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酵素含有多种微生物,为了探明不同酵素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及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火龙果酵素、蓝莓酵素、桑葚酵素为样品,测定其pH值和总酚含量,以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分析其抗氧化活性,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其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三种酵素中蓝莓酵素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高,pH值最低。三种酵素共获得2 122个细菌OTU和2 592个真菌OTU,α-多样性分析发现样品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真菌群落多样性。三种酵素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其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和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等菌属的丰度较高且差异较大。微生物群落构成与pH值、总酚含量、羟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功能性酵素产品的研发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The antioxidant potency of components from Xylaria gracillima in submerged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employing various established in vitro systems, such as superoxide (O2?-) and hydroxyl (?OH) radical scavenging, reducing power, and ferrous ion chelating ability. Tocopherol (Ve),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 and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were used as positive control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components from X. gracillima in submerged culture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on ferrous ion chelating ability, O2?- and ?OH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at the range of concentration tested, and their highest antioxidant activities reached 89.72%, 70.90% and 77.46% respectively. The components also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of reducing power. These in vitro results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components from X. gracillima in submerged culture could be effectively employed as an ingredient in healthy or functional food. 相似文献
3.
对火龙果酵素发酵487 d过程中总酸、有机酸、总多酚等功能成分的变化及其与抗氧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中抗氧化能力通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来检测;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发酵时间的火龙果酵素总酸含量、pH、总多酚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5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火龙果酵素发酵液中总酸、总多酚含量总体上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发酵液的pH呈缓慢降低的趋势,从3.75降到3.4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有机酸,从火龙果原料和火龙果酵素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到9种和8种有机酸,原料中苹果酸的含量较多,发酵液中乳酸和醋酸的含量较多.与原料相比,酵素发酵液中新检测到了莽草酸;富马酸和抗坏血酸在原料中含量极少,酵素发酵液中则未检测到;火龙果经发酵后,检测到的8种有机酸的含量均有所增加.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火龙果酵素发酵过程中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总体上呈逐步增加趋势;火龙果酵素发酵过程中总多酚含量、总酸含量、莽草酸和醋酸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呈中度相关,总多酚含量还原力之间呈中度相关.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从检测指标中提取出2个因子,代表了抗氧化因子和环境因子;发酵至359d时,综合评价指标达到最高值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霍山石斛的全质利用和高值化利用,以接种酿酒酵母发酵与自然发酵两种工艺制备霍山石斛酵素,研究不同工艺发酵过程中代谢物(有机酸、总酚、总糖等)和抗氧化活性(OH·清除率、ABTS·清除率、还原力)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发酵组的酵母菌数量高于自然发酵组;自然发酵组检测到的4种有机酸的含量均高于酿酒酵母发酵组,其中乳酸和乙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酿酒酵母发酵组的草酸含量明显下降,而自然发酵组的草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酿酒酵母发酵组与自然发酵组的总酚含量分别下降了24.02%、24.98%;总糖含量分别下降了64.21%、22.89%;pH值分别下降了0.12和0.24,总酸含量分别增加了62.98%、70.98%;糖酸比分别降低了80.13%、59.47%,酿酒酵母生产的酵素口感以酸甜为主,自然发酵的酵素口感以甜为主。在抗氧化方面,酿酒酵母发酵组显著高于自然发酵组,OH·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42.57%和40.67%;ABTS·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55.36%和30.06%;还原力无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乳酸、乙酸等有机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酵母菌发酵第 14 d的综合评价指标达到阶段高点,酵母菌生长数量在14 d后趋于稳定,进入生长稳定期,可作为最佳发酵节点。