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抗菌素、抗癌剂和皮质类固醇药物应用后,常续发重笃的念球菌感染。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予后往往不良。作者在进行中药抗真菌的探索中,发现桂皮素在试管内和临床上对念珠菌感染,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和临床效果。为了进一步阐明桂皮素对组织细胞和白色念珠菌的相互影响,以便改进桂皮素制剂,提高临床效果,作者等试用组织培养法进行实验。从前常以动物实验法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
九种植物精油对腌肉及咸鱼害虫大头金蝇的杀卵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腌肉和咸鱼害蝇的安全性杀卵剂,采用改进的浸卵法,进行了9种植物精油对大头金蝇的杀卵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肉桂、丁香、八角茴香3种植物精油较为有效,它们的杀卵毒力(LC50)依次为0.428、1.605和2.489mg.ml-1,以肉桂油的毒力最强.通过GC/MC成分分析,从肉桂油检出22个成分,主成分桂皮醛占92.33%.合成桂皮醛(含量97.33%)的毒力为0.281mg.ml-1,略高于肉桂油,表明桂皮醛是肉桂油的主要杀卵活性成分,可替代肉桂油作为害蝇杀卵剂利用.  相似文献   

3.
以亚麻籽油为主要原料,在充分利用亚麻籽油独特的香味及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将亚麻籽油与辅料蒜、姜、洋葱、花椒、桂皮及香叶(蒜∶姜∶洋葱∶花椒∶桂皮∶香叶=1∶1∶2∶0.5∶0.5∶0.1)混合后在真空状态下抽提一定时间后经过滤制取浓香的亚麻籽拌菜油。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温度为60 ℃、浸提时间为10 min、辅料与亚麻籽油的比例为1∶10,在该条件下制得的亚麻籽拌菜油风味独特、香气浓郁、色泽好,其品质最高。经测定,油酸13.11%、亚油酸12.5%、亚麻酸42.2%。  相似文献   

4.
余豪  莫建初  黄求应  廖敏 《广西植物》2018,38(4):420-427
为筛选出高效防治黑翅土白蚁的天然植物精油,减少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该文研究了大蒜精油、肉桂油、丁香油和印楝素油四种植物精油对黑翅土白蚁的触杀效果和驱避作用。结果表明: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的浓度为5和10 mg·m L~(-1)时,处理2 h后,黑翅土白蚁的校正死亡率达100%,而相同浓度的印楝素油和对照处理的黑翅土白蚁校正死亡率低于5%。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浓度为1.25和2.5 mg·m L~(-1)的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处理6 h时,黑翅土白蚁的校正死亡率仍达100%,而此时对应的印楝素油和对照处理的黑翅土白蚁校正死亡率仅为10%,说明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对黑翅土白蚁具有较强的触杀效果。大蒜精油、丁香油和肉桂油在处理黑翅土白蚁2 h后LC_(50)值(半致死量)分别为1.572、1.05和1.03mg·m L~(-1),说明肉桂油对黑翅土白蚁的毒性相对最大,触杀效果最好。此外,10 mg·m L~(-1)的大蒜精油、肉桂油、丁香油和印楝素油的驱避试验表明,处理4、6、8和12 h后,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三精油处理区的黑翅土白蚁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区的,驱避率总体93%,而对应的印楝素油的驱避率总体28.5%,表明大蒜精油、丁香油和肉桂油三种植物精油对黑翅土白蚁均有显著的驱避活性。综上可知,四种植物精油中大蒜精油、肉桂油和丁香油在防治黑翅土白蚁方面应用潜力很好,是开发绿色环保白蚁防治药剂的可选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交实验优选八角茴香油的超/亚临界CO_2萃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L16(45)正交实验优选最佳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优选最佳的亚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以八角茴香油的得油率作为考查指标,以各实验方案所得茴香油中反式茴香脑的相对含量作为茴香油质量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亚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7 MPa、萃取温度为22 ℃、解析压力Ⅰ为7 MPa、解析温度Ⅰ为30 ℃、解析压力Ⅱ为5 MPa、解析温度Ⅱ为25 ℃,萃取时间为2.0 h,在此条件下八角茴香油的得油率可达12%以上,茴香油中反式茴香脑的相对含量可达91.2178%.