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丰富并完善陕西秦岭山区蕨类植物种类记录,通过对秦岭山区的蕨类植物资料整理和野外调查,发现秦岭山区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属——荚囊蕨属,其属下种是荚囊蕨。该文描述了荚囊蕨在秦岭山区的形态特征和生境特点。凭证标本保存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新蹄盖蕨具有长而横卧的根状茎,其叶轴、羽轴及小羽轴下面被有单细胞短毛及多细胞长毛,孢子囊群裸露、椭圆形或圆形,以及孢子周壁表面具褶皱状突起等特征与角蕨属植物相似;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和rbcL序列分析结果均显示新蹄盖蕨与角蕨属成员的亲缘关系密切;新蹄盖蕨与角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也相同。所有形态特征、细胞学及分子学资料均表明新蹄盖蕨属不成立,该种植物属于角蕨属,应恢复其名称“细齿角蕨”。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葛源  于明  刘全儒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657-1662
对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共有蕨类植物77种,隶属于19科34属,以蹄盖蕨科、岩蕨科、鳞毛蕨科、卷柏科等为优势科,以岩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等为优势属,科内及属内分化程度较低,种类组成贫乏;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占优势,有11属为温带分布属,占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61.11%,除世界种和中国特有种外,全为温带性质的种;生境特点以石生为主,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山区;与河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山西、内蒙、辽宁、山东,与秦岭也有一定的联系,与西藏的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宁镇山脉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分布区类型及生态类型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的7个蕨类植物区系相似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宁镇山脉共有蕨类植物28科47属109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金星蕨科及蹄盖蕨科,主要属为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及复叶耳蕨属,并有14种中国特有蕨类植物。(2)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科、属为主,以东亚分布种为主,表明宁镇山脉蕨类植物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3)与邻近7个山区蕨类植物区系科、属、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表明,宁镇山脉与河南鸡公山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浙江凤阳山和江西武夷山。(4)宁镇山脉蕨类植物可划分为湿生、石生及土生3种类型,其中石生类型有31种,湿生类型有8种,土生类型有70种。  相似文献   

5.
浙江箬寮岘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有蕨类植物38科69属153种(包括亚种和变种),其中优势科是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铁角蕨科、卷柏科,优势属是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复叶耳蕨属、凤尾蕨属和短肠蕨属。属的分布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种类以东亚分布类型和特有成分为主,表现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特点。在区系关系上,该区系与九龙山、古田山、天目山、庐山、武夷山区系关系密切,而与苍山、西山、太行山、帽儿山区系关系较为疏远。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6.
对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鳞毛蕨后植物广布于世界各地,该后的分布和多样性中心位于中国西南部和东喜马拉雅山区;另一中心则位于日本,中国东南部和南部。鳞毛蕨后是一个自然的北温带分布属。中国有鳞毛蕨后植物134种(包括7变种),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等)是国产鳞毛蕨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系分析表明: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有36种,主要分布于鄂西北和鄂西南山区,是构成湖北森林植物区系林下草本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理成分比较复杂,种的分析显示出以中国一日本分布和中国持有分布为主的特点;与相邻省鳞毛蕨属植物区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区系过渡性明显。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标本与野外调查,简要回顾了历史上记录的广州蕨类植物,阐明了广州目前分布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区系特点、生态与地理分布、以及珍稀蕨类植物的种类与保护现状.广州地区有蕨类植物37科82属176种,其中乔芒萁(Dicranopteris gigantea)、刺边膜蕨(Hymenophyllm spinosum)和裸果鳞毛蕨(Dryopteris gymnosora)为广东分布新记录.广州蕨类植物区系以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风尾蕨科(Pteridaceae)的植物最为丰富,没有本地特有种,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占绝对优势.这176种蕨类植物中,约80%的种类生活在密林阴湿生境,约20%生活在疏林或灌草丛干旱生境,只有2种水生蕨类植物.在水平分布上,广州蕨类植物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约90%的种类汇集在广州东北部的从化山区,74种在广州仅见于该山区.从物种多度上看,个体数量多(Cop2)的有33种,尚多(Cop1)的有48种,稀少(Sp)的有53种,很少(So1)的有41种.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austrosbzicus)、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刺边膜蕨(Hymenophy llum spmosum)、粗齿桫椤(Alsophila denticulata)、小黑桫椤(A.m etteniana)、黑桫椤(A.podophylla)、桫椤(A.spinulosa)、水蕨(Ceratopteris thdictroides)、羽裂叶双盖蕨(Diplazium tomitaroanum)、闽浙圣蕨(Dictyocline mingchegensts)、微毛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adscendens)、峨眉茯蕨(Leptogramma scdlanll)、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珠芽狗脊(Woodwardia prolifera)和黑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nigrospinosa)等15种被评估为广州的珍稀植物,它们亟待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肾蕨为骨碎补科、肾蕨属的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别名蜈蚣草、篱子草、圆羊齿。肾蕨的叶片翠绿有光泽,四季常青,是切花插瓶的和陪衬材料,还可把肾蕨叶加工成于叶,为新型的插花材料。肾蕨也是室内绿化装饰理想的盆栽观叶花卉。肾蕨通常在春季翻盆时进行分株繁殖,或从山区移植自生苗培育为主,还可用孢子繁殖,但繁殖速度慢,若要培养大量肾蕨,则需要保存大量的母株以分株繁殖,这样即不方便也不经济,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肾蕨的组织培养与快繁进行过研究,本文通过对肾蕨幼嫩走茎进行离体培养的研究,总结介绍肾蕨的…  相似文献   

