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們教導同學不僅懂得科學理論,而且更重要的使同學能運用這些理論,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要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是同志們都知道的。關於生物學的課程怎樣才能達到這個要求呢?我認為一方面要加强課堂實驗,另一方面就要加强植物園的實習,通過實驗與實習使同學將所學到的生物學知識加以鞏固和深入,通過實習 相似文献
2.
苹果为北方的主要水果,近年来苹果生产发展很快。现就发展苹果品种方面提出几点意见: 一、对已有品种的改造 在一些老果园,品种老化且混杂。 相似文献
3.
1954年1月号生物学通报刊载有关于“鸟类标本的剥制法”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尹达云先生写的。经过我们细细地读过以后,觉得写的很详尽,对于初学这种技术的人来说,确实是有益的。特别是文中所介绍的剥制技术和操作规程,縱然对于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来说,也很值得参考。在这里我们也提出在制作上几点不同的意见来和大家讨论。一.关于剥制标本的用品的准备问题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来,我国从事植物生理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在仪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为发展植物生理学这门学科做了不少有益的贡献,对我国工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我感到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就是在植物生理学研究内容上过多地偏重于说明、探索性的课题,而缺少对植物本能调节、控制和 相似文献
5.
6.
7.
关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提出3点修改意见,涉及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ⅢA)的北、东、西边界。①大兴安岭亚区(IA)南界应伸达中蒙边界,ⅢA被分隔成互不连结的南、北两部分。②辽西山地划属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ⅡB),以北努鲁儿虎山脉北坡山脚与ⅢA分界,东以医巫闾山-大凌河口一线与松辽平原亚区(IC)为界。③东部草原亚区与西部荒漠亚区(ⅢB)之间改以贺兰山西坡山脚为界。 相似文献
8.
9.
在1954年10月号的科学通报上,读到了唐锡华同志对於我在同年4月号同一刊物上所报导的关於水稻的分枝问题,提出了商榷,我表示很欢迎。在这里,对於唐锡华同志所提出来的几方面的问题和看法,我想来加以讨论。首先,关於水稻和麦子在分枝形态上的不同问题,这在外形上非常明显,所以我觉得没有、也不会和麦子的分枝类型混淆起来。其次,唐锡华同志认为:“现在在这二处发现的‘分枝’水稻,是植株从根颈上面几节的叶腋间抽出的分蘖,也可以说主蘖或分蘖上再生分蘖的现象,或者就是植株分蘖节数目的增加,部 相似文献
10.
对Prion译名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初,Prusiner等首先获得了部分纯化的搔痒病(scrapie)病原因子.其主要成份是一种蛋白质,未能证明它含核酸,故称之为"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缩写为prion,以与普通病毒和类病毒相区分.Prusiner给这种病原因子所下的定义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1].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接虫试验,证实排水晒田的治蝗效果和增产作用比较显著:排水晒田的枯心率,平均3.16—3.50%;经常深灌的枯心率,平均7.18—8.02%。排水晒田的稻株比经常深灌的稻株,平均增产27.0%。木文从诱集成虫产卵、对幼虫的抗性和对蝗虫为害后的补偿作用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中二化螟的发生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是湖南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虫口上升快,危害重,部分地区的发生量超历史纪录,并且由以前主要危害早稻,现在也成为晚稻的主要害虫。这种崛起的主要原因,各地都认为与杂交水稻的发展与迟熟早稻的扩种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探索该虫在杂交水稻上的发生、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978—1981年我们在长沙地区并与省内部分县有关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除进行室内观察外,并以环境和栽培措施相同的常规水稻为对照,现整理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在赣中地区每年发生 4代,如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气温偏高(日平均气温22℃以上)则有不完整的第5代。山区则有3代幼虫过冬现象。一般1、3代为害造成枯心苗,2、4代为害造成白穗。以混栽区或纯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为害严重,而单季早、中、晚稻为主地区,因其发生前后期缺乏充足食料,故发生数量小,为害亦轻。现就赣中地区近年来三化螟发生的情势及防治技术措施提出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大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螟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55℃和649.21日度。大螟的世代存活率以29℃温度下最高,成虫繁殖力以23℃温度下最大。就大螟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γ_m)而言,也是当环境温度为29℃时最大,γ_m=0.11,相应的周限增长速率λ=1.12/天,世代平均历期T=34.24天,净繁殖率R_o=39.60。内禀增长能力与环境温度大致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在该种群的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都占有很高的比例,成虫不到1%。 相似文献
15.
茶梢蛀蛾(Parametriates theae Kus.)近年来在福建、浙江、贵州、安徽、云南等省均有发现,而以密植与合理留叶的茶园中发生较多,严重影响了春茶生产,是茶叶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田间实际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大螟在江苏苏南地区仅以幼虫态越冬,在不同水稻茬口中各龄幼虫的比例不同;越冬幼虫具有滞育特性,短光照对其有诱导效应。越冬幼虫的耐寒性随虫龄变大而提高,随冬季环境温度下降而增强,并能经受较长时间的过冷却,但不能忍受短暂的体液结冰。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诱杀田来防治水稻螟虫,把分散的螟蛾集中到小面积生长青嫩的水稻上来产卵,然后加以歼灭,是一项经济有效、值得提倡的防治措施。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生产全部集体化以后,并且农药供应量能得到保证,使用技术已普遍为群众所掌握的今天,才有它的真正实践意义。本文将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过的一些工作和体会,作一简单归纳,供有关方面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