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泛素化是一种维持细胞稳态必不可少的翻译后修饰,通过泛素分子与靶蛋白的连接参与蛋白质功能、定位和转换的调节。去泛素化酶介导的去泛素化为泛素化过程的逆反应,参与泛素的回收、编辑和重排。泛素特异性蛋白酶是最大的去泛素化酶家族,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 (USP1)是其中重要的亚型,广泛参与维持基因组完整性、细胞周期和细胞稳态。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均存在USP1异常表达,因此该靶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研发进展最快的小分子USP1抑制剂为KSQ-4279,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另外ISM3091也已在国内和美国获得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即将开展临床试验。该文综述了USP1的结构、调控、生理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USP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USP36中〈61〉非无菌产品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计数检查法项下关于在存在产品的情况下微生物计数法的适用性研究,为确立微生物检测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7(USP7)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是去泛素化酶家族Deubiquitinases(DUBs)的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USP7能调节细胞内众多蛋白底物的活性和功能,包括抑瘤蛋白、DNA修复蛋白、免疫应答蛋白、病毒蛋白、表观遗传调节子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综述了USP7在细胞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在肿瘤和病毒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张其奥  王子路  李佩波  谢建平 《遗传》2023,(11):998-1006
干扰素诱导基因15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isg15)的表达受Ⅰ型干扰素诱导,该基因编码的蛋白ISG15可以分别通过E1、E2和E3酶的作用共价修饰靶蛋白,此过程被称为ISG化(ISGylation)。宿主蛋白的ISG化广泛参与天然免疫例如宿主的抗病毒过程。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8,USP18)作为一种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se,DUB)可以去除靶蛋白偶联的ISG15,并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ISG15介导的ISG化和USP18介导的去ISG化(deISGylation)建立的动态平衡对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重要影响。此外,同ISG15一样,USP18也广泛参与病毒感染和宿主细胞抗病毒反应,多种先天性免疫疾病和免疫信号通路都受到USP18的调节。本文综述了ISG15和USP18相关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ISG15介导的ISGylation和USP18介导的去ISG化在结核病及其他重要疾病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靶向宿主蛋白的结核病等重要疾病防治提供...  相似文献   

5.
USP22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之一,在几种类型的人类癌症中已被观察到,这表明USP22可能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并作为致癌基因在癌症进展中起作用。然而,导致USP22转录激活的机制,特别是USP22介导人类肿瘤进展的机制,至今仍然未知。前期研究表明USP22主要通过调节正常T细胞和B细胞中丝裂原的激活诱导肿瘤发生。而最新研究发现,仅USP22过表达不足以诱导肿瘤发生, USP22是通过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肿瘤进展的,该理论的出现为肿瘤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新见解,也为USP22介导肿瘤治疗耐药性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对USP22参与肿瘤进展的相关信号通路进行概述和总结,以期发现USP22介导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不同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0,USP10)是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s,DUBs)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USP10参与了细胞中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炎症应答等。同时,USP10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其重要作用。现就USP10的分子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发现与USP10相关的某些关键的分子机制,为肿瘤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联合检测USP22和BMI-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定量RT-PCR检测8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USP22及BMI-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的差异,研究其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USP22、BMI-1 mRNA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均可被检出,大肠癌组织中USP22、BMI-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且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08,P0.01)。USP22、BMI-1 mRNA的高表达均与大肠癌的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USP22及BMI-1的共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USP22和BMI-1的共同激活可促进大肠癌的进展,并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小鼠24p3是脂质运载蛋白lipocalin家族的成员之一,可在白介素3(interleukin-3,IL-3)缺乏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参与细胞的铁转运过程.最近,Devireddy等又成功克隆到了24p3的细胞表面受体(24p3 receptor,24p3R),进一步确定了24p3-24p3R这一新的铁转运途径.该途径的发现不仅增加了对铁转运理论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为铁代谢调控细胞凋亡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IL-24的抑癌机制复杂,可通过调节p38MAPK、PKR、β-通路;干扰线粒体功能和增加ROS合成;抑制DNA的修复、β-联蛋白(β-catenin)、P13K、ERK1/2和JNK1/2信号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凋亡。用复制缺陷的腺病毒携带的IL-24(AdlL-24)现已进入Ⅰ、Ⅱ期临床实验.与三氧化二砷、放疗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钟卫平 《昆虫知识》1990,27(6):373-374
<正> 万灵24%水剂杀虫剂是美国杜邦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开发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它具有杀虫谱广,效力强,见效快,残留量低,对作物安全等优点。在当前菊酯类杀虫剂抗性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万灵可谓是很好的替代和轮换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2(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22,USP22)是一种组蛋白去泛素化酶,在核受体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中起增强转录活性的作用。USP2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癌基因c-Myc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的增殖和生长;另一方面,USP22可改变远上游识别序列结合蛋白1(far upstream element—binding protein1,FBP1)的泛素化水平,从而影响FBP1下游的抑癌基因p21的表达。USP22与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及膀胱癌等肿瘤的病理进程相关。此外,USP22在端粒稳态的维持中起作用。本文主要综述USP22参与核受体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CD24是一种低分子量高度糖基化膜糖蛋白,主要表达在大多造血细胞和脑组织,发挥重要功能。最新研究显示,CD24协同刺激T细胞活化,促进其增殖,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且随着不同细胞型别和生物学环境的变化,CD24也起着诱导凋亡或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3.
HIV-1 P24抗原国家参考品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正常人、HIV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血浆以及HIV-1病毒培养裂解液,对其进行HIV抗体、HIV P24抗原、HCV抗体和HBsAg检测,对HIV P 24抗原阳性者进行HIVRNA检测,并对部分样品进行基因分型.以NIBSCP 24抗原标准品的系列稀释样品作为线性灵敏度参考品.经过实验筛选出20份阴性参考品,10份阳性参考品,10份线性灵敏度参考品,2份精密性参考品,共同组成HIV-1 P24抗原国家参考品,经多家不同的试剂进行标定,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反复冻融三次对该参考品的稳定性没有影响.由此,初步建立了HIV-1 P24抗原国家参考品,该参考品将对HIV-1 P24抗原、HIV抗体/P 24抗原联合检测试剂的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于检测SIV p27抗原试剂盒来源困难,有时不稳定,鉴于HIV-1 p24与SIVp27有较强的交叉抗原,本研究比较HIV-1 p24和SIV p27两种ELISA试剂盒检测SIV p27抗原得出的结果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 HIV-1 p24和SIV p27两种ELISA试剂盒定性和定量检测样品中SIV p27抗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 HIV-1 p24和SIV p27两种ELISA试剂盒检测SIV p27抗原的灵敏度分别是150 pg/mL和62.5 pg/mL。两种试剂盒检测病毒液和血浆中SIV p27抗原的定性结果一致。定量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病毒液的直线回归决定系数R2=0.857,直线相关系数r=0.926,P〈0.01,直线正相关程度较高;血浆的直线回归决定系数R2=0.512,直线相关系数r=0.716,P〈0.05,直线正相关程度较低。结论 HIV-1 p24 ELISA试剂盒能够替代SIVp27 ELISA试剂盒定性检测病毒液和血浆中SIV p27抗原,但只能定量检测病毒液中SIV p27抗原。  相似文献   

