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参数建模和频域方面对40例BAEP信号进行了分析,在参数建模方面,对正常BAEP信号建立了10阶自回归AR模型,着重分析两侧极点辐角总差和最大极点辐角,发现正常情况下两侧BAEP信号的AR模型的极点分布大致相同,极点辐角总差不超过50度,最大极点辐角范围为120~160度。在频域上,对正常BAEP信号进行了自/互功率谱分析。发现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在140Hz,550Hz和920Hz附近各有一个主峰,而在1.2kHz以后能量衰减很快。本文探讨了各参数的变化的生理意义,并给出了正常值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2.
鸟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声刺激鸟类听觉感受器的方法,对15只健康成年虎皮鹦鹉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鸟类头顶均能记录到与听觉有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波、Ⅱ波、Ⅲ波、Ⅳ波和Ⅴ波。为鸟类语言发声研究的听力学评价提供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生后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MLR)生后发育模式的异同。方法:在同一批新生SD纯种大鼠连续10周同时观察BAEP和MLR生后发育的变化。结果:BAEP和MLR分别在生后14d和17d出现;BAEP各波峰潜伏期(PL)随鼠龄增长而递减,生后3-4周是PL缩短的主要时期,I波PL在生后29d达成年值,其余各波PL在生后70d全部达成年值;首次出现的MLR,其Po和Na两波PL已达成年值,而Pa、Nb和Pb和PL也随鼠龄增长而缩短,但生后20-23d很快就达成年值;BAEP的Ⅰ、Ⅲ、Ⅳ波和MLR的Nb、Pb波波幅在生后3-4周期间迅速递增,且峰值明显大于成年值,然后逐渐回降。结论:大鼠MLR和BAEP生后发育的模式基本相同,但MLR各波PL较早达成年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尺度小波变换计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近似熵的方法,对比婴儿痉挛症患儿与正常幼儿的近似熵值,按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成份波对应的解剖位置,分段、分尺度计算并统计近似熵值,从神经信息传递角度探讨阻碍婴儿痉挛症患儿智能发育的原因。采集12例正常儿童和13例婴儿痉挛症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将它们进行60尺度小波分解,分段、分尺度计算各尺度近似熵值。发现婴儿痉挛症组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代表脑干活动的3~7ms段的分尺度近似熵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小尺度上表现尤为显著。结果表明婴儿痉挛症患儿脑干传导通路不畅通,其中的随机成份增多,阻碍信息在脑干的传递,进而影响患儿大脑皮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尺度小波变换计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近似熵的方法,对比婴儿痉挛症患儿与正常幼儿的近似熵值,按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成份波对应的解剖位置,分段、分尺度计算并统计近似熵值,从神经信息传递角度探讨阻碍婴儿痉挛症患儿智能发育的原因.采集12例正常儿童和13例婴儿痉挛症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将它们进行60尺度小波分解,分段、分尺度计算各尺度近似熵值.发现婴儿痉挛症组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代表脑干活动的3~7 ms段的分尺度近似熵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小尺度上表现尤为显著.结果表明婴儿痉挛症患儿脑干传导通路不畅通,其中的随机成份增多,阻碍信息在脑干的传递,进而影响患儿大脑皮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体温过高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温过高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 (MLR )的影响。方法 :诱发电位仪颅表记录大鼠BAEP和MLR ;体表物理升温法逐步升高麻醉大鼠体温 ,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体温 ;主要观察BAEP和MLR的波峰潜伏期 (PL)、波峰间潜伏期 (IPL)和波幅随体温升高而发生的变化及它们消失的临界体温。结果 :BAEP各波PL及Ⅰ Ⅱ、Ⅰ Ⅲ、Ⅰ ⅣIPL随体温升高 ( 3 7~ 41.5℃ )而逐步缩短 ,但当体温升高至 42℃和超过 42℃时各波PL及Ⅰ Ⅱ、Ⅰ ⅣIPL不再继续缩短 ,并略有反向延长 ;MLR各波PL和P1 P3、P2 P3IPL也随体温升高 ( 3 7~ 43℃ )而缩短。随体温升高 ,BAEP和MLR波幅的主要表现为降低 ,特别是在体温升高至42℃以后。BAEP和MLR在体温 ( 4 3 .1± 0 .5)℃时出现不可逆性消失 ,且两者同步消失。结论 :体温过高对大鼠BAEP和MLR有相似的显著影响 ,体温过高至一临界值时会造成BAEP和MLR的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成分(FC-BAEP)和慢成分(SC-BAEP)及脑干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方法:生后7天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7只)和两个实验组(T1和T2组,各17只)。