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给三峡水利枢纽在施工和建成后开展防蚊灭蚊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资料,我们于1982—1984年在三峡水库四川地段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县、石柱、忠县、丰都、涪陵、长寿等十一个县(市)进行了蚊虫区系调查。共查见蚊虫10属68种,其中按蚊属14种,库蚊属28种,伊蚊属17种,阿蚊属1种,杵蚊属3种,蓝带蚊属、赛氏蚊属、直脚蚊属、曼氏蚊属和局限蚊属各查见1种。以上各属的蚊种与邻近地区所见一致。将捕获标本作分类统计,中华按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为优势蚊种,其数量占调查总蚊数的52.37%(12250/23389)。其中以…  相似文献   

2.
一.1954年3—10月,在长沙市初步调查蚊虫,共採得蚊种9属26种。其中有按蚊属1种、拟三翅蚊属1种、Uraunotaenia属2种、Orthopodomyia属1种、番蚊属1-种、曼蚊属1种、阿蚊属土种、蚊属3种及库蚊属15种(其中2种未定名)。所採得的9属26种蚊虫中,有树竹拟三翅蚊、Uranotaenia bimaculata、Orthopodo-myia anopheloides及罗宗番蚊4种,在湖南尚系首次报告。 二.长沙市蚊种的分佈,郊區有25种、中心區有13种。较为常见者有致乏库蚊、三 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貪食库蚊及骚扰阿蚊六种。 三.”长沙市各种成蚊的停歇处,主要是山陵、住宅、郊野及猪、牛栏。 四.在长沙市所发现的蚊虫中,只发现17种幼虫。各蚊种幼虫孳生地的范围是有差别的。致乏库蚊及贫食库蚊范围最广;Uranotaenia bimaculata、othopodomyiaanopheloides、黑足伊蚊的幼虫,只在树洞渍水中发现。 五.各蚊种幼虫间共生情况,已在文中讨论。 六.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黑足伊蚊在傍晚时吸吮人血。 七.将湖南省已肢知蚊虫编为俭索表,以便有关工作人员之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西僮族自治区蚊类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1957年4月到10月,在广西僮族自治区5个市、34个县以及10个集镇对蚊类采集调查的结果。上述地区共发现蚊虫92种(亚种),分隶13个属:巨蚊属(Megar-hinus Rob-Desv,1827),按蚊属(Anopheles Meig,1818.),伊蚊属(AedesMeig,1818.),阿蚊属(Armigeres Theo,1901.),库蛟属(Culex Linn,1758.),费蚊属(Ficalbia Theo,1903.),钩蚊属(Harpogomyia Meij,1909.),哈蚊属(Heizmannia Ludlow,1904.),曼蚊属(Mansonia Blanch,1901.),直脚蚊属(Ortho-podomyia Theo,1904)局限蚊属(Topomyia Leic,1908),杵蚊属(Tripteroi-des Giles,1904.),蓝带蚊属(Uranotaenia Lynch Arrib,1891.)。 在发现的蚊种中,多数库蚊族和巨蚊族的种类,都是该地区的新载,同时,除了一新种和一新亚种外,并有5种(亚种)为我国的新载: Ae.(C.)ibis(Barraud,1931. Ae.(F.)greeni(Theo.),1903. Ae.(S.)mediopunctatus submediopunctatus Barraud,1923. Ar.(Ar.)theobaldi Barraud,1934. C.(N.)tenuipalpis Barraud,1924. 该地区发现的蚊类主要系东洋区的性质,和云南及广东的蚊虫相近似。 我国已知蚊亚科共有14个属,在此次调查中,除赛蚊属(Theobaldia)未发现外,其余在该地区都采集到。  相似文献   

4.
