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年4月,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当年中国先民可能横渡至美洲的信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莫里亚蒂博士,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寄来一封信。信上说:“由于一系列的新发现,开始提供了在哥伦布之前,中国人就已横渡太平洋的证据。”这就是“石锚”。是美洲与中国古文明关系源远流长的又一见证。原来,1973年和197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两个地方进行的水下考古,陆续发现了一些人工石器,其中有两起“石锚”:一起是两件“圆柱形”和一件“正三角形”人工石制品,那是1976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维德斯半岛的浅…  相似文献   

2.
1979年4月,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当年中国先民可能横渡至美洲的信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莫里亚蒂博士,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寄来一封信.信上说:"由于一系列的新发现,开始提供了在哥伦布之前,中国人就已横渡太平洋的证据."这就是"石锚".是美洲与中国古文明关系源远流长的又一见证.  相似文献   

3.
一、笔石分布与特征1953年,穆恩之在研究辽宁太子河流域寒武纪和奥陶纪笔石时,将上寒武统凤山组燕州层顶部发现的笔石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寒武纪笔石带——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 带(包括在三叶虫 Quadraticephalus 带中).1955年,他对此带笔石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括辽宁辽阳五顶山的 Dictyonema  相似文献   

4.
云南蒙自长桥海发现秃鹳和翻石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9月4日,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长桥海(23°25'42″N,103°23'20″E,海拔1 282 m)发现秃鹳(Leptoptilos javanicus)1只和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4只。其中后者经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云南鸟类志(上卷)》、《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等资料,确定为云南鸟类新纪录。秃鹳为体型硕大(体长110 cm)的鸟,比同域分布的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苍鹭(Ardea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21日至10月21日、2007年1月14~20日、2月6~12日和3月13日至4月8日,应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3只藏狐(2雄,1雌)进行追踪定位,采用Kernel方法计算了3只藏狐的家域面积,确定了该物种的核域,并探讨了不同藏狐个体间家域及核域的重叠状况.结果表明,沟里乡藏狐平均家域面积为6.4±0.4 km2,平均核域面积为1.6±0.2 km2,核域约占家域总面积的1/5~1/4.3只藏狐总体家域面积相差不大,藏狐家域及核域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家域重叠程度约为50%~60%,核域重叠程度则远远减小,约为7%~20%.  相似文献   

6.
陈旭 《古生物学报》1982,(5):505-514
早奥陶世宁国期中期(阿伦尼克晚期)的雕笔石,是最早出现的双列有轴笔石.由于牵涉到双列有轴笔石的起源,历来为各国笔石研究家们所注目.以前,产于我国浙西的Glyptograptus sinodentatus Mu et Lee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双列有轴笔石(穆恩之、李积金,1958),当时穆、李提出这类雕笔石的祖先"可能是一个和Cardiograptus相似之物".最近,穆恩之等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藏族自治区茂县石纽乡毕列村农民最近在打猎时捕到一只世界上稀有的动物——熊猫。这只熊猫的头部和腰部为白色,黑眼圈很大。胸部和脚是黑色,熊猫为我国独有的孑遗动物,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很难捕获。这次茂县毕列村猎手捕获熊猫后,就送交茂县人民政府。等到天气凉爽后,这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石碌地区下石炭统的笔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石碌地区的笔石是1975年发现的,南颐曾经报道笔者等鉴定的两个种:Dictyonema sp., Tylograptus sp.,当时认为是奥陶纪的。1976年至1977年,笔者等在三棱山组的下部黑色含炭粉砂质泥岩中,采获很多笔石标本,经研究全部都是网格笔石(Dictyonema),未见Tylograptus。后来在笔石层下发现植物化石Neuropteris sp., ? Pecopteris sp. 和? Rhodeopteridium sp.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11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在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万亩鱼塘(38°47′15.33″N,117°25′3.98″E,海拔3 m)观察到1只白额鹱(Calonectris leucomelas)飞过,并拍照记录。此后数日前往观察,均未能再看到此鸟。被观察到时,该白额鹱的飞行高度约60 m;当时同域空中有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mdus)、红嘴巨燕  相似文献   

10.
扬子区五峰组胞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首次详细描记了扬子区五峰组中已发现的胞石,计有7属12种。文中提出了二个胞石带,并与国外其它地区作了对比。根据本文所研究的胞石,认为苏北地区五峰早期为陆架深水环境.因此推断东台以北应面对或毗邻大陆域而不是华北古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接,不可能发生在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11.
正摄影师阿耶莎·康托拍到这张精彩的照片,画面中,一只石鸻伸着翅膀,与犀牛面对面。他想考考大家:它们在干什么呢?A.聊天?B.吵架?猜想1:犀牛与石鸻是好朋友,它们经常互相合作。犀牛吃草时,石鸻可以跟着拣犀牛惊起的昆虫吃,而有危险时,石鸻可以提前给犀牛提个醒。所以,它们正在友好地聊着各自的家长里短,或者在讨论今天去哪片草场更好。所以选A。猜想2:它们在吵架。你没看到石鸻翅膀张得老大吗?那是它的防御动作——肯定是犀牛惹了它,或者侵犯了它的领地,它才大吵大闹。当然选B了。  相似文献   