综上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发酵相较于自然发酵霍山石斛提高了抗氧化活性,丰富了酵素口感,缩短了发酵时间,酵素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DPPH·法及Fe3+还原力法对排风藤内生真菌PFT-2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测定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菌丝体甲醇总提物的活性,然后测定菌丝体总提物各极性部位,即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和水层剩余物部位的活性,同时以VC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PFT-2菌丝体甲醇总提取物各样品抗氧化活性较强,尤其是甲醇提取物部位、丙酮提取物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它们对DPPH·的清除作用与Vc相当,其中甲醇提取物部位IC50值为0.023 mg/m L,活性略高于VC,同时以上提取物对Fe3+也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植物内生真菌布雷青霉菌(Penicillium brefeldianum) F4a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其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大孔吸附树脂HP20提取后,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开放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应用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吸收法进行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L-色氨酸-L-脯氨酸)(1)、3,3′-Methylenebis(4-hydroxy-6-methyl-2H-pyran-2-one)(2)、2-(2′S-Hydroxypropyl)-5-methyl-7-hydroxychromone(3)、染料木素(4)、大豆素(5)和苯酚(6)。化合物1和2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4和5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从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SGSF622(Berkleasmium sp.)、SGSF289(Oidiodendron sp.)和SGSF062(Parapyrenochaeta sp.)的提取物中获得8个天然产物,经核磁共振、质谱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1-甲氧基-Sch53825(1)、3,4-二羟基-10-甲基-2-亚甲基十六碳-9-烯酸(2)、3,3-二-(3-吲哚)丙烷-1,2-二醇(3)、环(D-色-L-脯)二肽(4)、6-demethylkigelin(5)、lignicol(6)、indole-3-carboxaldehyde(7)和N-(5-amino-2-hydroxy-1-oxopentyl)-tyrosine(8),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3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活性最强,抗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MIC值为7.81μg/mL。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来源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谷的土壤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借助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rofusarin B(1)、rubrofusarin A(2)、carbonarone A(3)、aspernigrin A(4)、flavasperone(5)、(22 E,24 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6)、(22 E,24 R)-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7)、ourosperone A(8)、(22 E,24 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9)、stigmast-1,5-dien-3β-ol(10)、fonsecinones A(11)、asperpyrone C(12)、asperpyrones B(13)。其中,化合物1~5和7~13为从该菌种中首次分离。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8对DPPH(IC50=3.453 mg/mL)、ABTS+(IC50=0.155 mg/mL)、OH(IC50=0.019 mg/mL)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深绿拟青霉代谢产物生理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metabolites of Paecilomyces arovirens exhibited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tomany inscct pcsts, including 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hawthorn Ispidcr mitc,Tetranychus viennensis and larvae of imported cabbage worm, Pietis rapae. Acompan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metabolites of P.arovirens and naphthye acetic acid(NAA)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and water melon (Cucumis sativus) bioassays ontheir physologieal effect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ome of the metabolites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 arovire… 相似文献
10.
内生真菌Preussia sp.液体发酵生产抗肿瘤活性产物Spiropreussione A 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螺光黑壳菌酮A(Spiropreussione A,SP-A)是编号为AS-5的光黑壳属内生真菌Preussia sp.的代谢产物。体外实验表明SP-A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和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和3.0μmol/L。以SP-A的含量为主要指标,结合AS-5的生物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确定了适合SP-A积累的AS-5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AS-5发酵生产SP-A的最优培养基为葡萄糖2%,麦麸3%,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pH7.0;该菌株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250mL摇瓶装125mL培养基,接种6片直径9mm的PDA菌片,培养温度25℃,发酵周期16d。在此条件下发酵,SP-A的含量可以达到(25.02±1.02)mg/瓶,比优化前的含量[(17.08±3.24)mg/瓶]提高了46.5%。 相似文献
11.
