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虫霉目真菌是害虫的一类重要病原菌。迄今已记载160多种,多为昆虫病原。据初步统计,约41种侵染同翅目昆虫,其中21种侵染蚜虫;约37种侵染双翅目,其中16种侵染蝇类;约19种侵染鳞翅目,13种侵染鞘翅目。由此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17种常见植物根内AM真菌的侵染率,并将AM侵染率作为植物的一个功能特征,分析了其系统发育保守性。结果显示AM侵染率均无系统发育信号,其植物进化树中AM真菌侵染率的差异更多被最新分支节点所解释,而不是古老分支节点,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其AM侵染水平并不相同,不存在进化的保守性。系统报道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物系统进化发育与AM侵染间的关系,表明了植物系统进化与AM侵染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对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的侵染过程及其引起的病害症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该菌的病理学侵染机制和草坪草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根部接种法促使立枯丝核菌与日本结缕草无菌苗建立侵染关系,从而对其病叶率、病株率及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组织染色透明技术及植物组织石蜡切片对立枯丝核菌的侵染过程、感染方式进行研究。【结果】立枯丝核菌AG1 IA的侵染过程主要为:菌丝吸附在植物组织表面,并沿组织表面定向生长,形成侵染结构——侵染垫与组织建立密切的侵染关系。菌丝通过细胞间隙侵入植物组织内部,主要侵染植物皮层细胞及除木质部导管以外的整个维管束系统。结缕草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组织对立枯丝核菌的侵染显现不同的寄主反应。【结论】立枯丝核菌的侵染过程主要包括吸附、定向生长、渗透、定殖4个部分;立枯丝核菌的侵染主要引起结缕草叶片病症;结缕草病变与菌丝直接侵染无直接联系,表明该菌具有复杂的侵染机制。  相似文献   

4.
自不同科、属、种的非豆科植物根瘤分离内生菌,对其寄主植物进行了交叉侵染,结果表明,这些Frankia菌对不同寄主的侵染没有明显的专一性,供试菌可以进行跨越科、属、种的侵染,但有的菌株对于某些植物的侵染,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相同菌株对不同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侵染能力是有差异的。从同一种植物根瘤中分离的不同菌株,侵染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供试菌随寄主植物的改变,侵染能力及所建立的共生系统固氮活性有所降低,侵染原寄主植物所形成的根瘤固氮活性较高的菌株,在改变寄主后所形成的根瘤固氮活性也比较高,在一定条件下,寄主植物的结瘤量与根瘤固氮活性呈正相关,而侵染不同寄主后,根瘤中菌体孢子的表面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5.
几种非豆科植物根瘤内生菌侵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不同科、属、种的非豆科植物根瘤分离内生菌,对其寄主植物进行了交叉侵染,结果表明,这些Frankia菌对不同寄主的侵染没有明显的专一性,供试菌可以进行跨越科、属、种的侵染,但有的菌株对于某些植物的侵染,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相同菌株对不同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侵染能力是有差异的。从同一种植物根瘤中分离的不同菌株,侵染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供试菌随寄主植物的改变,侵染能力及所建立的共生系统固氮活性有所降低,侵染原寄主植物所形成的根瘤固氮活性较高的菌株,在改变寄主后所形成的根瘤固氮活性也比较高,在一定条件下,寄主植物的结瘤量与根瘤固氮活性呈正相关,而侵染不同寄主后,根瘤中菌体孢子的表面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6.
自然条件下,植物可能同时遭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这种侵染现象被称为“复合侵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植物中不断检测到多种病原共存,这些病原同时或相继进入植物,与寄主植物及其内部的其他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对病害发展和流行造成影响。本文综述了复合侵染的形成条件、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以及复合侵染的后果,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合侵染,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枣果实病害侵染与发病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沧州的不同枣树品种上,定期采集枣树组织分离,调查枣果病害病菌的侵入时期.结果表明,病原菌在枣树枝条萌芽期就开始侵染,金丝小枣的主要病原菌的侵染顺序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最先侵染,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次,梭壳孢菌(Fusicoccum sp.)和橄榄色盾壳霉(Coniothyrium olivaceum)最后侵染:冬枣的主要病原菌的侵染顺序为:梭壳孢菌(Fusicoccum sp.)最先侵染,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其次,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最后侵染;梨枣的主要病原菌的侵染顺序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最先侵染,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其次,橄榄色盾壳霉(Coniothyrium olivaceum)最后侵染.金丝小枣、冬枣、梨枣的果实发病高峰期均为9月下旬.  相似文献   

8.
