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通过研究不同长相穗型小麦穗部特性,以达到提高产量和挖掘穗部潜力的目的。本文对长方型、棍棒型、椭圆型和纺锤型四种不同长相穗型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小麦在小花数、穗粒数、粒重等方面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二次曲线趋势,但不同穗型小麦表现趋势不同,长方型和椭圆型小麦在穗粒数、穗重、各粒位粒重等方面均优于棍棒型和纺锤型小麦,棍棒型小麦由于其特殊的穗型结构,在小穗密度、粒重等方面表现独特,纺锤型小麦在各方面表现均较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用种和品种选育上,穗型的选择至关重要。长方型小麦有提高小麦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吉林省主要栽培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与单株粒重有关的9个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和遗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系数以单株有效穗和单株粒重最大;株高和结实率最小。穗期、千粒重、穗长的遗传力较大;每穗颖花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遗传力较低。三要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每穗颖花数、千粒重、单株有效穗。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大力提高每穗颖花数,适当增加粒重作为吉林省今后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利用吉林省主要栽培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与单株粒重有关的9个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和遗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系数以单株有效穗和单株粒重最大;株高和结实率最小。穗期、千粒重、穗长的遗传力较大;每穗颖花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遗传力较低。三要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每穗颖花数、千粒重、单株有效穗。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大力提高每穗颖花数,适当增加粒重作为吉林省今后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同种植密度粒重分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种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粒重分布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穗粒重、小穗结实粒数、各粒位粒重和结实数均以中下部小穗为最大,随植株密度的增大,穗粒重和穗粒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小穗粒重、小穗结实粒数、各粒位的粒重和结实数也呈下降的趋势;不同粒位间的粒重,在结实数大于0.95的情况下,表现为第2>1>3>4粒位,在其它情况下则表现为第1>2>3>4粒位  相似文献   

5.
小麦不同种植密度粒重分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3种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粒重分布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穗粒重,小穗结实粒数,各粒位粒重和结实数均以中下部小穗为最大,随植株密度的增大,穗粒重和穗粒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小穗粒重,小穗结实粒数,各粒位的粒重和结实数也呈下降的趋势;不同粒位间的粒重,在结实数大于0.95的情况下,在其它情况下则表现为第1〉2〉3〉4粒位。  相似文献   

6.
疏剪不同穗位小穗对小麦籽粒结实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在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以中大穗小麦品种温麦6号为材料,设计了去除不同穗位小穗的试验。结果表明,去除不同位小穗对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不同, 除顶端小穗的粒数下降较多,穗粒重最低,却除基部小重申对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较小,穗粒数和粒重下降较少;却除中部小穗对结实粒数影响较大,穗粒数量小,其穗粒重因剩余籽粒单粒重增加而得以一定程度补偿。  相似文献   

7.
王小燕  于振文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1976-1982
选择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鲁麦22(L22)和中穗中粒型品种济南17(J17)、鲁麦18(L18),研究了不同穗粒型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粒重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和L2叶光合速率、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中穗中粒型品种J17和L18,前者的单茎干重和开花后单茎、茎+叶鞘、颖壳+轴等器官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显著大于后者,为最终获得较高的单粒重和穗粒重奠定物质基础;中穗中粒型品种J17和L18的单位土地面积的穗数显著高于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和L2,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平均光合速率与单茎数的乘积表示群体旗叶光合强度,J17和L18的群体旗叶光合强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显著高于914391、L22,这是它们籽粒产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了。  相似文献   

8.
