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Bifidobacterium lactis V9(B.lactis V9)是一株具有良好益生特性且遗传稳定的益生茵,工业化生产环境中气体组成关系着益生菌活菌数量,进而影响其益生功效.[目的]研究不同气体环境对B.lactis V9生长及代谢的影响.[方法]在固体MRS培养基、液体MRS培养基及巴氏杀菌脱脂乳接种B.lactis V9,于不同的气体环境中培养.[结果]在固体MRS培养基上,B.lactis V9在混合气体(N2∶H2∶CO2=80∶10∶10)环境中菌落形成较氮气环境(N2∶99.99%)多,在空气环境(N2∶O2≈79∶21)中菌落形成极少.B.lactis V9在MRS液体中培养24 h,混合气体环境下其活菌数(9.11±0.11 log CFU/mL)显著高于空气环境下的活菌数(8.04±0.10 log CFU/mL) (P<0.01),在混合气体环境下B.lactis V9代谢生成的乙酸和乳酸量分别为12.79±0.86 mmol/L和11.99±0.73 mmol/L,显著高于在空气环境中生成量0.65±0.07 mmol/L和2.75±0.57 mmol/L (P<0.01),乙酸/乳酸比值分别为1.06∶1和0.24∶1.B.lactis V9在巴氏杀菌脱脂乳中发酵18h,混合气体环境下pH值(4.48±0.07)显著低于空气环境下的pH值(5.03±0.12) (P<0.01),混合气体环境下其活菌数(9.02±0.15 log CFU/mL)显著高于空气环境下的活菌数(8.53±0.08 log CFU/mL) (P<0.01).混合气体和空气环境下发酵脱脂乳产生的乙酸和乳酸量分别为60.52±2.30 mmol/L、5.17±1.02 mmol/L和16.86±0.34 mmol/L、5.92±0.81 mmol/L,乙酸/乳酸的值分别为11.71∶1和2.85∶1.[结论]在N2∶H2∶CO2=80∶10∶10混合气体环境下有利于B.lactis V9在液体MRS和脱脂乳中生长,其活菌数可以增加0.5-1个数量级.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为B.lactis V9益生菌发酵乳的生产和产品中B.lactis V9活菌培养计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母乳源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Probio-M8具有优良的益生特性,本文拟从全基因组水平解析Probio-M8的遗传特征,并与已有益生功效的乳双歧杆菌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NCBI已公开的21株乳双歧杆菌和1株模式菌株DSM10140T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核心基因集与泛基因集,解析该群体的系统发育关系,比较分析Probio-M8的遗传特征及功能基因组。【结果】22株乳双歧杆菌的泛基因集包含1 618个基因,其中核心基因1 514个,占泛基因集的93.57%,表明乳双歧杆菌核心基因集高度保守。以1 514个核心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22株乳双歧杆菌分为两个分支,AD011单独为一个分支,Probio-M8和其他菌株与模式菌株DSM10140T聚在同一分支,且Probio-M8与V9、BB-12、Bi-07、HN019的遗传距离极为接近。进一步分析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在Probio-M8与V9、BB-12、Bi-07、HN019基因组上均检测到DfrA...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肉仔鸡肠道中筛选出耐酸、耐胆盐和耐消化酶的优良双歧杆菌,研究其生长特性,并优化其发酵参数,为转化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无菌采样并分离得到多株双歧杆菌,对分离获得的双歧杆菌进行形态学、生化特性研究,然后采用牛津杯法,测定90株双歧杆菌对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的抑制作用,采用改良MRS培养基,模拟鸡胃肠道逆环境,对其耐消化道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优良双歧杆菌,再进行生长特性研究及发酵参数优化。结果从肉仔鸡肠道分离出90株双歧杆菌,初步挑选出23株作为候选菌株,抑菌试验测得双歧杆菌B1、B2和B3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然后经过耐受消化道逆环境试验,发现B2菌株的耐受能力最好,初步鉴定双歧杆菌B2为小鸡双歧杆菌,并将其定名为Bifidobacterium pullorum B2,对其生长特性的研究发现经18 h发酵细菌总数可以从8.3×105CFU/mL升高到1.3×109CFU/mL,运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中试试验,发酵后的活菌数可达1.41×1010CFU/mL。结论本实验从肉仔鸡肠道中分离筛选并初步鉴定了Bifidobacterium pullorum B2,优化了制备Bifidobacterium pullorum B2发酵液的发酵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发酵乳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婷  韩辉  刘波  李辉  程池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3):0407-0412
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蒙牛冠益乳酸奶中选择性分离得到2种乳酸菌, 表型特征检测初步确定目标菌株BB-12, 该菌株符合双歧杆菌属特征描述。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atpD基因序列分析, 多相鉴定表明: 菌株BB-12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 atpD基因序列比16S rDNA序列在动物双歧杆菌亚种水平鉴定上有更好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糖、pH、温度及时间对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类干酪乳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甘露糖、半乳糖、山梨醇及果糖代替MRS中的葡萄糖,筛选出每种细菌的最适碳源。以此为基础,选择其最佳初始pH、培养温度、碳源添加量及培养时间。