采用亚临界CO2萃取,即保持了超临界CO2萃取八角茴香油高品质和天然芳香的优点,又能显著降低设备投资和成产成本,更有利于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八角茴香油的提取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八角茴香油的主要成分、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为八角茴香油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苍子油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苍子油是从中药山苍子中提炼的精油,一直作为香料供应市场,近几年研究表明山苍子油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针对近年来真菌病发病率升高、真菌耐药性增加及抗真菌药物毒副作用多等现象,开发研究一种高效、广谱、较少耐药、价格低廉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抗真菌中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医药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山苍子油抗真菌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新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曲霉的抗菌活性及对烟曲霉细胞壁的影响,为研发新型靶向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沙氏琼脂(4%葡萄糖、1%蛋白胨、2%琼脂)试管稀释法测定曲霉菌MIC。将烟曲霉菌分别制备成1×106 CFU/mL的0.1%的桂皮醛及卡泊芬净吐温80沙氏(4%葡萄糖、1%蛋白胨)液基,37℃孵育48h后,离心、制片,透射电镜观察,以氟康唑作对照。结果桂皮醛、卡泊芬净、氟康唑对曲霉菌MIC(烟曲霉菌0.019 5μg/mL、0.039 1μg/mL、32μg/mL,黄曲霉菌0.039 1μg/mL、0.039 1μg/mL、32μg/mL)。电镜显示0.1%的桂皮醛及卡泊芬净作用烟曲霉菌48h后,细胞壁外层溶解脱落、细胞核及细胞器溶解消失,但细胞膜仍然完整。0.1%氟康唑对烟曲霉菌细胞壁及细胞膜均无影响。结论桂皮醛、卡泊芬净对烟曲霉菌均有较强的抗活性,但桂皮醛优于卡泊芬净。桂皮醛及卡泊芬净作用在烟曲霉菌细胞壁而不影响细胞膜,氟康唑对烟曲霉菌细胞壁及细胞膜均无影响。桂皮醛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靶向治疗曲霉菌感染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超临界CO2萃取的柠条锦鸡儿籽油对3种(每种15株)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64~512μg/mL、32~512μg/mL、64~1024μg/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与其生长对照菌相比,籽油作用的皮肤癣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柠条锦鸡儿籽油主要是通过影响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超临界技术提取八角茴香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用超临界CO_2技术对广西大宗香料资源——八角茴香果中提取八角茴香油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萃取时间、流体密度与萃取率的关系进行探讨,为制定优化工艺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松油和桂皮油由于具有芳香性气味, 因而成为良好的成虫驱避剂, 但是关于它们对蚊虫的杀幼虫作用研究不多。为揭示市售的长叶松Pinus longifolia油和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油对来源于印度德里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4龄幼虫的毒杀潜力, 我们进行了室内研究, 以幼虫死亡率及行为改变和形态改变等指标评估其杀幼虫潜力。结果表明: 两种油对埃及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毒杀作用, 且松油的灭幼效果优于桂皮油。松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33093 mg/L 和0.54476 mg/L, 而桂皮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63159 mg/L和0.77736。进一步观察发现, LC90剂量下桂皮油的杀幼虫潜力强于松油, 其LC90为1.11879 mg/L, 而松油的LC90为 1.04915 mg/L。在处理的幼虫中观察到行为改变, 如兴奋、 坐立不安、 颤抖、 痉挛然后瘫痪, 说明这两种油可能对其神经肌肉系统产生了影响。显微观察处理幼虫的形态改变发现, 与对照相比, 大多数器官的外观正常, 只是肛鳃略为内收缩而引起结构畸形, 提示肛腮可能是这两种油的作用位点, 腮的功能异常引起了幼虫死亡。这两种油品可开发用作防治蚊虫的新型杀幼虫药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而目前临床可用的抗真菌药有限,新药研发难度大,因此联合用药有望成为抗真菌治疗的理想选择。植物成分以单体或混合物的形式与抗真菌药物协同发挥抗真菌的作用,已在体外实验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体内抗真菌实验、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探究。该文就植物成分协同抗真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肉桂的引种和栽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肉桂原产我国,为一栽培种。