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狂犬病毒株抗原反应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LISA法对285份免疫前及健康人血清和742份以不同毒株制备的狂犬病疫苗(aG株、CaG株、CTN株,PM株)全程免疫后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抗狂犬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CTN株病毒抗原对不同毒株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均能达到90%以上,且与SNT效价的相关性较好;而aG株抗原对除aG株以外其它毒株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仅为50%左右。因此不同毒株狂犬病毒抗原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选用纯度高、活性好的CTN株病毒或两株病毒以不同比例混合作为ELISA检测用抗原,测定疫苗免疫后人群的抗体水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4名甲流重症患者的血清抗体及其所感染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分子特点的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在感染后短期内产生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均不超过1:20,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交叉血凝抑制实验的结果显示新H1N1病毒与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病毒无任何交叉反应,抗原性差异很大,而患者所感染的病毒与标准株的抗原性则没有太大差异;分子特点的分析表明新H1N1病毒进入人群后依然属于经典的猪流感亚系,4名重症患者感染的病毒不具备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遗传特点,几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没有影响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只有一株毒株的NA蛋白发生了His275Tyr的突变,产生了对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比较2011年分离培养的1株季节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A/Shanghai/1167/2011(H1N1))与历年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基因,追溯该病毒的基因变异与来源,探讨该毒株的出现对流感防控工作的意义.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病毒的HA和神经氨酸酶(NA)片段,并进行测序;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绘制基因进化树;同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检测2011年下半年健康人群中该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A/Shanghai/1167/2011(H1N1)的HA基因序列与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2008年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株A/Brisbane/59/2007(H1N1)最接近,同源性达99.2%,与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07/2009疫苗株同源性仅为72.4%.其HA基因裂解位点为PSIQSR↓GLF,尚未出现高致病性的分子特征.HA片段共编码557个氨基酸,有9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序列与2009年前WHO疫苗株A/NewCaledonia/20/1999(H1N1)、A/SolomonIslands/3/2006(H1N1)和/Brisbane/59/2007(H1N1)相比,分别有15、12和4处不同,这些差异分布在Sa、Sb、Ca1、Ca2、Cb 5个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差异分别有5、5和2处.该毒株在健康人群血清的抗体阳性率为34.33%,几何平均效价(GMT)为10.38.A/Shanghai/1167/2011(H1N1)是2011年出现在上海地区的一个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其抗原变异与既往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比不大,但在以A(H1N1)pdm09为主要流行株的年份检测到散在发生的既往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应当引起重视,其在人群中的抗体水平较低,易引起流行,需要提高对类流感人群中此种毒株的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4.
日冕病毒的分离鉴定与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1971年12月由昆明地区感冒患者分出的一株日冕病毒。经交叉中和反应发现,该毒株与国外报导的229 E株有密切抗原关系,但又有一定区别。对昆明与贵阳两个地区人群血清中和试验调查结果指出,血清中和抗体1:2以上阳性率者达29%,并且成人比儿童感染广泛。  相似文献   

5.
用蔗糖梯度纯化的4株不同来源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陈株、H8205、ALC96、R22)抗原,在体外直接与健康人血清于37℃作用30分钟,用交叉免疫电泳检测血清中C_3激活情况。结果陈株、H8205、R22 3株病毒抗原,可以直接激活补体C_3,电泳后呈现典型降解峰,而ALC96与正常细胞抗原则均为阴性。病毒抗原激活C_3的活性,与病毒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的含量及毒株对乳鼠的半数致死量有关,并可被特异性抗体(IgG)所中和。  相似文献   

6.
