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 CoV 2)感染导致的肺炎。截至2020年5月21日已造成全球超过496万人感染、30万人以上死亡。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是在发现和检测新冠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本文介绍了mNGS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及核心技术特点,并为mNGS在抗击全球疫情中的应用做出技术性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感染导致的肺炎。SARS-CoV-2结合细胞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感染肺部细胞,导致白细胞浸润,血管和肺泡壁通透性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局部的炎症加重引起细胞因子风暴,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2019年12月,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了多例新型肺炎,分离并确定了病原体SARS-CoV-2。截至2020年9月13日,全世界216个国家或地区受累,2 860余万人确诊COVID-19,90余万人死于该疾病,病死率高达3.20%。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COVID-19,因此解析病毒结构,探索治疗药物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总结了SARS-CoV-2的病毒结构和COVID-19的临床药物治疗,并分析了他们之间可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近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量医务工作者积极投入应对疫情的战役,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分析在重大传染病疫情下,一线医务工作者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自我解决的方案,这将有助于医务人员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投入防疫和抗疫工作。  相似文献   

4.
陈向东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001-1003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网上在线教学成为这段时间的唯一教学方式。这一方面给高校的广大师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近年来一直进行的高等教育开放式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潮流按下了加速键。《微生物学通报》以"第十七届全国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研讨会"为契机邀稿组织出版的这期"高等院校教学主题刊",很好地反映了近年来在开放式教育形势下我国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态势,其中也有文章介绍了疫情期间选择和使用线上教学技术的经验。期望该主题刊的出版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广大微生物学教师强化互联网意识,打造"互联网+"思维,重塑课堂教学形态,通过广大教师间的教改经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感染者常伴有发烧、乏力、咳嗽等症状,自2019年12月首次发现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席卷全球,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特色文化,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首次推出中医药治疗方案,其中清热解毒、补气活血、清肺化痰等中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中常用中草药类型,槲皮素、山奈酚、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实践证明,中草药在抗病毒、抗炎、减轻患者症状等方面有显著效果,特别是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以上,远高于其他国家。文中在概述新型冠状病毒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中涉及的药用植物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进展,为防治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全国各地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大力开展疾病救治和防疫工作。本文收集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预测疫情走向。传统SEIR模型中仅考虑病例和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病例具有传染性而潜伏者无传染性;事实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医院中隔离无法对外界易感人群造成感染,有研究表明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改进的传染病传播模型—ISEIR,将患者分为未收治的发病患者(具有传染性)和已收治的确诊患者(不考虑传染性),并考虑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具有传染性;以历史数据动态拟合模型参数,来摆脱固定参数的局限性。在数据预处理中根据每日有效再生数的概率分布将2020年2月12至14日这三天的临床诊断数据进行预处理,摊入到前期数据中。疫情分成全国(湖北省外)和湖北省两大区域分别进行探讨,通过新模型ISEIR预测今后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并计算每日的有效再生数变化。结果显示,湖北省的有效再生数从3.108逐渐降低,20...  相似文献   

7.