T1和T2组大鼠生后7天和10天腹腔注射2g/L胆红素溶液,第二次腹腔注射6h后随机抽出7只断头取血用微量胆红素仪检测血清胆红素,其余大鼠生后17天和20天用诱发电位仪检测FC-BAEP和SC-BAEP,生后20天灌注固定、取耳蜗核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T1和T2组大鼠于生后10天腹腔注射6h后,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T1和T2组大鼠生后17天三种刺激重复率(10/s,40/s,80/s)引导的FC-BAEP,除Ⅱ-Ⅳ波峰间潜伏期(IPL)外,各波波峰潜伏期(PL)和IPL显著延长,且T2组大鼠各波PL较T1组显著延长;T1和T2组大鼠生后20天三种刺激重复率引导的FC-BAEP,除刺激重复率10/s和40/s引导的Ⅱ-ⅣIPL外,各波PL和IPL显著延长;T1和T2组大鼠生后17天与20天刺激重复率10/s引导的SC-BAEP的PL显著延长,且T2组大鼠生后17天SC-BAEP的PL较T1组显著延长;T1和T2组大鼠耳蜗核电镜观察可见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形、膜模糊不清和嵴断裂等。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FC-BAEP和SC-BAEP及脑干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有显著异常变化,FC-BAEP与SC-BAEP的PL和IPL是早期监测胆红素诱发的听觉和脑损伤的客观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基底节区脑梗塞(BGRI)患者发病后记忆力和视空间能力的状况,分析BGRI是否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及其特点。方法:通过对21名初发的单侧单灶BGRI及21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基本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Rey复杂图形检查(Rey),临床记忆量表(CMS)、Hospital Anxiety-Depression Scale(HA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牛津残障量表(OHS)、Barthel指数(BI)及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AERP)的检查。结果:病例组的焦虑及抑郁分值,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AERP检查反应时较对照组长,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临床记忆量表中,病例组图像自由回忆分测验的量表分和记忆商(MQ)较差,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病例组Rey检查中临摹得分、即刻回忆得分和延迟回忆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单灶的基底节区脑梗塞可以对执行功能、记忆能力以及情绪造成影响:对视空间功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46例作为TI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干梗死患者44例作为脑干梗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健康组,TIA组和脑干梗死组均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BAEP检查,健康体检者在体检时进行BAEP检查,比较3组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的潜伏期(IPL)。结果:TIA组BAEP异常率71.74%,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56.82%,健康组BAEP异常率24.49%,TIA组患者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与PL均明显高于TIA组(P0.05)。结论:BAEP与后循环TIA及脑干梗死存在相关性,并且较为敏感,是优秀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听觉脑干诱发反应的信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20例听力正常人和10例听力正常豚鼠研究了白噪声对耳蜗电图(ECochG)和听觉脑干电反应(ABR)的干涉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白噪声比短声(信号)的声强级低30dB(SL)以上时,ECochG和ABR的振幅仅轻微减小。白噪声与短声的声强级相等时,ECochG与ABR的振幅和出现率会明显受到干涉而减小,甚至完全消失。但是,此时的耳蜗微音器电位(CM)并未观察到有明显的变化。这意味着白噪声对ECochG和ABR的干涉作用主要与围绕毛细胞基底部的突触产生的抑制密切相关。由于白噪声对ABR各波的干涉有些差异,所以认为这种抑制,可能既包括脑中抑制也包括侧方抑制。  相似文献   

12.
有关猫听觉脑干电反应(ABR)两耳干涉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不同声强稳态白噪声和短声同时分别刺激两耳,观察白噪声负荷侧耳蜗破坏前后另一侧ABR的改变,探讨两耳干涉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对侧耳蜗破坏前,40dB和75dB白噪声对0dB、45dB、70dB和75dBSPL的短声诱发的ABR各波振幅均有明显影响(P<0.050.01)。耳蜗破坏后,同样条件下记录的ABR振幅基本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白噪声对短声有一定的干涉作用。短声为70dBSPL时ABRP1波振幅的减小可能与中枢离中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13.
康健  魏保龄 《生理学报》1986,38(3):259-265
在33例猫将普鲁卡因或海人酸微量注入耳蜗核(CN)和上橄榄复合体(SOC)内,观察ABR的相应改变,以分析P_(2a)和P_(2b)波的来源。猫P_(2a)波的出现率与电极导联有关,颅顶-颈后为90%,颅顶-乳突仅为18%。普普卡因注入CN后,同侧耳短声诱发的ABR仅保留P_1波,对侧耳的则无改变。海人酸注入CN后,P_1和P_(2a)存留,P_(2a)不减小反而增大。普鲁卡因注入双侧SOC,可使P_3、P_4和P_5消失。这些结果提示,P_(2a)波主要起源于CN区域内的第一级听觉传入神经元轴突并受第二级神经元负电位的影响,P_(2b)波主要起源于SOC以下的第二级听觉传入神经元,猫的P_(2a)和P_(2a)波与对侧脑干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14.