朱汝南  钱渊  赵林清  孙宇  邓洁  王芳 《病毒学报》2011,27(2):144-150
为了探讨人偏肺病毒(hMPV)融合蛋白(F)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hMPV F1亚单位蛋白并用镍柱(Ni-NTA)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并以其为抗原,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人血清抗体检测的探索。根据F蛋白的疏水性、抗原位点和表面可及性的预测结果选择F1亚单位为目标区域,在大肠杆菌BL21中分别得到了带有6个组氨酸(His)标记的不同基因型hMPV的F1亚单位蛋白的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大小约37.0 kD,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表达的目的蛋白可以特异性地结合抗hMPV的豚鼠多克隆抗体以及确定为hMPV急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而且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PIV)(2和3型)之间没有交叉反应,显示表达的F1蛋白的特异性和抗原性良好。应用该表达蛋白进行部分人群血清抗体检测的探索,结果显示人群血清抗hMPV-F蛋白的IgG抗体总阳性率约为66%~67%,0~2岁组的血清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新生儿的抗体阳性率最高,达85%左右,>1岁~2岁组幼儿阳性率最低,提示母传抗体的存在。随后各年龄组人群随年龄的增长血清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60岁年龄组人群抗体水平最高,上述结果提示<2岁儿童为hMPV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7.
实验比较了小鼠对表达流感病毒A/NJ/11/76(H1N1)和A/Jap/305/57(H2N2)血凝素基因的痘苗病毒重组株HSW2和VInf1的免疫反应,两株重组病毒经静脉或静脉加鼻腔免疫小鼠后都产生相应血凝抑制抗体;用不同剂量的痘苗病毒重组株HSW2皮内接种家兔也产生相应抗体,且抗体滴度与接种的病毒量成正比关系,但用痘苗病毒野毒株免疫的家兔未测到抗体,这两株痘苗病毒重组株免疫的小鼠,能保护小鼠对流感病毒母株的攻击,HSW2和VInf1的保护指数分别为3.3和3.9个对数,但这两株病毒未能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8.
高洁  赵雅男  姜庆五 《病毒学报》2007,23(2):121-124
为了了解上海市不同年龄组人群的Echo30病毒隐性感染情况及IgG抗体阳性率分布。采集上海市412份不同年龄组人群血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Echo30IgG抗体。发现受检普通人群血清中Echo30IgG抗体阳性率为25.8%。其中1岁以下婴幼儿中未见抗体阳性者,15岁以下儿童抗体阳性率较低(10%~16.7%),15岁以上人群抗体阳性率水平明显升高(45.0%~46.7%)。孕妇与普通人群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市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人群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保护,15岁以下儿童为Echo30感染及发病的高危人群,母体传递给婴幼儿的抗体水平较低,不能为婴幼儿提供先天性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免疫粘附血凝(IAHA)技术进行了改进并用于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搞原和血清效价。比较了不同毒株在Vero-E_6细胞内抗原滴度,表明A_9株的滴度最高达1:64,以IAHA法对出血热病人9份血清,3份恢复期血清和家兔免疫血清6份进行了效价测定。并同时用免疫荧光(IFA)法进行比较,结果抗体阳性率二种方法一致,但前者的抗体滴度和增长倍数较后者高2-64倍,以上结果表明IAHA法可代替IFA法用于出血热病人或感染动物的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0.
1.有关流感疫苗的制备与选种,一般均在每年2月中旬进行,但由于出现禽流感病毒在个别国家内的人体感染及甲型流感病毒福建株的出现,本年度(2004年)毒株的选择改在3月份进行.经过反复研讨,终于决定甲型流感疫苗毒株改为福建株,而2型流感病毒毒株由Vic的ria毒株改为Yomagata株.  相似文献   

11.