朱孝达  唐璋林 《激光生物学报》1993,2(2):252-256,251
研究小麦品种“绵阳21号”和“汉源小麦”及其~(60)Co—γ一代(γ_1)等四个材料,经N_2和He—Ne激光辐照的20种处理(包括对照)的辐射生物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激光一代(L_1)植株高度,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不实小穗数,退化小穗数,小穗密度,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分蘖穗粒重,单株粒重,抽穗期,叶面积,穗下轴长,倒一节间长,倒一节间粗等17种性状,都表现出不同处理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差异。同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不实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粒重等8个性关变异系数的比较看出:He—Ne激光(照射10分钟)辐照干种子,“汉源小麦—γ_1”比“汉源小麦”产生的变异大,比对照(未照射)的变异更大。同时,发现不同品种所引起的抽穗期、株高、穗长等14种性状的变异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由剂量不同引起抽穗期、主穗粒重和不实小穗数等三种性状的变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冬小麦品种山农8355和山农1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ABA喷期处理条件下,小麦花后穗颈节伤流变化及其对籽粒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穗型品种SN15伤流强度呈现出单峰变化,而大穗型品种SN8355呈现一定的双峰变化趋势,其伤流强度在后期出现一个小高峰。不论是孕穗后期喷施ABA处理(T1)还是花后3d喷施ABA处理(T2),一定程度上均有利于花后穗颈节伤流的增加。各粒位籽粒粒重与体积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基本相同,大体上表现为T1处理较对照小,而T2处理则较对照大,即T2>CK>T1。施用ABA可改善穗部营养状况,最高增加穗粒数31.31%,平均提高小穗结实率2.79%,增加穗粒重7.90%-19.01%,并最终增加产量4.08%-9.81%。相关分析表明,穗颈节伤流强度在大多数生育时期与穗粒重关系密切,而群体伤流强度则与产量关系相对密切。研究表明,合理施用ABA能够调节小麦穗颈节伤流强度,从而可以优化穗部性状发育,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选育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在6VS上携有Pm21基因,用它作抗源已选育出一批高抗白粉病的新品系和新品种。为了研究6VS/6AL易位染色体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由不同生态类型的推广品种与6VS/6AL易位系经过杂交回交选育的11个高代品系(种)及其轮回亲本和3份涉及6VS/6AL的高代分离品系以及5个F2群体,对产量、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后代的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对穗长和千粒重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效应。多数6VS/6AL衍生品系的株高与亲本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同一组合的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能够改变增高趋势。6VS/6AL易位系对白粉病免疫,并且遗传稳定,对小麦的抗病育种是很有潜力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1.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9-2001年选用的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正交)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用一种新的分组法-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杂交组合的各性状进行了分组,按产量分组结果对产量与各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产量水平的升高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弱化,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增强,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间的相互作用构成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稳定;千粒重与单位面积穗数的负相关性较弱、与穗粒数无明显的相关性;在7500-9000kg/hm^2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504.0-607.5万穗/hm^2,33.6-41.3粒/穗,35.7-42.3g/千粒重;在9000-10500kg/hm^2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525-645万穗/hm^2,36-50粒/穗,37-45g/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利用3类试验材料,即由不同生态类型的推广品种与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经过杂交回交选育的高代品系(种),3份涉及6VS/6AL的高代分离品系以及5个以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作杂交亲本的F2群体,对含有与不含有6VS/6AL易位染色体材料的产量、株高、穗长、德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后代的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对穗长和千粒重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效应.多数6VS/6AL衍生品系的株高与亲本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同一组合的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可改变增高趋势.6VS/6AL易位系对白粉病免疫,并且遗传稳定,对小麦的抗病育种是很有潜力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农大139等7个冬小麦品种进行4×3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亲本、F_1和F_2的株高、主穗穗长、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6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主穗长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而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主要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矮2杂交后代易选到矮株,奥里生杂交后代易得到大穗材料,农林10号和奥里生的杂交后代分蘖力将加强,814的杂交后代小穗数增多,814杂交后代千粒重增高.所有产量性状未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提升限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量构成因素及物质生产着手分析了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显著相关,说明该地区夏玉米仍有继续增产的潜力;但在再高产过程中,单纯依靠穗数增加,产量增产幅度较小,应稳定在一定适宜的密度下,注重单位面积穗粒数和粒重的提高,但在穗数确定的情况下,穗粒数相对稳定,增加粒重成为再高产重要因素.因此,采取措施增强灌浆速率和延长灌浆时间是关键,即增强或稳定叶片在花后的有效光合能力.结果表明,增加叶片数量对产量贡献很小,而改善叶片质量、提高叶片功能,进而增加花后同化物合成至关重要.因此,茎秆和叶片的质量是再高产实现的关键技术突破点.同时,提高茎秆的花前物质转运比例也有助于提高于粒重,促进产量提升.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挖掘产量必须搞清楚地上和地下两方面的关系,但目前对“根系-土壤”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不合理耕作方式造成了土壤耕层太浅,严重影响了玉米根系生长发育,使生育后期吸收功能减弱,不利于产量形成.加之,吐丝前后阴雨寡照,造成穗粒数形成决定期的“源”不足,同时也限制了灌浆速率,提前播期,躲避灾害天气或推迟收获时期,延长灌浆时间等逆境栽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中国作物网上的2994条包括所需信息的小麦数据,考虑到容重可以作为小麦的等级评判标准,与小麦贮藏、出粉率等有关,对不同地区的小麦产量因素对容重的影响做了通径分析,得到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不同区划小麦产量因素,包括小麦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及粗蛋白等对小麦容重的影响,得到小麦容重和各个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出影响籽粒容重主要的因素,从而服务于小麦育种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麦无二旺”和蹲苗等农民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实验看出:小麦器官生长相互关系,器官生长与同化产物积累、消耗的相互关系对子粒和产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肥水等栽培条件通过影响体内这些关系对产量发生影响。经过几年来在生产中检验,本实验所得的一些结论对控制植株旺长,增加粒数和粒重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宁粳16号和宁粳23号中,获得外源DNA导入系(以D表示),选择的导入系经4次连续自交获得D4代材料.选择其中36个株系在北京种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变异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导入系分别在株型、生育期、分蘖力、株高、每穗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等性状上发生变异;一些导入系的每穗实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和分蘖数等明显高于受体,表现出高产潜力.本文着重阐述导入系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分蘖数等与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8.