结果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类干酪乳杆菌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最佳初始pH为6.0、7.0和6.0;培养温度为42、30和30℃;碳源添加量为20、15和25 g/L;培养时间都为28-48 h。结论益生菌具有不同的最适增殖条件,本文研究结果为优化益生菌的生长条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保健乳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保健乳 (双歧杆菌、双歧因子、乳酸菌等 )生态调节剂主要是人体生理有益菌 ,经人工培养发酵而制成的乳液 ,口服该乳能迅速补充人体大量有益菌 ,使其以菌治菌 ,调节菌群失调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从而改善体内微生态环境。因该乳有大量快效应的双歧杆菌 ( Bifidobacterium)和慢效应的双歧因子( Bifigenic factor) ,因此能高效调节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而致的慢性腹泻。此保健乳经多年研究 ,是质量稳定、安全有效 ,无副作用的新型微生态调节剂。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慢性及迁延性腹泻亦不罕见 ,而对后者的治疗 ,经我科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活菌和灭活菌两种生物状态的肠道主要益生菌--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粘附性及其对肠道几种常见病原菌的粘附拮抗效应.方法: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分析了两种生物状态的三种益生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指数,通过排除实验、竞争实验和替代实验研究了两种生物状态益生菌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志贺菌的粘附拮抗效应,应用平板扩散法观察了三种益生菌的代谢乏液对上述肠道病原菌的抑制能力.结果:德氏乳杆菌和肠球菌的灭活状态较活菌状态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性显著增高,双歧杆菌经灭活后对细胞的粘附性与活菌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种生物状态的三种益生菌对肠道致病菌均具有粘附拮抗作用.滤过后的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代谢乏液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志贺菌均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经42℃、65℃和100℃加热不影响德氏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代谢乏液的抑菌作用.结论:灭活状态的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是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制备储存各阶段益生菌的存活数量及其生物表型的稳定性 ,以判定该制剂的效力稳定性。方法 :在有效期内 (1年 ) ,每月定期随机取 5个“海生元”胶囊 ,按常规对M9(乳杆菌QJ4 0 5 )和T9(双歧杆菌QJ4 0 5 )两株益生菌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和菌种鉴定。结果 :(1)在常温保存条件下的一年效期内 ,制剂中的 2种益生菌 (M9和T9)存活数量略有下降趋势 ,但各次结果均符合产品的效力要求 (活菌数 >10 8/ g)。 (2 )M9和T9各次纯培养的形态学、生化反应模式及终末代谢产物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均分别符合其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菌种鉴定特征。结论 :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在常温保存的 1年有效期内 ,可保持制剂中益生菌的活菌数量及稳定的生物表型特征 ,从而保证该制剂的效力稳定性和疗效要求。  相似文献   

9.
青年人肠道菌群分布及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30例20~25岁中国青年人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方法和16S r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代谢产物β_半乳糖苷酶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分析了此年龄段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分布和益生菌群落结构。实验表明,高厌氧菌水平和高B/E值(175.66)反映出此年龄段人群良好的肠道环境;肠道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双歧杆菌由1~4种菌种组成,青春双歧杆菌(检出率93.3%,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85%)、长双歧杆菌(检出率86.7%,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10%)为肠道优势双歧杆菌,其余菌种在不同人肠道中的差异数量只占不到5%,此年龄段青年人肠道具有呈现稳定的双歧杆菌群落结构,肠道双歧杆菌群落结构与膳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性不大,主要与人的生理年龄紧密相关;卷曲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为青年人肠道优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3.3%,两者之和占总乳杆菌的数量百分比为60%~75%),但其余乳杆菌在不同人肠道中的之间的差异数量达到20%~30%,肠道乳杆菌群落结构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不同个体具有各自独特的乳杆菌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10.