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小鼠感染及其相关研究中,临床病理和免疫学指标对其分析具有重要技术意义。本研究观察了HSV-1在不同条件下感染BALB/c小鼠后的多个免疫学指标,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群体中树突细胞比例及功能、血清中和抗体水平、PBMC中HSV-1抗原特异性T细胞水平,以及潜伏感染期小鼠神经组织中CD8 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显示,HSV-1毒株Mckrae、17+以角膜及滴鼻途径感染3周龄及6周龄BALB/c小鼠后,小鼠PBMC中树突细胞数量增加,并显示出刺激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病毒感染后35 d,小鼠PBMC中未检测到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抗原特异性T细胞,但能检测到低水平的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抗原特异性T细胞;小鼠血清中未检测到或仅能检测到低水平的中和抗体。HSV-1以皮下及足垫注射途径感染BALB/c小鼠90 d后,足垫感染途径较皮下感染诱导出更高水平的血清中和抗体,PBMC中可检测到IL-4及IFN-γ抗原特异性T细胞,但不同毒株及小鼠周龄之间出现T细胞反应程度差异。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各组小鼠三叉神经组织中均有CD8 T细胞浸润。这些结果提示,不同HSV-1毒株以不同途径感染不同周龄BALB/c小鼠后,均可刺激树突细胞成熟及呈递病毒抗原,但血清中和抗体及PBMC中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水平在不同毒株、感染途径及小鼠周龄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应用杂交瘤技术,以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北京分离株(prGV-801)、武汉分离株(prGVw1-78)和济南分离株(prGV-J)等4株病毒为抗原,获得9株杂交瘤细胞(Fr1~9)。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抗体效价最高达8000,腹水效价最高达450000。9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各呈现株或组特异性,其中pr1~4分别与4个毒株起反应,pr5~8可与2~3个毒株起反应,而Pr9则与所有4个毒株均起反应。据此,认为这4个毒株有抗原性差异。不同毒株间抗原性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病毒粒子上,而且也存在于颗粒体蛋白上。讨论了昆虫病毒单克隆抗体在鉴别病毒抗原性差异,生物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甲型流感病毒的特点是其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化。1931年首先从猪分离出流感病毒;接着也从人体分离出;以后每隔10—15年就出现新的亚型,在人群中广泛流行。流行期间,病毒经常发生变异,这给疫苗研究带来很大困难。甲型流感病毒的不同毒株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灭活病毒经两次或多次感染之后,可以恢复感染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的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认浙江省首例疑似人禽流感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对患者气管吸出物进行核酸RT-PCR、荧光定量RT-PCR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并对患者血清进行HI抗体测定.结果表明患者气管吸出物H5N1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特异核酸均呈阳性,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Zhejiang/16/06(H5N1)株;双份血清中禽流感病毒(H5N1)HI抗体滴度分别为1320和1640,从病原学和血清学上证实为人禽流感病例.分离毒株测序结果显示,A/Zhejiang/16/06(H5N1)株在HA裂解位点为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该毒株的HA、NA、PB2、NP、M和NS基因序列均为禽源,与2005年我国福建、安徽等地禽流感病毒分离株高度同源,而与越南、泰国以及香港1997年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流感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A/Yunnan/1/2005va(H3N2)是一株以Vero细胞为培养基质能高产的病毒株,可用于制备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流感病毒裂解灭活疫苗;通过在低温下连续传代培养,可选育出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用于制备Vero细胞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为了便于对Vero细胞冷适应株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一个检测该病毒株的ELISA方法.方法:以流感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A/Yunnan/1/2005Va (H3N2)的纯化抗原为免疫原制备羊抗A/Yunnan/1/2005Va (H3N2)和鸡抗A/Yunnan/1/2005Va (H3N2)的抗血清.将抗血清先后经硫酸铵沉淀法和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后,以纯化的羊抗A/Yunnan/1/2005Va(H3N2) IgG为包被抗体,鸡抗A/Yunnan/1/2005Va(H3N2) IgG为第二抗体,测定包被抗体、第二抗体和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羊抗A/Yunnan/1/2005Va (H3N2) IgG的最佳工作浓度为5μg/mL,鸡抗A/Yunnan/1/2005Va(H3N2) IgG的最适浓度为10 μg/mL,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倍数为1∶4000.对已知的阳性样品,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的病毒滴度比血凝方法测定病毒滴度灵敏度高.