食线虫真菌作为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资源,深入了解它们的侵染方式、毒力因子是了解食线虫真菌侵染的分子机理和开发高效、稳定的生物杀线虫制剂的关键。目前的研究表明,食线虫真菌能分泌具有降解线虫体壁或线虫卵壳的胞外酶,它们在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些侵染性胞外水解酶的深入研究将促进人们对食线虫真菌的侵染过程和侵染机制的了解以及高效生防制剂的开发。综述了近年来食线虫真菌侵染性胞外酶的研究概况,对食线虫真菌胞外丝氨酸蛋白酶进行同源性分析,对以后食线虫真菌侵染性胞外酶的研究和高效生防制剂开发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地区常见暖季型草坪草(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植物根系AMF 侵染率、根际土壤AMF 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 探讨AMF 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三种草坪草的根系AMF 侵染以菌丝侵染为主, 总体表现为夏季最高, 秋季和冬季次之, 春季最低, 囊泡侵染率较低, 很少丛枝侵染; (2)季节对根际土壤AMF 孢子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草坪草根际土壤孢子密度最大值多出现在夏季或冬季, 而春季和秋季则较低; (3)对于土壤因子, AMF 菌丝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 而囊泡侵染率与电导率成显著正相关, 与全氮和全磷成极显著负相关; 对于气候因子, AMF 总侵染率和菌丝侵染率均与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成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芒果胶孢炭疽菌在侵染过程中致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病菌侵染芒果叶片和果实过程中PL、PG等11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研究发现,病原菌侵染叶片时,PG和PL基因均持续高效表达,SIN3P基因表达较低,其余基因在侵染6 h时表达量较高,随后下降;病原菌侵染果实时,PL、PG、SDH、ECH等基因高效表达,其余基因则有升有降。说明致病基因在胶孢炭疽菌侵染芒果不同组织时表达有差异,在侵染的不同时段也不同程度地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农杆菌介导获得的灰葡萄孢RoseBC-3的突变体库中筛选侵染垫缺失突变体菌株,并明确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将菌株接种于洋葱表皮,利用棉兰染色观察侵染垫形成情况,筛选得到一个侵染垫缺失突变体(AT19)。采用形态学方法、离体叶片接种法、钌红染色法、小麦种子幼芽生长抑制法分别对该菌株的菌落培养性状、侵染垫产生情况、致病力、产果胶酶能力以及产植物毒性代谢产物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筛选灰葡萄孢突变体168株,根据侵染垫形成可分为三类:快速形成侵染垫型(158株)、缓慢形成侵染垫型(9株)和侵染垫形成缺陷型(1株,AT19)。AT19在接种洋葱120 h后依然无法形成成熟侵染垫。该菌株生长较为缓慢,菌落扩展均匀,可以产生分生孢子,对烟草、草莓、蚕豆和豌豆叶片均不能致病,可以产生果胶酶和植物代谢毒性物质。【结论】突变体菌株AT19可以产生果胶酶和植物代谢毒性物质,其致病力缺失与侵染垫产生缺陷相关。研究结果为了解灰葡萄孢侵染垫形成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了解植物应对病原物入侵的反应对挖掘抗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白粉菌侵染小麦中作9504幼苗,观察侵染后0 h、6 h、1 d、4 d和7 d小麦叶片生长、生理代谢相关指标和基因表达变化,揭示白粉菌侵染对小麦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及活性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小麦叶片死细胞数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数量呈上升趋势,白粉菌在7 d后生长出成熟的分生孢子。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分别在4 d和1 d后发挥作用,可溶性蛋白含量随侵染时间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在7 d时显著下降,进而影响植物生长,过氧化氢含量在整个侵染时期变化不大。转录组分析发现侵染初期(0 h到6 h)PTI信号传导部分受抑制下调,侵染前中期(6 h到1 d和1 d到4 d)PTI信号传导积极响应,ETI出现在侵染前期,侵染后期(4 d到7 d)由于白粉菌已经完全定殖于叶片表面,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PTI和ETI信号传导通路均有下调的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小麦响应白粉菌侵染的防御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董鲜  郑青松  王敏  周金燕  沈其荣  郭世伟 《生态学报》2015,35(10):3309-3319
为阐明香蕉枯萎病发病机制,研究了尖孢镰刀菌侵染后,香蕉植株中几种对尖孢镰刀菌生长有显著作用的物质(氨基酸、有机羧酸、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病原菌侵染后,伤害逐渐加剧,株高和生物量显著下降。(2)病原菌侵染后,叶片氨基酸总量显著升高,其中丝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增幅较大,病原菌侵染16 d,其含量分别为侵染前的7.1、6.2、4.4、3.5和2.3倍;而根氨基酸总量开始显著降低,差异逐渐变小。(3)叶片有机羧酸酸含量在病原菌侵染后显著增加,而在根中显著降低。侵染植株叶片中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植株叶片的2.6、1.6、1.9、1.8和2.3倍;根中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植株的81%、42%、44%、28%和59%。(4)病原菌侵染后,植株叶片和根中酚酸含量都显著升高。叶片中阿魏酸、肉桂酸和水杨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叶片的2.9、1.7和2.9倍;而根中对羟基苯甲酸和丁香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根的4.3和1.5倍。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侵染后,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使得植物体内抑菌物质和促菌物质都会相应的增加,植株对病害有一定的抗性,但促菌物质种类和含量较高最终使得感病植株发病。  相似文献   

14.
