加接头的基因DNA片断为模板进行步移PCR,根据溶源性噬菌体φ297的染色体DNA上类似于噬菌体933W的整合酶基因的一个40个核苷酸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克隆、亚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得到了噬菌体φ297编码的整合酶基因(int)的完整序列,它的长度是1287bp,编码了428个氨基酸的Int蛋白质。将它们的序列与λ噬菌体的整合酶家族其它成员进行了比较,发现噬菌体φ297的整合酶基因(int)与噬菌体VT1-Sakai的整合酶基因有79%的同源性,噬菌体φ297的Int蛋白与噬菌体VT1-Sakai的Int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有82%的同源性。N-末端的氨基酸区域是完全保守的,而中心区和C-末端则显示出较大差异。结论:噬菌体φ297与λ噬菌体的int基因来源于同一基因库,噬菌体φ297可能属于λ噬菌体家族。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并分析细菌性噬菌体ψ297的整合酶基因(int).方法采用加接头的基因DNA片断为模板进行步移PCR,根据溶源性噬菌体ψ297的染色体DNA上类似于噬菌体933W的整合酶基因的一个40个核苷酸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克隆、亚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得到了噬菌体ψ297编码的整合酶基因(int)的完整序列,它的长度是1287bp,编码了428个氨基酸的Int蛋白质.将它们的序列与λ噬菌体的整合酶家族其它成员进行了比较,发现噬菌体ψ297的整合酶基因(int)与噬菌体VT1-Sakai的整合酶基因有79%的同源性,噬菌体ψ297的Int蛋白与噬菌体VT1-Sakai的Int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有82%的同源性.N-末端的氨基酸区域是完全保守的,而中心区和C-末端则显示出较大差异.结论噬菌体ψ297与λ噬菌体的int基因来源于同一基因库,噬菌体ψ297可能属于λ噬菌体家族.  相似文献   

7.
我们研究了在平板上获得高效价λ噬菌体的方法,并将平板增殖的高效价λ噬菌体用于λDNA的简易制备。材料与方法1.菌株:λ噬菌体用E.Coli w1485(cI85757)经热诱导获得;指示菌为E.Coli 266 YMC Lac~-。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供。2.培养基:(1)BPY培养基:用于斜面  相似文献   

8.
λ噬菌体穿孔素(holin) 蛋白触发裂菌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孔素-裂解酶二元裂解系统是双链DNA噬菌体普遍采用的裂菌模式,以λ噬菌体为例,系统地揭示了噬菌体穿孔素的结构与功能。λ噬菌体的S基因的特征是呈双起始基序(dual-start motif),编码穿孔素(holin)S105和抗穿孔素(antiholin)S107,通过二者不同水平的表达及相互作用,触发裂菌过程。作者综述了λ噬菌体穿孔素的膜拓扑结构和成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穿孔素的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某些细菌的转化作用,在很早以前就已实验成功(Hotchkiss and Gzbor 1970)但是,使用外源DNA直接对大肠杆菌的转化,却没有成功的报道。直至1970年才首次发现经过氯化钙处理的大肠杆菌可以吸收噬菌体λDNA而发生转导(transfection)作用(Mandel and Higa 1970)两年后Cohen(1972)实验室使用同样的氯化钙处理法,首次采用抗菌素抗性因子(R因子)对大肠杆菌转化成功。这两篇文章都报道了大肠杆菌的转化频率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但都只是对部分的因素做了探讨,而且在大肠杆菌里直接影响转化的某些因素,并没有见到实验结果发表。  相似文献   