9.
高山耳蕨组的成员是中国西部、印度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常见的蕨类。其成员为夏绿植物,叶片 薄而柔弱。秋季叶片枯萎后叶柄基部宿存在地面形成一个丛堆以保护幼芽,这显然是对高山严峻环境 的适应。作为高山地带特有类型,1972年日本蕨类学家Sigeru Daigobo将它们作为耳蕨属下的一个组 ——高山耳蕨组Sect.Lasiopolystichum Daigobo,这是合理的。Daigobo建立此组时只包含3个种,经过 对中国大量标本及有关文献的研究,现知在中国约有30种应归人此组,其中有3新种:红鳞耳蕨P.ru- fopaleaceum,石生耳蕨P.saxicola,康定耳蕨P.kangdingense;2新变种.裂叶耳蕨P.sinense var.loba- tum,条裂耳蕨P.mollissimum Var.laciniatum;1新组合,钝裂耳蕨P.integrilobum(Sorolepidium)。据羽片背面的小鳞片类型可将高山耳蕨组划分为2个系:穆坪系Ser.Moupinensia和中华系Ser.Sinensia。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无论山区还是平川,到处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的中药材,它是人类除病灭害,保障健康的“绿色药库”。我国农村采集加工野生中药材历史悠久,已成为传统的副业生产门路之一。随着医药卫生的科学普及,中药材的用量一年比一年增长,现在有许多品种在市场上经常供不应求。人工种植方面,虽有很大发展,但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有许多品种往往  相似文献   

11.
蕨的培养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是常见的蕨类植物。它属于蕨类植物门、真蕨纲、薄囊蕨亚纲、真蕨目、蕨科、蕨属。世界和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它的分布。它们生长在山地、林  相似文献   

12.
初中《植物学》第191页上有这样一道题:“蕨有主根和侧根吗?为什么?”出此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理解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概念。《教学参考书》提示:蕨的植株上长的是不定根,原叶体上长的是假根,由于他们都不是由种子中的胚根发育而成的,所以蕨既无主根又无侧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2种中国产蕨类植物的细胞学情况,其中9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第一次被计数,它们是四川峨眉山产的月牙铁线蕨 Adiantum edentulum n=30、直立假蹄盖蕨 Athyriopsiserecta n=40、九老洞鳞毛蕨 Dryopoerris julaodongensis“n”=82(及n=41?)、稀羽鳞毛蕨 Dryopteris sparsa var.nitidula n=41、粉红方秆蕨 Glaphyropteridopsis rufostraminea n=36、芒齿耳蕨 Polystifhum hecatopteron n=41、披针叶新月蕨 Pronephrium penangiana n=36和北京产的麦秆蹄盖蕨 Athyrium fallaciosum n=40(及“n”=80?)、河北峨眉蕨 Luna-thyrium ucgetius n=80。麦秆蹄盖蕨和新种九老洞鳞毛蕨在同一植株上的不同孢子囊里,分别产生32个和64个两种孢子数目,说明它们可能是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兼性的二倍体种。荚果蕨 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的观察结果表明这个属的染色体基数(x)是39。其他2个种的观察结果是:团羽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iunonis n=30和北京铁角蕨 Asplenium pe-kinense n=72。  相似文献   