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65,(6):534-544
根据两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仅有一种病毒即核型多角体。在自然界有局部流行的现象。利用相差显微镜,并辅以涂片证明多角体病毒能侵染5种类型的粘虫血细胞。它们是:珠血胞,浆血胞,类降血胞,原血胞及囊血胞。核型多角体能侵染所有粘虫的器官组织细胞并引起病变。在不同温度(0°—40℃)影响下多角体病毒对不同龄期的粘虫侵染力是有差别的,而6龄幼虫几乎难于染病。利用夜蛾科的6种病毒侵染粘虫均不致病。同时用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5种昆虫的幼虫除了烟夜蛾 Heliothis assulta G.被侵染外,其他则不被侵染。  相似文献   

15.
贾凌云  焦青松  李欣  孙坤  冯汉青 《广西植物》2016,36(10):1232-1237
该文研究了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黄单胞杆菌[野生型( Xcp-W)和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亚基C( AhpC)的缺失突变体( Xcp-ahpC)]侵染菜豆叶片( Phaseolus vulgaris)3 d后,叶片侵染位点以及同一叶片上距侵染位点不同距离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病原菌侵染后叶片被侵染位点以及同叶距侵染位点一定距离处潜在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 )的变化不显著,而光系统Ⅱ(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 Y(Ⅱ)]、电子传递速率( ETR)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 qP和qL )均显著降低。与野生型病原菌Xcp-W的侵染相比,Xcp-ahpC突变型菌株侵染后叶片的以上参数的降低更为明显。野生型病菌Xcp-W侵染对非调节性能量耗散产量[ Y(NO)]和调节性能量耗散产量[ Y(NPQ)]无显著影响;但Xcp-ahpC型病原菌侵染则导致了( Y(NO)和Y(NPQ)的显著上升。综上可知,白叶枯病菌侵染使得叶片光系统Ⅱ的光能使用效率受到了系统性的抑制,而病原菌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亚基C的缺失对叶片光系统Ⅱ的光能使用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并影响了植物的光能耗散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前:组织培养被广泛地用作植物快速增殖和种质传播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它可能会通过侵染培养物或侵染组织培养物衍生的植株的传播而将植物病毒大规模扩散。澳大利亚研究人员R. A. Drew等人已从感染有香蕉束顶病毒(BBTV)(在澳大利亚、亚洲和非洲的一种严重侵染香蕉的病毒)的香蕉树外植体中微繁殖出植株。这些植株尚未表现出病毒侵染症状,与未侵染的对照产生的微繁殖植株没有区别。然而,经16个月的培养后产生的植株有75%表现出BBTV侵染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作为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主要病毒病害之一,已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构建病毒侵染性克隆是反向遗传学研究病毒基因功能、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为明确SMV侵染半夏的分子机制,开展SMV全长cDNA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特别重要。因此文中利用Gibson体外重组系统对大豆花叶病毒山西半夏分离物(SMV-SXBX)侵染性克隆进行组装,通过农杆菌浸润法接种健康半夏;进一步通过机械传代、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证实SMV-SXBX侵染性克隆3′末端含有poly(A)尾56 nt时具有稳定侵染性。该方法便捷、高效,且避免了SMV侵染性克隆在大肠杆菌中的不稳定问题。SMV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SMV复制和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福建红树林植物丛枝菌根侵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和12月,对福建沿海3个红树林生长区(洛阳江、九龙江口、漳江口)的红树林植物丛枝菌根(AM)侵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红树林生长区中6种植物根内均发现AMF侵染结构,其中桐花树、秋茄、鱼藤和芦苇的丛枝为Arum(疆南星)型;(2)6种植物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差异较大,老鼠簕的侵染率最高,鱼藤最低;(3)桐花树和秋茄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呈显著差异,而其在不同生长区之间无差异;(4)桐花树和秋茄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在不同时间呈显著差异,而钝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在不同时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用泰山虫草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活体黄粉虫,提取被侵染的黄粉虫体液,并测定不同侵染时间虫体液中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泰山虫草分生孢子能成功的侵染黄粉虫并长出子座;接种第2~4 d后即可导致黄粉虫体内活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黄粉虫具有独特的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机制。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瘟菌抗性相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抗感水稻品种受稻瘟菌侵染和未侵染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其差异表达的蛋白,寻找稻瘟病的抗性相关蛋白,以阐明稻瘟病的发病机制。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四种愈伤组织材料的总蛋白并采用固相pH梯度( immobilized pH gradient, IPG)双向凝胶电泳(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shiya, oresis, 2-DE)分离四种材料总蛋白质, 凝胶经银染显色后,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成功获得抗感水稻品种受稻瘟菌侵染和未侵染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获得未侵染内香优2号平均蛋白点数为447个,汕优63平均蛋白点数为440个;侵染后抗性品种内香优2号平均蛋白数为523个,感性品种汕优63平均蛋白质点数为326个。内香优2号未经侵染和侵染后图谱匹配率达 89%和 87%,汕优63未经侵染和侵染后图谱匹配率达86%和85%。内香优2号的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76个,汕优63的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114个。两者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阐明稻瘟病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