10.
前已报道抗药质粒ER396(Tc~r、Ap~r、Cm~r、Sm~r、Su~r)带有可转座的Ap抗性基因。我们用φ80噬菌体感染带有ER396质粒的大肠杆菌,分离出一株能高频转导Ap抗性的噬菌体φ80 Ap。从:(1)φ80 Ap噬菌体的Ap抗性转导子对φ80噬菌体超感染具有免疫能力;(2)φ80 Ap噬菌体在接种有Ap敏感的大肠杆菌软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噬斑中85%以上的噬斑,其中心的溶原菌都获得了对卸的抗性;(3) φ80噬菌体抗血清能同时中和φ80 Ap噬菌休的幻抗性转导能力与噬斑形成能力等结果,我们推测φ80 AP噬菌体是由于可转座的AP抗性基因从ER396质粒转座到φ80噬菌体的基因组中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5种烈性大豆根瘤菌噬菌体在大豆根瘤菌菌株间的普遍性转导。噬菌体psc和psx能在慢生大豆根瘤USDA110菌株间转导营养缺陷型标记和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快生大豆根瘤菌MD3菌株间可通过噬菌体pfm转导营养缺陷标记和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噬菌体pfc和pfx可在快生豇豆根瘤菌ANU240及其变种ANU265间转导抗性基因和定位于共生质粒(sym质粒)上的结瘤基因(common nod)。所有转导频率均在10-6~10-7之间。用紫外线处理噬菌体裂解液可以相应提高转导频率。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 λ噬菌体调控因子 N 蛋白的生物功能,应用 λ噬菌体感染、 P1 噬菌体转导、体内、体外重组方法,通过对遗传标记的筛选,将 lac Z 和 gal K 报道基因、λ噬菌体 p L 操纵子负责调控转录、翻译的 D N A 序列以及转录终止子装配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上,构建成菌株 Z H1041、 Z H1042 和 Z H1142.应用 Z H1142 菌株模拟 λ噬菌体的自然状态对其调控蛋白 N 的生物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 N 蛋白不仅在转录水平上正向调控基因表达,还具有一种新的在翻译水平上负向调节自身基因表达的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分离了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s)无荚膜变异株Aw的营养缺陷突变株和不固氮突变株以及Aw的噬菌体。以Aw菌株为给体,Aw的各种突变株为受体,通过噬菌体转导,证明圆褐固氮菌噬菌体AC-5.1是一株普遍性转导噬菌体。通过AC一5.1的转导,这些突变株都能成为原养型并恢复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14.
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噬菌体PP5在碱性蛋白酶生产菌珠B.pumilus 289中能进行普遍性转导。PP5对于B.pumilus 289的营养标记的转导频率为10~(-6)转导子/PFU。对于B.pumilus 1037和B.pumilus 289之间的链霉素抗性标记的转导频率为10~(-4)至10~(-7)转导子/PFU。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B.pumilus遗传转导系统。  相似文献   

15.
五、DNA繁殖载体的设计由于对λ噬菌体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人们目前已能比较得心应手地将λ噬菌体作为基因移植的运载体。这是因为,在λDNA分子中,大约有1/3的片  相似文献   

16.
以往人们通常用氯化铯梯度超速离心法、甘油梯度超速度离心法等方法纯化噬菌体。采用这些方法,虽然可以获得纯净的λ噬菌体颗粒。但需要昂贵的试剂和仪器。操作也冗长繁琐。我们采用并改进了Reddy的方法,首先用DE_(52)纤维素柱层析纯化λ噬菌体颗粒,然后用酚抽提,从提纯的噬菌体中分离DNA,这个方法简单快速,不需要氯化铯梯度超速离心,也不使用SDS、蛋白酶和核酸酶。  相似文献   

17.
从C57BL/6J公鼠脾脏组织抽提大分子DNA,进行MboI部分酶切,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分离、回收酶切后所需长度的DNA片段并与λGEM○R-11BamHI臂进行连接和λ噬菌体体外包装反应,构建成C57公鼠基因组λ噬菌体文库,对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比较了两种浓度连接产物的包装效率,并成功地从该文库中筛选到含Sry基因的单克隆  相似文献   

18.
枯草芽孢杆菌(Bacollus subtilis)温和噬菌体已广泛用于转导、转染、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克隆等研究,但是它的分离和纯化尚有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1.和烈性噬菌体不同,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噬菌体φ297 切除酶(xis)基因,并对其进行遗传与变异研究。方法:提取埃希氏大肠杆菌O157:H7 菌株EH297染色体DNA,采用步移PCR方法寻找目的基因,并通过克隆、亚克隆、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切除酶基因,通过序列分析软件对此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克隆获得噬菌体φ297编码的切除酶基因(xis)的完整序列,它的长度是255 bp,编码了一个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Xis),将它们的序列与λ噬菌体的切除酶家族的其它成员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噬菌体φ297的切除酶基因(xis)与噬菌体VT1-Sakai的切除酶基因(xis)只有4个核苷酸的不同,而Xis蛋白与噬菌体VT1-Sakai的Xis蛋白是一样的,与噬菌体933W的Xis蛋白只有47.2%的相似性。结论:噬菌体φ297编码的切除酶基因(xis)与λ噬菌体的切除酶基因同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噬菌体ψ297切除酶(xis)基因,并对其进行遗传与变异研究。方法:提取埃希氏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H297染色体DNA,采用步移PCR方法寻找目的基因,并通过克隆、亚克隆、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切除酶基因,通过序列分析软件对此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克隆获得噬菌体ψ97编码的切除酶基因(xis)的完整序列,它的长度是255bp,编码了一个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xis),将它们的序列与λ噬菌体的切除酶家族的其它成员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噬菌体ψ297的切除酶基因(xis)与噬菌体VT1-Sakai的切除酶基因(xis)只有4个核苷酸的不同,而Xis蛋白与噬菌体VT1-Sakai的Xis蛋白是一样的,与噬菌体933W的Xis蛋白只有47.2%的相似性。结论:噬菌体ψ297编码的切除酶基因(xis)与λ噬菌体的切除酶基因同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