关于庐山地区蚊虫的种类,早在1932年,冯兰洲氏在九江、牯岭及沙河一带,进行过初步调查,并报告采得蚊虫种类6属23种,其后董隆熙氏(1953)在庐山捕得姚氏库蚊(Culex(Culiciomyia)yaoi)新种一种,总共为6属24种,往后则无任何报告。庐山地势高峻,气候凉爽,为我国劳动人民疗养胜地,为了对该地区蚊种及其孳生习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作为今后灭蚊、防蚊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恩施专区、蒲圻县、阳新县及武汉市蚊种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如丝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湖北省流行颇为广泛。在对上述疾病采取防治措施之前,必须掌握有关当地蚊种的地理分布、孳生场所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确切材料。但是关于湖北省的蚊虫调查研究工作,过去作得不多。就作者等所看到的文献,最早为冯兰洲(1933)报告在武汉采到蚊虫5属9种,计按蚊属1种、库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的蚊虫及其生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约位于北纬30°60′,东经114°30′。气候温暖,雨量丰沛(表1),地势低洼,易于积水,适于蚊虫的孳生。武汉市的蚊虫调查,以前有冯兰洲(1932年8—9月)、曾省(1947年7—12月)、吴家驹(1957年7—8月)及袁惠康等。综合以前的报告,在武汉市及其附近地区共发现蚊虫6属24种。这些调查研究工作,由于为时多比较暂短,所得结果在灭蚊和防除蚊传疾病工作中,感觉资料还不够,因此我们于1957—1958年,在武汉市进行了整年的蚊虫调查研究工作,除对蚊虫的孳生地、栖息场所、季节分布等进行了调查外,并对个别蚊种及蚊虫的特殊孳生地进一步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1.1953年3月作者在云县进行了当地蚊虫种类的调查。 2.调查结果在该地共采得蚊虫22种,计按蚊9种;伊蚊2种;库蚊11种。对各蚊种的孳生地进行了了解。 3.云县的按蚊,过去曾有过调查,综合共15种,唯我们这次所采得的A.gigas baileyi为新记载,以前在该地记载的A.jeyporiensis则可能为A.jeyporiensis candidiensis之误,本文进行了讨论。这次所采得的伊蚊属2种,库蚊属11种,均为云县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8.
蚊科昆虫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是人类最致命的动物杀手。准确的蚊虫分类鉴定是媒介蚊虫基础研究和控制的基础。蚊科现代分类学研究起自于林奈1758年对库蚊属Culex种类的记述,200多年来,已定名的种类日渐增多,分类系统已基本成形。本文在系统地编制了蚊科昆虫的世界名录和地理分布记录的基础上,概述了世界范围内蚊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历史,属级及以上类群的分类系统、种类及其生物学研究现状,并作了初步讨论和展望。目前,全球已知蚊虫41属201亚属3 573种,其中我国已知20属63亚属419种。按蚊亚科(Anophelinae)被认为是蚊科内单系类群,包括按蚊属Anopheles、白蚊属Bironella和沙蚊属Chagasia 3属11亚属489种。其中,按蚊属已知476种,占按蚊亚科已知种97%,是疟疾的单一传播媒介。库蚊亚科(Culicinae)被认为是一个复系类群,共计11族38属190亚属3 084种,系统发育关系尚未解决。伊蚊族(Aedini)、库蚊族(Culicini)、煞蚊族(Sabethini)和蓝带蚊族(Uranotaeniini)是其中的较大族,分别拥有1 262,800,432和270种。特别是库蚊属Culex、伊蚊属Aedes和曼蚊属Mansonia的许多种类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在所有这些蚊虫种中,东洋区的种类最多,达1 075种;其次为新热带区(951种),非洲区(798种),澳洲区(542种),古北区(251种);新北区分布种类最少,有196种,不少种类跨区分布。这些信息有助于对世界范围内蚊科昆虫分类和分布现状的整体了解。由于隐存种(cryptic species)广泛存在,实际种数应是已定名种数的3~5倍。蚊科昆虫的系统分类对于蚊科昆虫的准确鉴定、基础生物学及蚊媒病传播机制研究、媒介蚊虫及蚊媒病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蚊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发育和区系仍是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澜沧江河谷竹林蚊类群落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热带竹林的蚊类群落学特征和继续探讨蚊类群落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随意全捕积水较久树桩内蚊幼,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群落学特征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共发现库蚊亚科和巨蚊亚科的8属,14亚属,23种蚊虫;分析显示各蚊各上的优势度均较低;优势种侧白伊蚊、圆斑伊蚊和幼小库蚊的优热度仅分别是26.22、25.26和23.74;群薄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2.45和0.78。结论为此群薄蚊种丰富,但无任何蚊种占绝对优势,群落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蚊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地区的蚊虫调查,除过去甘怀杰(1942),周钦贤(1942—1944),张本华(1943—1944)等关于按蚊(Anopheles)的的调查外,以后尚乏人报告。1954年6月至9月,我们在沙磁区的杨公桥、石并坡、沙坪坝等地作了蚊虫的初步调查,共获蚊虫12种。其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