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目前白血病等难治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目前造血干细胞来源不足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的相关知识,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种类、临床应用、采集的过程、捐献的流程及捐献对供体的安全性等,旨在提高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4.
5.
胚胎发育中,肝脏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近年来胎肝移植的临床应用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应用染色体的 C-带染色法研究了小鼠骨髓和胎肝造血干细胞在照射受体小鼠中的增殖能力与相互间的竞争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胎肝造血干细胞在成年骨髓中的植入率比较同样条件下的成年骨髓造血干细胞低,但胎肝造血干细胞比较成年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或增殖能力。在同种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为了降低同种移植抗力,提高移植的胎肝造血干细胞在受体中的耐受性,移植前对受体作适当的免疫抑制处理是必要的。因此,克服个体发育屏障和移植免疫屏障是提高同种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中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种基因型小鼠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将预处理的全骨髓单个核细胞或c-Kit+造血干细胞移植至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动态监测移植2~16周后受体小鼠体内供体来源细胞造血重建以及嵌合情况,以期揭示不同群体的供体细胞以及预处理等因素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移植后早期(2周)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髓系比例要高于c-Kit+细胞移植组,但全骨髓移植组受体小鼠呈现出较大的移植后不良反应,出现脱毛、食欲不振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c-Kit+细胞移植组在淋系重建上要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供体细胞的嵌合植入也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但两组实验组最终均能完成造血重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c-Kit+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能够较快地实现供体细胞植入,进而开始造血重建,且c-Kit+细胞移植组的不良反应要低于全骨髓移植组。结果说明在整体造血重建效果上c-Kit+细胞移植组要优于全骨髓移植组。 相似文献
7.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脂肪组织、脐血及多种胎儿组织.它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HSC)的增殖与分化.MSCs还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和组织修复作用,可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儿童急慢性白血病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间,采用Allo-HSCT治疗儿童急慢性白血病87例临床资料,按照白血病类型分为BCR/ABL+ALL、BCR/ABL-ALL、AML、CML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考察白血病类型、移植前状态、是否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和干细胞源等因素对Allo-HSCT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所有入组白血病患儿接受Allo-HSCT治疗后,整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5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血病类型(P=0.023)、a GVHD、服用伊马替尼、移植前状态(P=0.025)和干细胞来源(P=0.003)对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细胞源(PBSC、UCB、BM、BM+PBSC、BM/PBSC+UCB,P=0.046)、移植前状态(CR1、CR2、CR3、NR,P=0.048)和移植种类(同胞、非亲缘、单倍体,P=0.023)能够显著影响OS;而疾病类型(ALL、AML、CML,P=0.083)、性别(P=0.968)、年龄(P=0.847)与生存率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类型、移植种类、a GVHD、干细胞源、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和移植前状态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白血病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移植初期的营养状况,为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措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行骨髓移植的6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移植前及移植后30d体质量、血生化指标、人体成分变化及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肝功能受损程度、造血重建时间并做营养评估。结果:移植后患儿体重较移植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血清白蛋白较移植前下降明显(t=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后血红蛋白变化不明显。移植后患儿人体成分4项指标(体脂肪率、蛋白质、去脂体重、肌肉量)较移植前均显著下降。结论:患儿移植后营养状况较移植前恶化,应组成营养支持团队针对患儿移植前后各个阶段做好营养筛查和评估,对有营养风险的患儿、营养不良的患儿予以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治愈率达60%~80%。由于移植过程存在着影响治疗效果的各种负性因素,我们针对移植过程不同阶段负性因素的特点,实施心理支持,并发症的预防、观察与处理,全环境保护方案,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以减轻或消除负性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提高白血病患者移植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同胞全相合移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SAA患儿(56例),分为治疗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5例),对照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其中患儿年龄、诊断距离移植时间、总单个核细胞数、总CD34+细胞数、中位随访时间、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及等级资料[供受体血型相合程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分级、出血性膀胱炎分级、渗漏综合征分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疾病种类、供体与受体性别、预处理方案、CD20单抗的使用、HLA配型、供体来源、移植物来源、植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血症、EB病毒(EBV)血症、死亡人数、植入失败人数和骨髓增殖不良人数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生存曲线以及累积发生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并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19+B细胞的重建延迟,而CD16+CD56+NK细胞数量移植后6个月开始增加,逐渐达到对照组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GVHD、cGVHD、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累积发生率(14.29﹪±7.64﹪比57.14﹪±8.36﹪,11.67﹪±7.75﹪比61.59﹪±9.65﹪,9.53﹪±6.41﹪比74.86﹪±7.43﹪,0.0﹪比14.29﹪±5.91﹪)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V与EBV感染,5年总体生存率(OS)、无失败生存率(FFS)、无GVHD失败存活率(GFFS)、Ⅲ-Ⅳ度aGVHD及广泛性cGVHD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倍体移植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治疗方案,但与同胞全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其GVHD发生率较高,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优化单倍体移植方案有望降低并发症,提高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全身照射疗法(TBI)是一种姑息治疗,该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滤泡性淋巴瘤等无干细胞支持的放射敏感的疾病中。