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油桐尺蠖卵巢细胞系上对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进行了空斑测定。用此方法测定了BsNPV的感染力,并将所得的结果与其TCID_(50)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在测定病毒感染力时敏感性相似。  相似文献   

2.
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amHI 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ria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 BsNPV)DNA 切为9个片段。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洗脱,将其酶切片段与 BamHI 切割后的质粒 pBR_(322)重组,转化大肠杆菌,经抗菌素筛选、电泳分折和菌落杂交3种方法证明了插入子的存在,从而表明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DNA BamHI 片段已经克隆。  相似文献   

3.
 <正> 油桐尺蠖核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ri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sNPV)是茶树、油桐等的一种主要害虫——油桐尺蠖的病原体,我国首次分离,并已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种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在单相SDS-PAGE中分子量显示为31 kD的单一多  相似文献   

4.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自1978年分离以来,对其形态结构、形态发生、毒力测定、血清学、理化特性、安全性试验、剂型研究及大田应用等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基因组物理图谱也已构建。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研究BsNPV蛋白质时发现,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的一种主要蛋白质的分子量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5.
由SDS及梯度胶电泳测得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多角体蛋白天然状态及亚基分子量分别为363kD与31.5kD,从而推断此蛋白为十二聚体,亚基间无二硫键作用.BsNPV多角体蛋白的远紫外圆二色谱显示,它的二级结构含有31.7%的α螺旋,23.8%的β折叠及44.5%的无规卷曲,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通过荧光光谱实验推知,BsNPV多角体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弱,其色氨酸残基位于蛋白疏水核内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BsNPV)在油桐尺蠖成虫卵巢细胞系(Bs484)中的以下感染特性:1.病毒接种传代3-4天的细胞时,病毒感染率最高;2.病毒按种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感染细胞的多角体总产量平行;3.病毒在细胞中连续传代七次后其滴度无明显变化;4,病毒基因组在感染细胞后6小时左右开始合成,并于感染后14小时达到最大。此外,本实验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核酸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既要求有防虫效果,又必须考虑其安全性。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实验动物的致病性试验,已有报道。本文侧重于细胞水平,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接种鸡胚细胞、地鼠肾细胞及人胚肺细胞,观察病毒能否在细胞中增殖或引起细胞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用油桐尺蠖核型乡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ri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感染油桐尺蠖卵巢细胞系,分别置于0℃、15℃、20℃、26℃、28℃、30℃、37℃下静止培养,观察细胞病理变化,测定细胞的感染百分率和多角体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病毒的感染率及其在细胞中复制有明显的影响。26℃是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卵巢细胞并形成多角体的最适培养温度,感染率最高,多角体含量也最多。培养温度过低或过高,多角体都不能在细胞内复制。  相似文献   

9.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构多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不连续系统的垂直板SDS—PAGE对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Bs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EDTA和热处理的多角体蛋白仅有一条主带,其分子量为31×10~3±1000d;病毒粒子至少有23种结构多肽,其分子量的范围在13—107×10~3d之间。用PAS染色测定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中的糖蛋白,结果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1月26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应用鉴定会。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托武汉分院主持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八所大学、十三个研究所和二个茶场共计36位代表。会议期间,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昆虫病毒室向大会介绍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应用共计28篇论文,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与会代表对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分离株、杀虫剂的生产工艺及田间应用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介。  相似文献   

11.
三种茶树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蛋白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e strand)、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mria)和茶尺蠖(Ecotrpis Obliqua)是茶树上三大主要害虫。经常在茶园内猖獗发生,暴发成灾,造成毁灭性损失。七十年代末,在我国相继发现了它们的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稳定生长的油桐尺蠖幼虫血球细胞系,称为WIV-BS-02细胞系,原代培养始于1981年4月,至今已传至第83代,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8~72小时,形状有圆形和梭形两种,具有鳞翅目昆虫的典型染鱼体。比较了6种培养液和3种培养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观察了同源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病理变化及电镜下病毒的形态发生,测定了细胞培养物对油桐尺蠖的体外培养细胞和幼虫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油桐尺蠖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使其产生抗药性,而且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五年来我室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ri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BSNPV)及其应用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NPV) DNA EcoRI-I片段作为同源探针,在35℃条件下,通过Southern-blot hybridization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rodenia Iiturs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Pl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定位于其HindⅢ-A片段。以PlNPV DNA HindⅢ-A片段和PlNPV DNA HindⅢ-C片段分别制备探针,在不同的杂交条件下,对PINPV,甘兰夜蛾NPV(Mamestra brassica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MbNPV)油桐尺蠖NPV(Buzura suppresseri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sNPV)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由A片段制备的探针,在不同的杂交条件下,具有相应不同的非特异性,而由C片段制备的探针则具有严格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油桐尺蠖的生物学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桐尺蠖主要为害茶叶和油桐。1979年,湖南网岭数百亩茶园被该虫毁灭。近年来,有人从该虫尸体上分离出核型多角体病毒(以上简称NPV)。但是,有关它的生物学特性和用NPV防治它的报道甚少。作者从1979年起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些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运凯 《昆虫学报》1981,(4):372-378
1977年从湖南省网岭茶园内罹病大尺蠼幼虫中分离获得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近圆形、菱形、三角形或六方形,大小约1.2—3.6微米。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为杆状(49—63毫微米×251—282毫微米)。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Subgroup A)。 对4—5龄大尺蠖室内口服的致死中浓度(LC40):4天为10-4.497(787个多角体),9天为10-5.0(243个多角体),11天为10-6.321(7个多角体)。不同感染方法感染3—4龄幼虫7其致病力不同。大田防治杀虫效果达98%,并有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含有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多角体蛋白基因(ocu)的BamHl一H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DR 540的BamiHl位点,得到能抗高浓度氨苄青霉素(200μg/ml)的两个阳性重组体,其胞外总蛋白比亲本质粒高1.1-1.4倍。在大肠杆菌细胞中,BsNPV ocu基因在原核杂合启动子tac驱动下能高水平的表达,表达量达到0.8和4.7mg/ml。免疫沉淀反应证明,表达蛋白为BsNPV的包涵体蛋白,凝胶过摅法测定的平均分子量为32.1×103道尔顿。  相似文献   

18.
一般相信,增强子是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普遍机制。1983年Cochran等发现昆虫杆状病毒AcNPV基因组中有5个同源序列(hrl-5)。1986年,Guarino等证明,它们有增强功能,其中以hr5活性最强。 1990年,武汉大学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齐义鹏、张生家发现,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ocu)启动子上游有增强子序列,这是关于IBV极晚期高表  相似文献   

19.
1983年7月,我们在围场县大面积的落叶松林地发现落叶松尺蠖(ErannisankerariaStaudinger)发生一种自然流行病,发病幼虫大量死亡。采集的病死幼虫经鉴定,确定其病原物为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aNPV),据现有资料,此病毒系国内外首次报道。现将该病毒的病征、病毒形态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昆虫杆状病毒的多角体基因(ocu)主要用于构建转移载体。目前,已有许多利用此类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报道,但尚未见到ocu基因本身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资料。 从大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DNA获得含有ocu基因的BamH I—H片段(2.3kb),将其与表达载体pDR540重组,从被检的转化菌落中发现两个阳性重组体(pBS7d和pBS31d),它们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多角体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