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磁物资的原子具有永久磁矩,它基本上来源于电子的自旋运动,也有一小部份是来源于电子环绕原子核运动。铁磁物质是由许多体积元构成,这体积元叫做磁畴,在一般情况下各磁畴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各磁畴的磁矩彼此抵销,对外不显出有磁性,但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各磁畴沿外磁场方向规则排列,能显示出非常强烈的磁化现象。铁、钴、镍及其合金都属铁磁物质,它们具有较大的导磁系数,但不是一个常数,各  相似文献   

2.
观察基本磁现象是很有趣的。拿一块条形磁铁放到铁粉中后取出,它的两端吸引的铁粉最多,中间区域吸引铁粉很少以至没有。物理学上把磁性最强的两端叫磁铁的磁极。这是两个异号磁极,性质有所不同。如果将条形磁铁的中心支持起来,使它能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则其中一极指向地球北方,称为北极,另一极指向地球南方称为南极。如果把这磁铁折成两段,则折断处出现一对新的异号磁极,使每段都变成具有一对异号磁极。再分也是这样,每小一段仍具有两个异号极。基本磁现象的发现,是研究电磁学的基础。这我们暂且不谈,更有趣  相似文献   

3.
地磁磁铁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俗名叫吸铁石。磁铁有正负两极,对含铁物质有吸力;这种吸力有一个范围,并且有一定的方向,科学上称为磁场。地球像一个大磁铁,存在着规模巨大的磁场。地磁极位置与地球南北极位置接近:一个是靠近地理北极的负磁极,一个是靠近地理南极的正磁极。在地球表面随便什么地方,一枚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在静止时,针的一端总是指向北极,另一端总是指向南极,这是由于受地磁场作用(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的结果。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这种规律,创造了指南针。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发现的地磁场的特性和指  相似文献   

4.
定点自旋标记技术结合电子顺磁共振(ESR)波谱技术已成为检测蛋白质结构的有力工具.本文使用该方法研究了天青蛋白疏水区的结构特征及其与p53蛋白的相互作用.围绕天青蛋白疏水区构建了6个突变体,并对其进行自旋标记.溶液中标记位点的自旋谱线表明,45及63位自旋探针的运动受到很大限制,而59及65位的标记探针是在一个宽松的环...  相似文献   

5.
脂肪酸多相脂质体与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ESR谱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对液晶态多烯脂肪酸多相脂质体与癌细胞膜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了其在抑制和杀伤癌细胞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生物学意义.实验发现:油酸多相脂质体的影响使自旋标记物在Ec腹水肝癌细胞膜上的强固定化作用减弱, 弱固定化作用增强,使自旋标记物运动自由度增加.亚油酸多相脂质体的影响使自旋标记物在乳腺癌细胞膜上的强固定化作用增强, 弱固定化作用减弱,使自旋标记物运动自由度受到限制.蓖麻酸多相脂质体的影响使自旋标记物在S180实体瘤细胞膜上的强固定化作用增强, 弱固定化作用减弱,使自旋标记物运动自由度受到限制.结果表明,多烯脂肪酸多相脂质体作用于膜蛋白引起了膜蛋白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是研究生物膜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应用很广。有些膜蛋白含有顺磁性的金属离子,可以直接用顺磁共振研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有两个血红素和二个铜离子。然而大部分膜成分都是抗磁性的,不能直接用顺磁共振技术研究。自旋标记技术的出现,解决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技术研究了不同pH值对酸性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PPA脂质体随pH值的增加其相变温度降低。通过对测试条件的选择和波谱参数的测量,TEMPO标记的DPPA脂质体在HEPES溶液中ESR谱不出现疏水峰的原因,是由于仪器分辨率不够以及自旋标记探针TEMPO在DPPA脂质体脂双层疏水相中的超精细偶合常数Ao和各向同性go因子与它们在HEPES溶液中的值相近。  相似文献   

8.
我们使用武汉大学生物医学物理研究室和北京远东831新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的旋转瓦形磁铁治疗仪(即ZY-MT-1型旋磁场治疗仪)。它的特点是,将三块瓦形磁铁安放在一个圆柱体侧面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病人血清和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ES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自旋捕集技术研究了正常人和肾衰病人血清和红细胞对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的作用.结果发现:(1)正常人血清和红细胞能够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而肾衰病人血清和红细胞清除O_2~-的能力明显比正常人血清和红细胞低;(2)正常人血清能有效地把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O_2~-转化为·OH,病人血清在这方面与正常人血清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B.弛豫时间 1.弛豫时间的物理意义核自旋体系吸收射频场的能量后处于热的非平衡态(激发态),当射频场不存在时,自旋体系回到热的平衡态。这是一种能量跃迁过程,叫做弛豫过程。弛豫过程有两种: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或叫纵向弛豫,此过程用T_1来描述。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或叫横向弛豫,此过程用T_2来描述。T_1是描述自旋体系吸收能量后将其能量转移给它周围的介质而恢复到平衡态的特征时间。设N为在时间t的自旋数的差,N_平为平衡态时的自旋数,应有下式: N=N_平(1-e~(t/T_1)) (1) 式中T_1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在固体中T_1可长达数小时,而在液体和气体中仅为1秒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血卟啉衍生物(HPD)的光敏作用机理,本文以我国自行研制、并已应用的第一代产品——北京血卟啉衍生物(简称BHPD)为对象,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自旋捕捉(Sping-Traping)等技术,从光生物物理角度,探讨了BHPD光敏反应的原初过程.结果表明,不仅观察到~1O_2的产生,而且还观测到O_2~(?)和·OH的产生.这提示,在BHPD对生物系统的光敏损伤过程中,不只是~1O_2,O_2~(?)和·OH等活性氧,很可能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曾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体内式心脏起搏器的上海复旦大学方祖祥教授,率领该校电子工程系的一个课题组,经过3年攻关,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起搏器机芯。它采用全CM-OS集成工艺的频率程控按需起搏电路,包含有能使心脏协调起搏的全部功能,只要配上电池和密封外壳,就构成一台完整的心脏起搏器。这种新型起搏器具有5个独特的优点:1.能利用一块普通的磁铁对已植入人体的起搏器进行频率调节(61次—101次/分),从而可以让患者自主地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心率,以取得最佳的疗效;2.有一个备用起搏源,万一主体起搏源发生故障,可在数秒钟内自行启动以代替之;3.它功耗极低,一  相似文献   