目前,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中全身放射治疗与大剂量化疗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的经典预处理方案。TBI方法主要应用在造血移植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效应和免疫抑制效能。TBI给予干细胞移植病人超过正常骨髓的辐射耐受量,通过重建病人的造血和免疫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动员与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造血干细胞(HSCs)内源性动员与外源性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疗效。方法根据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7d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HSCs移植组)、B组(PBS组)、C组(HSCs动员组)、D组(对照组)。A组定向植入1×10^6个HSCs;B组植入PBS液;C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ug/kg/d,连用5d;D组不进行干预。移植前、后进行NSS评分;经免疫组化观察CD34、Nestin、VEGF、vWF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TC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第1周A组梗死侧半球CD34、Nestin、VEGF、vWF细胞高于其它3组(P〈0.01),C组Nestin、VEGF、vWF细胞高于B组和D组(P〈0.05);第4周各组未见CD34细胞,A、C两组Nestin、VEGF细胞减少,vWF细胞增多(P〈0.05);A组Nestin、VEGF、vWF细胞高于其它3组(P〈0.01),B、C、D组Nestin、VEGF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vWF细胞高于B组、D组(P〈0.05)。A组神经功能改善最显著,C组次之,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B、C、D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HSCs外源性移植对脑梗死后袄的大鼠治疗效果好于动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程干预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7例患者营养状况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61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蛋白进行测定,观察Ⅱ°以上口腔黏膜炎及腹泻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周体重、血清白蛋白、前蛋白、Ⅱ°以上口腔黏膜炎、腹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即开展营养评估、制定营养指导计划,移植期间全程跟踪干预,可降低营养不良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机体的造血功能不仅取决于造血实质细胞的数量和性质,也有赖于造血实质细胞所处的微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的健全完善。60年代后,由于脾结节生成法,体外各种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造血实质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对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础学科的成就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现已发现,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造血微环境的缺陷有关。因此,造血微环境的研究趋于活跃。至今,造血微环境已成为实验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中一个专门术语。这一术语或泛指为造血器官内除造血实质细胞以外所有参与调控造血的间质成份的总称,或 相似文献
17.
造血组织是一个不断地增殖的组织,其中,细胞分裂活动是很活跃的。早在1949年 Jaco-bson 的脾脏屏蔽试验和1951年 Lorentz 的骨髓移植试验,都从实验上观察了移植的骨髓细胞可以在损伤的造血组织中进行增殖和分化,并促进照射动物造血功能的恢复。随着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造血细胞动力学的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实验研究表明,血细胞的寿命都是有限的,骨髓中一些幼稚细胞(例如,原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原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等),它们在增殖中不断成熟。但是,正常成年动物的骨髓或外周血的细胞数量基本上维持恒定。这些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即在造血组织中存在着一类造血干细胞,它们通过自我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pstein-Barr病毒(EBV)血症的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的干预效果及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3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完成allo-HSCT的257例AA患儿,根据是否发生EBV血症分为:EBV血症组(141例,单纯EBV血症组125例和EBV相关疾病组16例)和非EBV血症组(116例)。采用Cox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257例患儿行allo-HSCT后发生EBV血症为141例,发生率为54.86﹪(141/257),其中原发感染为5.67﹪(8/257),再激活为94.33﹪(133/141)。EBV血症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44 d(13~568 d),单纯EBV血症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为6.40﹪(8/125);EBV相关疾病的病死率为56.25﹪(9/16)。(2)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EBV血症的有效率为88.73﹪(63/71)。(3)与单纯EBV血症组比较,EBV相关疾病组患儿生存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全身照射治疗(TBI)预处理的患儿,发生EBV感染的风险是不使用TBI预处理的患儿1.717倍(95﹪的CI:1.160~2.542);患儿移植物中CD34阳性细胞≥3×10^6个/kg是<3×10^6个/kg患儿的1.775倍(95﹪的CI:1.089~2.894)。结论移植后EBV血症的发生和TBI的应用、输注CD34阳性细胞数大于3×10^6个/kg密切相关,EBV血症进展为EBV疾病后移植相关死亡率升高,对高危患儿应积极予以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干细胞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经过50多年的努力,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分离纯化和检测方法以及“可塑性”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详细说明了一些主要的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以及造血干细胞在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