一株放线菌代谢产物除草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编号为Z40的链霉菌菌株,其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除草活性。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Z40菌株发酵液干物质的除草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生长作用。对反枝苋的主根和主茎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76.76 mg/L和1 609.37 mg/L,对狗尾草的主根和主茎生长抑制中浓度分别为501.81mg/L和629.01 mg/L。浓度为10 000 mg/L对油菜的萌发抑制率和主茎生长抑制率均为100.00%,而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Z40菌株代谢产物对稗、狗尾草、铁苋菜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抑制率分别为80.30%,81.59%和88.71%。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两株地理隔离的桦褐孔菌中国牡丹江菌株(IOM)和芬兰万塔菌株(IOV)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主要代谢产物组成的差异。IOM和IOV两菌株在培养过程中积累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酚类(TMP)以及三萜化合物(TMT)的过程相似,但IOM菌株产生较高水平的TMP。代谢产物组成动力学比较结果表明,IOM在第3天含有较高水平的硬毛素类似物、桦褐孔菌二糖和TMT,但在第5天均有所下降。导致这些差异的代谢产物为fuscoparianolD,21,24-羊毛甾-7,9(11),23-三烯-3β,22,25-三醇,羊毛甾-8,23-二烯-3β,22,25-三醇,23,24-环戊羊毛甾-3β,21,25-三醇-8-烯,桦褐孔菌二糖,phelligridinsC,D及H,甲基地花菌素A和C,地花菌素B,davallialactone及methyl davallialactone。这些代谢产物在IOV的提取物中均参与清除自由基,而在IOM的提取物中主要是酚类化合物参与自由基的清除。两菌株的这些差异反应了环境条件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代谢的影响,即不仅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还影响代谢产物在防止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混合发酵提高2株海洋微生物菌株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株抑菌范围不同的海洋微生物菌株,在单独培养条件优化基础上进行混合发酵,并对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测试,混合发酵结果有效的提高了菌株产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由单独发酵的156μL/mL、125μL/mL,单独发酵后混合的250μL/mL、218μL/mL降至32μL/mL、28μL/mL,即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比单独发酵提高200%,比单独发酵后混合提高300%,2株菌株混合发酵的协同效应大于单独发酵混合后的累加效应,对靶标真菌的致畸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多孔板-MTF比色法测定植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真菌抑制活性的步骤为:在多孔板的每孔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05孢子/mL的供试真菌孢子悬液90μL,不同浓度的药液10 μL.25℃暗培养48 h,然后每孔中加入8mg/mL的MTT溶液10μL,继续培养10 h后,离心去上清,加入DMS0 150 μL,振荡30 min,离心后上清液在510nm测定吸光值.采用上述条件测定了白屈菜红碱对稻瘟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MIC值分别为80和1.5μg/mL,IC50值分别为21.99和0.78 μg/mL;Diepoxinζ对稻瘟病菌的MIC和IC50值分别为200和96.21 μg/mL.多孔板-MTT比色法为快速有效地筛选和评价植物和微生物抗真菌活性成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云南红豆杉内生放线菌TAR11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从云南红豆杉植株根部筛选到的一株抗植物病害的内生放线菌TAR11的活性代谢产物性质。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以抑菌活性为指标,测定TAR11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用不同温度、pH值处理,了解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用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萃取和溶解,并用纸层析对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类。结果:TAR11发酵液抗菌物质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78%,对温度敏感,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可被三氯甲烷萃取,能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结论:低浓度的放线菌TAR11代谢产物能强烈抑制枯草芽孢杆菌活性,经纸层析实验初步鉴定为一类碱性抗生素。放线菌TAR11有望开发成为新一代生物药物。 相似文献
17.
对青海干旱生境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KIB-HL8液体发酵,应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并用MS、NMR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分别鉴定为N-乙酰酪胺(1)、N-乙酰色胺(2)、吡咯-2-甲酰胺(3)、Inthomycin C(4)和Inthomycin B(5)。对其抗真菌、细菌活性进行筛选,发现化合物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2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抑制活性,化合物3对番茄早疫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极地微生物处在南北极严峻、极端的自然环境下,体内的一些“沉默基因”可能会被激活,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机制和生物合成途径,能够产生化学结构多样、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从极地放线菌中分离鉴定出一系列结构新颖、活性突出的次级代谢产物。本文综述了1999至2021年间的极地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将极地放线菌来源的104个次级代谢产物按肽类、生物碱类、萜类、大环内酯类、聚酮类、大环内酰胺类等化学类别,着重介绍结构新颖和活性突出的次级代谢产物,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极地放线菌、研发创新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深海真菌Neoroussoella sp.FS526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菌株FS526的固体发酵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菌株FS526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amestolkol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