张君国  杨波  高天敏 《病毒学报》2021,37(1):201-210
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随后在国内和全球引起传播.目前,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出现感染病例,WHO将新型冠状病毒(简称为"新冠")引起的疫情暴发定义为全球大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经过前期的精准施策、科学防治,我国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对治疗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全国90%以上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就新冠肺炎的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近期在世界范围发生的一种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对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传染性较SARS-CoV、MERS-CoV强,是该病原体最大特点之一,且其感染后进展快、危害大。现已经过我国及全世界科学家努力对该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该文旨在对该病的认识进行梳理,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2019年末在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此后两个月疫情进入暴发期。为了科学有效地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本研究根据国家及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建立了COVID-19确诊、死亡及治愈病例的Logistic分段模型。模型预计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将达到81 370~102 800人,累计死亡病例将达到3 177~3 960人,最终病死率约为3.9%。在现有的医疗条件和诊断标准下,预计到2020年5月上旬,全国确诊病例(除死亡外)将全部治愈出院。此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和预测COVID-19疫情的不同传播阶段和发展趋势,将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可发生严重肺部损伤甚至死亡,目前为止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SARS-CoV-2感染依赖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可导致机体免疫紊乱,促发炎症风暴从而损伤靶器官。COVID-19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功能,而且在流感病毒相关性肺炎及其他肺疾病中有一定疗效,因此可能是治疗COVID-19潜在有效药物。目前部分研究也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效果,而具体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康复后可能会出现长期且持续的症状,受累器官系统广泛,给感染者造成健康损害。新型冠状病毒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流行且免疫逃逸突变株不断出现,新冠肺炎后综合征已成为人类与新冠病毒抗衡道路上的又一重要挑战。本文对新冠肺炎长期健康损害的发生风险、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后综合征的管理及疫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蔓延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对其展开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金属蛋白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状况,为改善其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食物频率法调查2020年3月25日—2020年6月18日于定点医院就诊的18~50岁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包括可疑症状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饮食状况,计算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共纳入247人,其中可疑症状患者211人、无症状感染者36人。筛查患者水产类、蔬菜、水果、大豆类存在不同程度的摄入不足;畜禽类、蛋类摄入过量;膳食纤维、硫胺素、钙摄入不足;无症状感染者水产类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男性无症状感染者膳食纤维及维生素E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女性无症状感染者维生素E及钾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筛查患者蛋白质供能比及优质蛋白比例合理,无症状感染者脂肪供能比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结论: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对其进行营养宣教,并根据人群特点调整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一种由动物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RAS-CoV-2)感染所致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急速传播,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快速、准确的诊...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共感染备受临床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包括与共感染相关术语的定义及运用;病原学检测新技术的临床价值和适用范围的界定;诊断标准的确立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自2019年12月发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以来,由其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肆意传播已经引起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由于SARS-CoV-2病毒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在体内复制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突变,毒力更强和传播性更强的变异毒株加剧了疫情的扩散。实际上,COVID-19患者不仅会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和发烧等呼吸道相关的症状,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也会出现恶心、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表明COVID-19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SARS-CoV-2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肠道内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结构组成发生变化。因此,通过饮食干预、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进行粪菌移植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干预措施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该文主要综述了COVID-19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肠道菌群变化以及靶向肠道菌群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COVID-19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传染病。此种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全球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在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及治疗靶点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被广泛应用于COVID-19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SARS-CoV-2的基因组结构及病毒感染过程,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重点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19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治疗靶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蛋白质组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有助于推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19精准诊断和治疗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文兵  刘丹  闫进  刘欣  王前飞 《遗传》2022,(8):672-68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全球大流行疾病。患者呈现出无症状感染、轻症到(危)重症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表现。部分重症患者因发生细胞因子风暴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并最终导致死亡。除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重型感染风险外,宿主先天遗传缺陷也被认为与疾病严重程度(包括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重症患者中,相继发现与病毒识别、杀伤等相关的关键基因(如TLR7、UNC13D等)先天遗传变异。本文主要总结了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机制及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相关的先天变异基因,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干预和分层治疗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向东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231-1234
两年多前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既给高校教学带来了全新挑战,也带来了变革的契机.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有必要不断探索建立适应疫情防控要求的教学交流和研究模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微生物学通报》以"第十八届全国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及成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血清中新冠病毒(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差异和不同时期的浓度变化,并以抗体水平变化判断核酸复阳是否为二次感染。方法选取2020年2—3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41例COVID-19患者,共收集其患病15-65天血清标本126份;作为对照,同时选取91例发热门诊核酸检测阴性患者采集血清各1份。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检测血清中新冠病毒IgM和IgG抗体水平,经组间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抗体浓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症状感染者IgM和IgG抗体平均浓度高于阴性对照组,低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患者IgM和IgG抗体浓度均低于重型患者,IgM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gG抗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COVID-19患者急性期的IgM和IgG抗体浓度均高于康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阳后,患者体内IgM和IgG抗体浓度没有增加,持续下降。结论 COVID-19患者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浓度,依无症状感染、普通型、重症型患者临床类型逐次升高,康复期逐渐降低,但大部分体内仍存在较高水平的IgG抗体。核酸复阳之后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浓度并未增高,说明未发生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