假单胞菌污染事件在临床就医和日常饮食中频发,屡次产生致病、致死等恶劣后果,有效抑制致病假单胞菌并降低其耐药性作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手段,是目前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表明益生菌等天然活性成分对假单胞菌产生多方面影响,以应用范围最广的益生菌——乳杆菌为例,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论述了乳杆菌对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结构、生长活性、生物毒性、黏附细胞表面能力及被假单胞菌感染后的小鼠等产生的影响。深入挖掘乳杆菌等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成分的作用机制,是防治假单胞菌等微生物污染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与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癌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超声与动态增强MR检查。依据病理组织活检和临床随访分别评价动态增强MR和UE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DCE-MRI检测共发现病灶59个,55个初步诊断乳腺恶性肿瘤(BI-RADS 4-5),4个诊断为良性(BI-RADS 3),诊断准确率为93.22%(55/59)。UE对59个病灶进行评分,54个评分为乳腺恶性肿瘤,5个评分为良性,诊断率为91.53%(54/59)。UE检测乳腺癌的敏感性明显低于DCE-MRI及DCE-MRI+UE,DCE-MRI检测乳腺癌的特异性明显低于UE及DCE-MRI+U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UE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6.61%(57/59),明显高于DCE-MRI或UE单独检测的准确率(P0.05)。结论:动态增强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较高,而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性较好,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The effects of three monoamine antagonists, p-chlorophenylalanine, diethyldithiocarbamate and propranolol on the morphogenesis of newt embryos were studied. Antagonists were administered during late blastula through neurula stages. In a concentration of 1 mM, all three arrested gastrulation and caused disintegration of the embryos. Lower concentrations (0.1-0.5 mM) retarded morphogenetic movements in the gastrulation and caused malformations especially in the anterior parts of the embryos; pigmentation was delayed by 1 or 2 days. In addition, p-CIPhe inhibited yolk granule degradation in the notochord and DEDTC caused notochordal hypertro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ference with synthesis or action of catecholamines and serotonin affects morphogenesis. With the methods used it is not possible to discover exactly how monoamines regulate the morphogenetic events because of the unspecific side effects of the antagonists and the feedback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onoamines.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Swaisonine(Sw)作为高尔基体付糖链加工酶系中α-甘露糖苷酶Ⅱ的特异抑制剂,研究N-糖链结构和胰岛素受体(Ins-R)功能的关系.发现Sw不影响细胞生长和3H-亮氨酸参入SMMC7721细胞,但明显促进3H-甘露糖参入细胞总糖蛋白和表面糖蛋白,并使后者的ConA强结合组分显著增加,提示Sw使Ins-R的N-糖链变成杂合型及高甘露糖型。胰岛素结合试验后作Scatchard分析:发现Sw不改变Ins-R的结合容量和每个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数,也不改变结合动力学。再用部分纯化的Ins-R研究自身磷酸化和对外源底物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力,也未发现Sw处理和对照细胞间的明显区别,表示Sw也不影响Isn-R的跨膜信息传递,结合已报道的衣霉素使细胞表面Ins-R减少的结果,提示Ins-R运送至细胞膜需要N-糖链存在,但糖链的类型对INS-R的代谢和结合动力学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廖芝衡  余克服  王英辉 《生态学报》2016,36(21):6687-6695
随着全球范围珊瑚礁的退化,大型海藻在珊瑚礁区的覆盖度呈增多的趋势。大型海藻的大量生长,妨碍了珊瑚的生长、繁殖、恢复等过程。概括起来,大型海藻对珊瑚生长、繁殖及恢复过程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1)大型海藻通过与珊瑚竞争空间和光照而影响珊瑚生长;(2)大型海藻与珊瑚直接接触时,通过摩擦作用及释放化感物质而影响珊瑚生长;(3)大型海藻的大量生长打破了珊瑚与海藻的竞争平衡,珊瑚为应对大型海藻的入侵而把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转移到组织修复与防御上,进而造成珊瑚繁殖能量的减少;(4)大型海藻通过影响珊瑚幼虫的附着及附着后的存活率,而阻碍珊瑚群落的发展;(5)海藻还能通过富集沉积物、释放病原体及扰乱珊瑚共生微生物的生长等而间接影响珊瑚生长。明确的竞争机制有利于研究海藻与珊瑚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总结前人对海藻与珊瑚的竞争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把两者的竞争机制划分成物理机制、化学机制、微生物机制三大类,物理机制是研究得比较透彻的竞争机制,而化学机制与微生物机制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对珊瑚礁中底栖海藻与珊瑚的相互作用研究甚少;鉴于此,对底栖海藻功能群的划分类型以及三大类型底栖海藻对珊瑚的作用特点做了简要介绍,并对珊瑚礁退化的现状和退化珊瑚礁区内海藻的表现做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再综述国外关于大型海藻对珊瑚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我国应该加强对南海珊瑚礁区大型海藻的种类分布及丰富度等的调查,评价大型海藻对南海珊瑚礁的影响现状;并结合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态学研究手段,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探索海藻对珊瑚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