14.
菜蕨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Retz.)J.Sm.ex Mooreet Houlst.],又名水蕨菜、猫菜、过沟菜蕨、青蕨、蕨猫、蕨儿菜、山风尾等。  相似文献   

15.
蕨麻是青海人特別珍视的一种野生植物,它是青海高原上的宝草,别名“人参果”,据說唐僧到西天取經时經过此地所吃的“人参果”就是指的这种植物。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属于蔷薇科,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在青海高原上非常普遍,农牧区皆有,主要产地为果洛、玉树、同德、同仁、共和、兴海、互助、化隆、大通、柴达木、海北、河南蒙族自治县等地,产量多,质量好。历年来生产的蕨麻,除用于本省外,还供应甘肃、新疆等地。蕨麻的用途很广,它的根含糖分达63%,蛋白貭达15%,此外,还含有丰富的多种維生素和鈣、磷、铁等无机盐。因此,可用来制酒,熬糖。一般用其根做成的稀飯,味鲜美可口,且富于营养;还可从根中提  相似文献   

16.
柳叶蕨属为分布于石灰岩区域的一类较特别的植物。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表明,广东有柳叶蕨属植物共4种,其中3种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即峨眉柳叶蕨、镰羽柳叶蕨和柳叶蕨,建议将这几种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17.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野菜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菜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品 ,不仅营养价值、商品价值较高 ,且栽培也较一般蔬菜容易 ,在山区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在这一区域有一定的代表性。营养价值高、品质好且具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野菜资源主要有 :蕨菜 :泛指可食用的蕨类植物 ,在本地区主要有凤尾蕨科 (Pteridaceae)的植物 ,多年生草本。适生于山地、草坡、稀疏阔针混交林或阔叶林间空地及林缘。幼叶为反卷的叶边所包 ,呈拳卷状 ,可食 ,其味鲜美 ,营养丰富。如蕨 (Pteridiumaquilium )、凤尾蕨 (pterisnervosa)…  相似文献   

18.
王雨  罗睿 《西北植物学报》2022,42(11):1862-1869
该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胞芽发育过程及营养器官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不同蕨类植物胞芽生殖在发育生物学上的异同,为进一步探讨蕨类植物胞芽发育与被子植物珠芽发育的异同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稀子蕨羽叶薄,由7~8层细胞组成,气孔分布于下表皮,无明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2)稀子蕨的叶轴含1束“心”形维管束,叶柄基部至中部含2束维管束;成熟根能看到明显的维管束组织,无髓。(3)稀子蕨的复羽叶发育过程可分为萌动期、卷拳期、展叶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复羽叶上的胞芽发育从展叶期开始,包括胞芽原基发育期、胞芽分化期、胞芽膨大期和胞芽成熟期。(4)稀子蕨胞芽原基起源于叶轴与羽叶分叉处表皮细胞下的薄壁细胞层;胞芽原基分化出多个叶原基,整体呈指状“锚”状;胞芽成熟后掉落土壤或在母体上萌发生长出新叶。  相似文献   

19.
柳叶蕨属为分布于石灰岩区域的一类较特别的植物。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表明,广东有柳叶蕨属植物共4种,其中3种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即峨眉柳叶蕨、镰羽柳叶蕨和柳叶蕨,建议将这几种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20.

现生真蕨目马通蕨科(Matoniaceae)植物仅存MatoniaPhanerosorus两属, 集中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马通蕨科植物在中生代时期全球广布, 且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有近9个属, 被作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标志性植物化石之一。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国中生代的马通蕨科化石记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征, 共计有2属16种, 包括异脉蕨属(Phlebopteris) 15种和准马通蕨属(Matonidium) 1种。对其化石记录和地质地理分布分析表明, 晚三叠世时期, 异脉蕨属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 包括华南一带的四川、湖北、 云南、西藏、福建等地; 早侏罗世时期, 其分布逐渐向北方扩展, 在南、北方植物区系界线附近均有发现; 中侏罗世局限于湖北、青海等地; 早白垩世时仅在黑龙江和西藏少量发现。准马通蕨属仅在黑龙江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整体上, 马通蕨科在中国中生代的分布范围变迁与气候带范围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