12.
重引入林麝的家域利用与个体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典型的林栖偶蹄目动物,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引起的家域丧失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了解其家域面积,生境偏好等基本信息,是更好保护这一重要珍稀濒危动物的前提。但是,由于林麝生性机警,在野外环境中难以人为追踪,这些数据相对缺乏。2017年6月,我们为8只野化训练后的圈养林麝佩戴GPS项圈,并放归到陕西省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一年的监测,共获取6只林麝的野外活动点位,利用固定核空间法计算出家域面积,并分析了其家域特征和迁徙行为。结果显示:林麝在非繁殖期间各自占据独立的家域,表现出独居的特征;它们倾向于选择植被丰富、接近水源、半阴半阳、坡度陡峭并多悬崖峭壁的区域作为栖息地;一雄一雌两个个体全年家域面积分别为168.85 hm~2、64.87 hm~2,全年核心家域面积分别为40.08 hm~2、15.36 hm~2;在交配期间,雄性林麝会主动向雌性靠近,从而发生家域重叠。基于以上数据,本研究提出,林麝的实际家域面积,可能高于此前粗估,并建议在后续保护工作中,需要注重保障其基本生存面积。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报道了寄生于鲫(Carassius auratus)鳃部的锚首虫一新种, 鲫锚首虫(Ancyrocephalus carassii sp. nov.)。该虫几丁质结构与寄生于鳜(Siniperca chuatsi)的河鲈锚首虫(A. mogurndae)在整体上很相似, 尺寸略大, 但鲫锚首虫的背联结棒上有两个突起, 背中央大钩基部较后者更粗壮, 且在近钩顶处有一明显的小凹。这是首次在鲫上发现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单殖吸虫的寄生。  相似文献   

14.
湖北宜昌陈家河下、中奥陶统大湾组腕足动物多样性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宜昌陈家河大湾组(Arenig期)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层统计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以笔石带为单位讨论腕足动物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变化,发现该地区腕足动物属级分异度在Corymbograptellus deflexus带达到首次峰值,比上扬子区处于正常浅海底域地区(如贵州桐梓、沿河一带)的腕足动物宏演化趋势(在Didymograptelluseobifidus带达到首次峰值)晚了一个笔石带的时限,辐射主要缘于Sinorthis群落在本地区的出现和极度繁盛。华南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的辐射中心在相对近岸的上扬子区(特别是处于正常浅海底域的贵州桐梓一带)。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双笔石类—尖笔石类—两形笔石类—单笔石类的演化系列为笔石研究者所公认。因为以往尖笔石类出现在下志留统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两形笔石类出现在P.acuminatus带和Orthograptus vesieulosus带,而单笔石类在O.vesiculosus带才开始出现。因此,上述的演化系列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陈旭等提出:“单列部分只由1个胞管组成的笔石,应该代表两形笔石科各属中原始的种群,它们正是尖笔石(Akidograptus)  相似文献   

16.
1939年吴光报告在安徽省的豹体内发现卫氏井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1951年吴氏又在绩溪的石蟹体内见有该虫囊蚴。1964年4月我们在皖南石台县七里溪和柯村采集的锯齿石蟹(Potamondenticulatus H.Milne-Edwards)亦检到囊蚴,感染猫、犬后获得该虫成虫。有关成虫的详细观察结果将另文报告。 囊蚴检查均按只捣碎水洗沉淀,七里溪和柯村河石蟹共检查130只,检获囊蚴970个,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刘楠  章金钢 《生命科学》1994,6(2):25-26
白细胞介素12与免疫刘楠,章金钢(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室130012)1概述白细胞介素(IL)是指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淋巴因子。自1972年Gery等发现当时称为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的IL-1以来,这一领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目...  相似文献   

18.
吉林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笔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古生物学报》1998,37(2):212-234
对吉林白山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的笔石进行了再研究,论述了Rhabdinopora属的始部发育型式,认为该属只限于4个原始笔石枝组成的笔石;从笔石体外形、笔石枝特征横杷能网眼、曲折度和线管构造等方面,对大阳岔剖面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居群的形态变异作了详细研究,地正确论战该种特征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重新描述了太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的笔石  相似文献   

19.
漫话三叶虫     
“三叶虫”名字是怎么来的?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有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生在石头中的怪物。他当时还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单凭外形容貌看,颇似蝙蝠展翅,于是命名为“蝙蝠石”。直到本世纪的20年代,我国的古生物工作者才给以科学的解释和描述,指出这是三叶虫的尾部,它是生活在晚寒武世海洋中的一种节肢动物,距今已有5亿年了。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给三叶虫取的名字,因此我们也就将拉丁学名翻译为“蝙蝠石”或“蝙蝠虫”(图1)。  相似文献   

20.
贵州瓮安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磷质似红藻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瓮安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段产出大量似红藻石 ,呈枝状、球状和不规则团块状 ,大小一般为 0 .5mm- 1 .2 mm,具有同心纹状和放射状构造 ,是磷酸盐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 ,组成似红藻石的生物化石主要是红藻类的 Wengania。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似红藻石可能是硬质基底上生长的红藻原叶体被水流剥出或红藻体出生的“芽球”脱落而形成的。似红藻石的研究对探讨当时的沉积与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