15.
保幼激素的分子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影  胜振涛  李胜 《昆虫学报》2008,51(9):974-978
蜕皮激素(ecdysteroids, Ecd)和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是调控昆虫发育和变态的两种最为重要的昆虫激素。尽管Ecd的分子作用机制已经相当明了,但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成功地鉴定出JH受体,人们对JH的分子作用机制还了解甚少。本文从三个方面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近年来JH分子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1) JH和Ecd在分子水平上相互作用, JH可以通过改变或者抑制Ecd信号来调控昆虫的发育和变态;2) JH核受体的两个候选基因为Met和USP;3) JH还可以通过膜受体和蛋白激酶C传导信号。  相似文献   

16.
去泛素化酶USP2a是去泛素化酶家族(DUBs)的一个成员,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特异性去泛素化水解酶。USP2a具有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其结构多样化使得这些酶具有一些特异性作用靶点,特别是在基因表达调控中靶向的生理底物种类繁多。特异性蛋白泛素化水平的动态变化涉及到基因表达活化和失活的多种机制以及信号通路转导的多个环节。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去泛素化酶相互作用网络的组成及其重要性。USP2a调节多种重要的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因子及信号转导因子的稳定性和功能,通过USP2a的去泛素化作用以及诱导它们之间相互反应对机体进行相应调控,特别是在调控转录因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自噬上发挥重要作用。USP2a的过表达在体内外都表现出致癌性,其靶蛋白通过各种途径影响肿瘤发生发展。通过对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影响的深入研究,USP2a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现就去泛素化酶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机制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生理条件下去泛素化酶USP10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GEO2R和Metascape对Usp10+/+和Usp10-/-新生小鼠肾组织基因芯片(GSE198574)差异表达基因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化技术检验核心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利用免疫印迹检测该信号通路,并通过基因芯片和免疫组化分析候选分子的表达情况;使用免疫共沉淀(Co-IP)和GST-pull down实验验证USP10与候选分子的相互作用,通过泛素化实验明确USP10对底物分子的调控机制;利用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p21、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情况,使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分析USP10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Usp10-/-新生小鼠肾组织中TGF-β/BMP通路激活,USP10在小鼠体内缺失后导致Smad泛素相关因子1 (Smurf1)蛋白质水平降低,Smad1/5蛋白质水平上调,却不影响它们的转录水平;机制上,USP10与Smurf1存在相互作用,并依赖其去泛素化酶活性去除...  相似文献   

18.
抗HIV-p24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拟建立抗HIV-P2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及双抗体夹心法,用于检测艾滋病人血清中的P24抗原。用纯化的基因工程表达的HIV-P24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的细胞融合,有限稀释法克隆细胞,ELISA筛选特异性抗体。结果克隆筛选出12株细胞,初步建立了检测HIV-P24抗原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方法为监控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和艾滋病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白介素24(interleukin 24,IL-24)是利用消减杂交技术,从重组的纤维母细胞干扰素和密执毒素共同作用的黑色素瘤细胞株中筛选得到的一种高表达基因。由于IL-24能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因此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IL-24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涉及多种信号途径,有些信号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就IL-24通过启动不同的信号途径,诱导广泛的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作一综述,从而为IL-24抗肿瘤机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博尔纳病病毒p24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研究表明,BDV不仅可以引起马、羊等家畜的自然感染,从啮齿类动物到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均易受到BDV的实验性感染,而且BDV感染还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相关.本研究对含有BDV-p24重组质粒PGEX-3X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了优化表达BDV-p24蛋白,在IPTG 2 mmol/L、3 h表达量最大,同时用BDV-p24单克隆抗体证实了其特异性.从而为建立检测待检血清中BDV-p24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