结论:通过测定包被抗体、第二抗体和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流感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病毒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速、敏感性高,可应用于Vero细胞冷适应株选育时对流感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A/Yunnan/1/2005va(H3N2)的检测,对于研制Vero细胞流感减毒活疫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将26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广西分离毒株以及参考株M41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共30个毒株,分别与根据这些毒株S1基因高变区Ⅰ的基因分型结果而选取的属于3个不同亚群的7个代表性分离毒株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制备的共10个单因子血清,在鸡胚气管环培养(TOC)上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然后根据中和试验结果对1985~2008年间课题组所分离的26个IBV广西地方流行毒株与3个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以及参考毒株M41的抗原相关性及其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个试验的毒株分属7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26个分离株有两个优势血清型(占总分离株的68%),分别是血清1型(包含13个毒株)和血清2型(包含5个毒株)。此外,我们还将分离毒株的血清分型结果与重要抗原基因(包括S1、N、M和3′UTR)的分型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分型结果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存在多个血清型IBV的流行而且不同时期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不同,分离毒株之间以及分离毒株与疫苗毒株之间的抗原相关性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毒力,多与毒株的大小空斑数的比例有关;同株内大斑小斑的特征各异。60年代和80年代的乙脑毒株,其毒力无明显差异。单克隆抗体(McAb)51~8对15株乙脑病毒的中和指数(log10)为:6.05~6.25者3株,5.08~5.67者5株,4.0~4.67者4株,1.95~3.83者3株。这种差别与毒株的分离年份和地区无关。多克隆抗体(PcAb)的中和指数(log10):5.0~5.33者11株,4.0~4.73者4株。可见McAb能较好地反映乙脑毒株的抗原性差别。文中讨论了毒力检查和McAb抗原分析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确认浙江省首例疑似人禽流感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对患者气管吸出物进行核酸RT-PCR、荧光定量RT-PCR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并对患者血清进行HI抗体测定。结果表明:患者气管吸出物H5N1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特异核酸均呈阳性,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Zhejiang/16/06(H5N1)株;双份血清中禽流感病毒(H5N1)HI抗体滴度分别为1:320和1:640,从病原学和血清学上证实为人禽流感病例。分离毒株测序结果显示,A/Zhejiang/16/06(H5N1)株在HA裂解位点为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该毒株的HA、NA、PB2、NP、M和NS基因序列均为禽源,与2005年我国福建、安徽等地禽流感病毒分离株高度同源,而与越南、泰国以及香港1997年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因HA基因的头部重链区(HA1)是流感病毒的抗原位点和受体结合位点,所以了解流感病毒的HA1基因特性可以评估当前WHO推荐的疫苗株的预防效果。本文选取新余市2013~2014年通过狗肾传代细胞(MDCK)培养分离到的H1N1流感毒株12株,提取病毒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HA1基因片段。对序列分析发现2013~2014年新余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HA1基因序列与疫苗推荐株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同源性97.9%~98.5%。2013年的6株毒株HA1区与疫苗株比较,氨基酸变异位点7~11个,其中3株有2个变异位点在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区。而2014年毒株单独集中在进化树的一支。以上提示,目前流感疫苗对2014年的流感人群仍有保护作用,对2013年的部分流行的H1N1预防效果有限;甲型H1N1爆发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于H7N9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鸡,并且已经变异成了高致病性毒株,因此,鸡群中H7N9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是一个趋势,而鸡群免疫后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也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灵敏、高效、高通量的鸡群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别表达属于W1、W2-A和W2-B分支H7N9流感病毒的3种野生型血凝素(HA)蛋白,以及跨膜区(TM)置换为H3 HA TM的W2-B分支HA蛋白(H7-53TM)。4种HA蛋白经过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作为抗原,通过ELISA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抗体。【结果】ELISA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跨膜区置换主要影响HA蛋白ELISA检测的重复性,以H7-53TM为抗原的ELISA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小于10%,然而3种野生型HA蛋白与部分血清反应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大于10%,重复性较差,因此选择H7-53TM蛋白作为ELISA包被抗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以H7-53TM为抗原的ELISA能够精准地区分H7N9亚型流感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血清。通过相关性分析,该ELISA方法与134份鸡血清HI试验结果具有显著强相关性(r=0.854 6,P0.000 1),并且与3个分支疫苗株免疫血清的HI试验结果也具有显著相关性(r0.5,P0.05)。【结论】跨膜区置换能够提高HA蛋白抗原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抗体的重复性,并应用跨膜区置换的HA蛋白建立了一种能够检测不同分支疫苗株免疫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