大穗型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对8个大穗型小麦新品系和多穗型品种西农979(对照)的产量性状以及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Chl)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单位面积穗数低于对照外,8个新品系的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大穗型小麦新品系2036、2037、2038、2039和2040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8个新品系的平均光合速率(Pn)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PSⅡ实际量子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反应中心活性均高于对照;品系2037、2040、2039、2038和2036的Chl比对照分别提高17.5%、19.1%、15.3%、13.9%和7.9%;大穗型小麦品系的LAI明显高于对照,且在生育后期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19.
大穗型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对8个大穗型小麦新品系和多穗型品种西农979(对照)的产量性状以及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Chl)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单位面积穗数低于对照外,8个新品系的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大穗型小麦新品系2036、2037、2038、2039和2040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8个新品系的平均光合速率(Pn)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PSⅡ实际量子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反应中心活性均高于对照;品系2037、2040、2039、2038和2036的Chl比对照分别提高17.5%、19.1%、15.3%、13.9%和7.9%;大穗型小麦品系的LAI明显高于对照,且在生育后期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20.
1.本试验是在田间条件下分两地进行,一是主要试验,另一为补充试验。主要试验的供试品种是北京本地农家品种。补充试验的供试品种是农大三号。用1%过磷酸钙肥液在小麦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以及乳熟等七个发育时期进行单独或不同粗合的根外喷肥。主要试验以不喷肥也不喷水为对照。补充试验以不喷水也不喷肥为自然对照之外,另增加喷水对照。2.分蘖期喷磷不增加有效分蘖数而增加总小穗数及主茎的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总粒重增加,麦粒合氮量亦略增加;茎稈此对照重、矮和粗,加速穗原始体和植株发育进程。3.拔节期喷磷增加有效分蘖数,大大增加主茎旁茎的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对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总粒重增加,降低麦粒含氮量;茎稈此对照重、矮和粗,加速穗原始体和植株的发育进程。4.孕穗期喷磷增加主茎、旁茎的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总粒重增加,降低麦粒含氮量;茎稈此对照粗和重,加速植株发育进程。5.抽穗期喷磷不增加总粒重,但大大提高麦粒合氮量;对植株发育进程没有显著影响。6.开花期喷磷大大增加千粒重,显著增加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总粒重增加,但大大降低麦粒含氮量;加速乳熟进程。7.灌浆期喷磷大大增加千粒重,显著增加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患粒重增加,麦粒合氮量与对照相近。8.乳熟期喷磷大大增加千粒重、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总粒重增加,减低麦粒合氮量。9.单独时期喷磷的增产效果优于粗合时期喷磷(除孕穗期和抽穗期连续喷磷外);晚期(开花后)喷磷的增产效果优于早期(除拔节期喷肥外)。因此,根据本试验看来,全期(分蘖期到开花期)、前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以及分蘖期进行喷磷是不必要的。10.在各种喷磷处理中,以拔节期喷磷的增产效果最好,它全面地影响了产量构成的各介因素,从而得到最高的增产量(36%);其次,效果最好的是乳熟期喷磷,增产达17.2%。11.作者讨论了拔节期和乳熟期喷磷得到优良效果的原因,并认为这二个时期喷磷最为有效,如果在拔节期喷磷的基础上再加以乳熟期喷磷,则可能产生更大的增产效果;最后作者认为有必要从生理和形态方面对拔节期和乳熟期的磷素根外追肥,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