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我国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Odhner,1911)吸虫,福井玉夫与尾形藤治(1939)曾报告东北地区所采得的肠前腺属(Prosthodendrium)吸虫一种;陈心陶(1954)对肠前腺属吸虫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记载了华南地区采得的肠前腺属吸虫六种,并将肠前腺属中具有长形口吸盘与长形口的虫种分出,另建长吸盘属(Longitrema Chen,1954)。综上所述,我国已有记载的枝腺科吸虫仅肠前腺属六种,本科其他属虫种尚未见文献记载。作者  相似文献   

2.
列叶吸虫属的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及麅列叶吸虫(O.pygargi)均先后在中国发现。1965年5月安徽省佛子岭养獐场解剖一头死麝(Moschus moschiferus L.),在其小肠中发现许多吸虫,在送来的31个标本中,随意取出 13个进行染色鉴定,全系鹿列叶吸虫(Ogmocotyle sikae Yamaguti)。 鹿列叶吸虫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体表无刺、睾丸长囊状或腊肠形,卵巢分为四个小叶,位于虫体之  相似文献   

3.
关于腹殖目吸虫神经系统的组化定位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3],而目前尚未见到酯酶在鲶叶形吸虫神经系统的定位报告。本文利用蚓哚乙酸酯法整体定位酯酶,重点观察了寄生于鱼类的鲶叶形吸虫(Phyllodistormumparasiluri)的神经系统结构。1材料和方法鲶叶形吸虫采自河豚膀胱。将虫  相似文献   

4.
叶形属吸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及两栖类的膀胱中。自Braun(1899)建立叶形属(Phyllodistomum)以来,讫今该属(包括四个亚属)已记载九十余种。国内首先由杜氏(1930)在成都淡水虾中发现,现在已增至十七种之多。作者最近在整理江西鱼类叶形科寄生吸虫时,发现该属尚有一种未曾记载,现记述如后。标本用70%乙醇固定,硼砂洋红染色,加拿大树胶封藏。测量单位以mm表示。模式标本存放于江西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模标本存于江西畜牧水产学校。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肠道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河南省7个产地35只马铁菊头蝠肠道检查, 发现吸虫5种, 隶属于3科4属.即: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朝鲜斜睾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马铁菊头蝠是软体亚睾吸虫的新宿主.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四川鸟类枝腺科吸虫一新种:吸虫纲:复殖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采自四川省天全县的方尾鹅CulicicapaceylonensisOberholser肠道内的一种新种吸虫,即纺缍形摩西吸虫Mosesiafusiformissp.nov.。新种以其虫体较狭长,呈纺缍形;肠支伸至睾丸之后;睾丸在卵巢后方相当远处等特征而不同于该属所有已知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载我国寄生于海产鱼类的扇盘吸虫属 Rhipidocotyle Diesing 1858,共有4种,两种为已有记载的杖形扇盘吸虫R.baculum(Linton,1905)Eckmann,1932与侧杖扇盘吸虫 R.adbaculum Manter,1940, 这两种为我国的新纪录;另两个为新种:大黄鱼扇盘吸虫R.croceae,sp.nov.与棒囊扇盘吸虫 R.clavivesiculum,sp.nov. 。  相似文献   

8.
闽江叶形吸虫新种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寄生在闽江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膀胱及输尿管中的闽江叶形吸虫新种Phyllo-distomum mingensis sp.nov.。本新种以其成虫的虫卵大小、睾丸卵巢形态、不具劳氏管及后蚴的焰细胞排列公式等特征不同于现有的已知种。本新种的生活史经阐明,其第一中间宿主是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第二中间宿主是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与M.aspergillus。本文尚对叶形属吸虫各发育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鸮属(Strigea Abildgaard,1790)在吸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鸮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1919)鸮形亚科(Strigeinae Railliet,1919)的鸮形族(Strigeini Dubois,1936)。在本族中已有6个属,包括了在我国发现的侧鸮属(Laterostrigea Yang,1962)。就中以正鸮属发现较早,发现的虫种也较多。据Yamaguti(1958)整理,正鸮属列有32种(包括亚种在内);另加Bisseru(1956)报告的四个新种:S.neotides,S.lilensis,S.cuncumae,S.rhodesiensis;Bezubik(1958)报告的S.raabei新种;又在Skrjabin(1960)专著中,增添了二种:S.gracilicollis Dubois et Fain,1956和S.plogadis Dubinin,1938;此外,在我国也发现过一个新种S.egretta Yang,1962,合计起来,约有39种。本文报告在我国广州鸟体内检出的五新种正鸮属吸虫,拟定的学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山羊扁体吸虫Platynosomum capranum sp.nov.寄生在昆明的山羊肝脏内。这一新种吸虫为第四种寄生在哺乳类体内的扁体吸虫,也是扁体吸虫属在我国的初次记录。 虫体形小,体长平均3.538毫米,阔平均1.088毫米。表皮光滑。精巢形大,排列於腹吸盘後半部之後,阴茎囊延长,囊内藏有贮精囊之外,前端还有一个锥形的阴茎,长0.126—0.158毫米,常伸出於生殖孔之外。生殖孔位於肠叉之後。卵巢位於左精巢之後。具受精囊与卵壳腺。卵黄腺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5。 本新种的形体与P.semifuscum Looss,1907相似。由於它寄生於哺乳类山羊的肝脏里,体形较小、精巢边缘平滑无叶,阴茎明显;这些特徵显与P.semifuscumLooss相区别,因此认它为扁体吸虫属中的一个新种。 文中把斯克里亚平氏所确定的11个独立种与本新种一起,作了一个检索表;但是几个未能确定的待考种与在有袋类体内发现的一个未定名的种,并未包括在表内。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