足月新生儿听觉脑干电反应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工作根据北京市儿童医院临床的需要,在临床实验条件下对足月新生儿的ABR进行了测量,以期分析足月新生儿ABR的电反应特征。 新生儿听觉脑干反应(ABR)的波形是Ⅰ、Ⅲ、Ⅴ波为主的连续波复合体;新生儿在声强80dB(HL)刺激频率20次/秒的短声刺激条件下,I、Ⅲ、Ⅴ波潜伏期大体为2.50,5.00和7.00ms;新生儿ABR潜伏期—刺激强度函数的斜率是30—60μsec/dB(声刺激强度从80到50dB(HL),声刺激频率20次/秒);新生儿ABR Ⅴ波对Ⅰ波的比率大于1.0(短声强度80dB(HL),刺激频率20次/秒);在80dB(HL)短声条件下,改变声刺激频率(从20次/秒增止100次/秒),Ⅴ波潜伏期约延长0.6—1.0ms;新生儿ABR阈值在30—60dB(HL)的范围。综上所述新生儿ABR电反应特性,可以为其听力和脑干功能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阈值和频谱分析,比较了正常和卡那霉素中毒后豚鼠听觉脑干反应(ABR)及频率跟随反应(FFR)的特性.正常FFR的非线性随刺激频率的减低而增加,表现为高次谐波的出现.从频谱中基频成分的峰很容易识别FFR阈值.卡那霉素作用后,高频FFR首先受到影响,波幅下降,阈值显著升高.低频FFR受到影响较小.同一动物ABR阈值尚未变化时高频FFR的基频峰值已下降,乃至消失.实验结果表明FFR对耳毒性药物中毒反应由于其包含有频率特性比ABR更灵敏,更便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稳态白噪声对豚鼠听觉脑干诱发反应(ABR)功率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豚鼠125和131dBSPL稳态白噪声暴露后听觉脑干诱发反应(ABR)功率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5dBSPL噪声暴露组0—200、210—500Hz频段谱能量比对照组相应频段谱能量增多(P<0.05),而510—900Hz频段谱能量却显著下降(P<0.01);131dBSPL噪声暴露组0-200Hz频段谱能量显著下降(P<0.01),但210-500Hz、910-1400Hz频段谱能量却明显增多(P<0.01).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用听觉脑干诱发反应(ABR~*)技术探索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新生儿的临床检查和ABR反应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预测高胆新生儿听力和神经功能发育提供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脑干对谐波复合音反应中的基频成分与早期听觉信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200Hz为基频的谐波复合音诱发的持续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了刺激信号中各种参数的改变对诱发电位的影响。发现:1.不含基频的谐波复合音,其诱发反应频谱上除出现与刺激组分相对应的频率成分外,还出现基频成分及其它谐波成分。2.由高次谐波组成的三组分谐波复合音诱发的反应对各刺激组分相位结构有较大敏感性,而低次谐波组成的三组分谐波复合音诱发的反应对相位结构的敏感性较差。3.对双组分谐波复合音,无论其间差频等于基频或基频的两倍,其诱发反应频谱中均出现基频成分。  相似文献   

19.
强噪声暴露后听觉脑干电反应及皮层电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魏保龄  汤浩 《生理学报》1994,46(6):553-560
为了观察噪声作用豚鼠后,在暂时性或移和永久性阈移期间,听觉末梢和听觉各级中枢电反庆的变化规律,我们进行了62d的测定。听神经电反应振幅减小29%(P<0.05),耳蜗核电反应振幅减小28%(P<0.05),上橄榄核电反应反而增加21%(P<0.05),中脑下丘的电反应振幅进而增大37%(P<0.05),听觉皮层电反应振幅却意外地增加131%(P<0.001)。这说明强噪声(125dB 150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干缺血模型ABR变化特点及其在脑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阻断猫基底动脉不同部位血流 ,观察记录阻断血流后不同时间ABR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结果 :①夹闭基底动脉上、下段或小脑下前动脉 10min左右 ,ABRP3 ,P4振幅明显减小 (P <0 .0 1,P <0 .0 5 ) ,60min恢复夹前水平 ;②夹闭基底动脉上段 10~60minP5明显减小 (P <0 .0 5 ) ,直到 12 0min尚未恢复至夹前状态。结论 :①猫的ABRP3脑区的血供主要来自小脑下前动脉 ,P1,P2产生部位基本不依赖基底动脉供血 ;②轻度暂短性脑缺血时ABR振幅比潜伏期更敏感 ,振幅减小的程度与脑干缺血的程度密切相关 ;③ABR可用于脑缺血定位诊断及脑功能动态观察的电生理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