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镇静、给予氨甲环酸止血、脱水降颅压、防治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德国拜尔公司)持续微泵静脉注射20 mg·d-1,连用14 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qid,至第21天,根据监测血压调整剂量。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脑血管发病情况、CT评价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3.9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占8.7%;对照组发生脑血管痉挛26例,占56.5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对脑血管再出血具有积极防治作用,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共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5例,在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天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并3D重建和颅脑CT平扫.首次DSA结果阴性者于2-8周行二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115例中83例共发现颅内动脉瘤87个,9例为脑血管畸形、Moyamoya病等,23例首次造影阴性.但23颅脑CT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局限于一个脑池或脑叶内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颅脑CT阴性1例.二次造影后在16例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发现动脉瘤3例.结论: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首次造影高度怀疑动脉瘤的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二次造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013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31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脑动脉瘤,及时进行脑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和有效护理可明显降低死亡率。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行脑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梁慧芬 《蛇志》1999,11(4):83-84
对我院住院部在1993~1998年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特别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部分患者可并发心电图的改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60例,女20例。其中脑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血栓30例,脑栓塞12例。患病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62岁,均在发病后2h至3天内入院,经CT检查确诊,24h内作心电图检查。  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心电图检查,发病后急性期有改变的为55例,占69%,其中脑出血20例,占62%(20/32),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均有改变,脑血栓19例,占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联合丁基苯酞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丁基苯酞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水平均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BV和CBF水平较高,MTT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评分较高、临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6个月病死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丁基苯酞可有效改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微循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蛋白(S-100B)、血管生成素(An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血清S-100B、人血管生成素(ANG)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NIHSS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100B、ANG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S-100B、AN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单用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可能与其有效降低血清S-100B、AN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目前已知CVS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当中,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急性颅脑损伤、脑手术后、脑部炎症等.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损害,是增加病人死亡和致残最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已受到国内外临床医生的更多重视,并且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SAH所致CVS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影响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方法:437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脑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癫痫、血管炎等的患者接受脑血管造影,观察术后24h以内发生的神经系统和局部并发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因素。结果:15例(3.43%)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2例发生脑卒中并遗留永久残疾;2例死亡。手术造影侧穿刺部位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增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频繁TIA发作。结论: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并发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尽量减小手术创伤,加强术后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理论。方法:选择法医学工作中31例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的猝死原因以及病理类型等情况。结果:31例中有25例有明显的外伤史,其中大部分为斗殴造成的外伤,脑血管破裂出血之后导致死亡。脑动脉或静脉畸形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病理类型,28例患者为此类病理类型,畸形的主要发生部位有脑底部、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脑干;最为常见的出血类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4例。结论:就法医病理学研究而言,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鉴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再结合法医病理学特点的同时可以联合脑血管造影、磁共振检查等措施,确保得到科学、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及可溶性血管间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GF-1、s ICAM-1及s VCAM-1水平,同时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升高,s ICAM-1及s VCAM-1水平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较高,s ICAM-1及s VCAM-1水平较低,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能够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与提高患者血清IGF-1水平,降低s ICAM-1及s VCAM-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49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结果:49例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Ⅴ级15例,其中14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1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2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6月,根据ADL量表评价预后(ADL≥60分为预后良好):内科保守治疗者仅3例预后良好,手术及栓塞术者17例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主要是出血导致的脑损伤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通过手术或栓塞术积极治疗破裂动脉瘤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壁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峻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发生改变,基底动脉出现痉挛,应用SOD后上述变化减轻。离体采用生物检定法发现,基底动脉受自由基损伤后,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血管收缩效应增强,而ACh诱导的血管舒张效应减弱。用SOD防止了ACh诱导的血管舒张效应的减弱。结果表明,氧自由基参与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而脑血管受自由基损伤后,其内皮舒张因子释放减少是脑血管痉挛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回顾自2009 年6 月至2013 年12 月入我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再出血季节、感染、激动 情绪、吸烟、酗酒、便秘、咳嗽、运动过早或加剧等数据进行生存分析,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我们观察 的160 患者中,年龄16-86 岁,平均年龄46.5± 16.5 岁,男性共132 例,女性28 例,共有42 例发生再出血。通过对患者众多情况的 单因素logistic 分析,感染、激动情绪、酗酒、便秘、年龄、高血压、咳嗽、冬季,P<0.05,将之纳入多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激动情绪(P=0.000)、酗酒(P=0.002)、便秘(P=0.003)、年龄(P =0.000)、高血压(P=0.000)、咳嗽(P=0.000)为蛛网膜下 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激动情绪、酗酒、便秘、年龄、高血压、咳嗽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应注意情绪、饮 酒、血压的控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镇咳药控制咳嗽。  相似文献   

14.
温兰芳 《蛇志》2009,21(2):164-165
我科于2006年5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44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小菊 《蛇志》2022,(1):90-92,119
目的 探讨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856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9)和观察组(n=437).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孕酮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MMP-9水平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对照表分为对照组(35例)与试验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甲地孕酮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及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清MMP-9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4天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而试验组治疗7天、14天后均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治疗7天、14天后GCS评分较对照组评分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血清MMP-9水平降低(P0.05),且试验组血清MMP-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微循环均有所改善,伤测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降低(P0.05),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伤测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孕酮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可能与其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清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都非常高的一种疾病,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和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Ⅳ、V级的患者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部分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预后仍较差。目前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临床治疗指导规范或临床路径,其中是在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而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又存在手术时机的问题,并且随着显微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熟以及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治疗经验的积累,对于患者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已成为近年来的争议热点,所以如何对这部分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而改善其预后,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英国Celltech公司在医学杂志The Lancet(14,4月1990)上发表实验结果,报告了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患者为对象,在英国进行的具有很强扩张血管作用的神经肽CGRP(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的第二阶段试验,在东京召开的1990脑血管挛缩国际会议上也发表了这个报告,试验的结果是改善了脑内循环,神经的障害也明显减少了.为了防止再出血,必须在早期切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动脉瘤.但是,手术时因血管挛缩在脑内会形成缺血状态的部位,结果多引起神经障害.为防止上述症状出现,需要有提高脑的血流量从而防止缺血的药剂.如果作为治疗药开发CGRP,有可能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蒋建敏 《蛇志》1996,8(4):57-57
珠网膜下腔出血31例护理体会蒋建敏(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546020)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内科的危重病,对该病抢救治疗及护理得当,可以减少病死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现就我科1989~1994年收治SAH共31例,浅淡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一种能够有效阻止急性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组100例,梗死组80例,主要分析对象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治疗、护理方法和经护理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梗死患者共死亡7例,死亡率为8.75%;出血患者共死亡26例,死亡率为26%。结论:要想有效预防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产生要有合理的护理手段来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