13.
叶绿体制剂,在照光时使水分解,释放氧,同时电子受体还原,称为Hill反应。包含一连串电子传递的反应过程,是由二个光化学系统(PSⅠ,PSⅡ)协同完成的。有些人工电子受体,在此反应中可在PSⅠ接受电子,如铁氰化钾(FeCy),二氯酚靛酚(DCIP),是最常用的人工电子受体,可是,它们接受电子的位置不专一,有人测得在一般叶绿体制剂中,40%在PSⅡ后接受电子,60%左右在PS  相似文献   

14.
FOK型超微切片机(图1),适合于切动植物组织的切片,所切之厚薄介于0.05-5微米之间,原机器是使用刮脸刀片作为薄切的刀。有一个固定刀片的台于,刀片按装好;由带有齿轮之轴向前推动,轴之前面有上下跳动之杠杆,调节切片之厚薄,在杠杆前端有按装包埋组织聚合物的固定装置,用手摇动机柄时,螺旋轴问前转动,杠杆上下跳动便可进行薄切,薄切的同时还可以调节厚度。这种机器因为按装的刀片太厚,刀锋又不锐利,一般很难切出0.05微米厚的薄切片,并  相似文献   

15.
用厚1—1.5厘米板条钉成两块夹板(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在每块夹板较长的两侧各开两个凹槽,其中一块板上均匀分布着六根弹簧并固定一块略小于夹板的带孔的三合板。取四根螺杆,每根的一端打一个小孔,把螺杆用木螺丝通过小孔固定在上有三合板的夹板的凹槽中,螺杆可向外侧转动。  相似文献   

16.
血液磁极化疗法(简称血磁疗法)是根据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研究的8项主要领域之一———物理因子在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生物学效应课题,依据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电子生物学、量子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磁学等理论,应用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与分子共振等技术原理,用于医疗学的一种治疗技术。以每次处理病人自体少量的静脉血或外源同型血为媒体,从生物分子、电子水平自体调整、改善、提高血液功能;增强生物分子的电活性,使机体紊乱的电化学反应重归生理有序化,故可治疗多种疾病,并可保健强身。因此研究血磁疗法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技术…  相似文献   

17.
泥河湾盆地因发育良好的晚新生代湖相地层、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和哺乳动物化石而广受关注.盆地内已发现旧石器遗址100余处,被学术界称为"东方奥杜韦(Olduvai)峡谷".由于缺乏合适的年代测定方法,许多重要的遗址,尤其是中更新世时间段的遗址缺乏年龄数据,如三棵树遗址,使得旧石器遗址研究少了时间轴合理的年代学框架.电子自旋共...  相似文献   

18.
在人体解剖学中,为了说明人体各部结构的位置关系和各环节的运动,人们假定设置了三个基本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和三个基本轴(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 运动轴的概念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被广泛地应用着.比如,武术中的旋子;花样滑冰中的旋转;体操、跳水中的前、后翻腾,转体;以及体育技术动作中各关节的运动,都是人体或关节围绕单轴、双轴和三轴做转动动作的.人们之所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特性和功能,准确测量蛋白质分子中特殊位点之间的距离对其结构解析至关重要。该文在简要介绍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方法测量蛋白质分子内未偶自旋之间距离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EPR结合定点自旋标记(site-directed spin label,SDSL)技术在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应用情况,归纳了EPR-SDSL方法测量距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用连续波EPR技术测量距离的准确度的思路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卤代醌是许多卤芳香持久有机污染物的致癌代谢产物和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羟基自由基(.OH)被公认为生物系统中最具活性的活性氧物种,能导致生物体内DNA等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OH产生机理是过渡金属离子催化的Fenton反应。综合采用电子自旋共振二级自旋捕获和其他分析方法,发现四氯苯醌和其它卤代醌皆可通过不依赖于过渡金属离子的途径,显著促进氢过氧化物(H2O2或有机氢过氧化物)的分解而产生.OH或烷氧自由基,并首次检测到一种新型的、以碳为中心的醌自由基。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一类不依赖于过渡金属离子的卤代醌介导的新型有机类Fenton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