云南引种的肉桂,一般种植后4—6年生树即可开花结实,10—15年生树即可剥取桂皮。不同种植地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肉桂生育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品种桂油含量有明显的变化,成分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肉桂在防治厌氧菌感染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作者进一步用122株厌氧菌检测肉桂的抗菌活性。肉桂起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桂皮醛。本文用商品桂皮醛,加吐温80助溶,配成含桂皮醛512μg/ml、256μg/ml 等一系列培养液,进行试管法测定 MIC、MBC。结果 MIC 在128μg/ml 以下者占所试菌株的76%,在256μg/ml 以下占96.7%。脆弱类杆菌、产黑素类杆菌相对更敏感。MBC 一般显著高于 MIC,因此桂皮醛主要是抑菌作用。从细菌的形态学观察,推论桂皮醛主要是作用细菌的胞壁,鉴于桂皮醛有一定毒性,作者建议可作为局部抗厌氧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家蝇幼虫血淋巴中抗真菌肽的诱导方法比较及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松  吴建伟  付萍  张阿梅  董熙昌 《昆虫学报》2007,50(10):1009-1015
以未诱导组作为空白对照研究比较真菌诱导、超声诱导和热诱导家蝇Musca domestica 幼虫血淋巴初提液的抗真菌肽效果,比较各种诱导方法诱导后的幼虫存活率;用凝胶层析法和高效液相分离纯化热诱导家蝇3龄幼虫抗真菌肽,检测其抗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和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活性;SDS-PAGE分析抗真菌肽的蛋白分子量范围。结果表明:3种诱导方法诱导后家蝇幼虫均产生具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抗真菌肽,其初提液抑菌圈大小没有明显差别;真菌诱导组和热诱导组幼虫存活率低于对照组,而超声诱导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别。经分离纯化后,抗真菌肽仍具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SDS-PAGE分析表明该抗真菌肽有效成分的蛋白分子量在14.4 kD以下。结果提示热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真菌肽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诱导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评价20种中药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种有较强抑菌作用及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提取物,采用杯碟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比较各中药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环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水煎剂中黄连、乌梅、五味子、五倍子和黄芩的MIC为0.0488~1.5625mg/mL。油剂中丁香油、香薷油的MIC为0.3906~1.5625mg/mL。结论本实验选择的20种中药提取物中香薷油、黄连、乌梅、五味子、五倍子和黄芩的抑菌敏感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中药成分抗真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卜司  贺丹  卫芸芸  王丽 《菌物学报》2019,38(8):1230-1234
目前,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迫在眉睫。已有研究表明,有效中药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可能具有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抗真菌中药及其抗真菌的主要机制,涉及干扰物质运输、酵母-菌丝相转化、宿主免疫和氧化还原等方面,为中药及其提取物在抗真菌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10种中草药精油对蜜蜂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 Anderson&Trueman的熏蒸效果,通过测定中草药精油对蜜蜂和螨的毒性,筛选出具有杀螨活性而对蜜蜂较安全的中草药精油。结果表明:中草药精油对蜜蜂都有一定的毒害;而在对蜜蜂无毒性的剂量下,48h时茴香油、丁香油、肉桂油分别能引起92.5%、54%和12%的螨死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初步筛选结果,选择茴香油和丁香油进行进一步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8h时茴香油对螨的LD50为0.949μL,蜜蜂的LD50为4.033μL;丁香油对螨的LD50为0.795μL,蜜蜂的LD50为1.965μL。茴香油在48h时有着较高的选择比(蜜蜂的LD50/螨的LD50=4.250);GC-MS鉴定茴香油最主要成分是茴香脑(占总成分的88.72%),丁香油的主要成分是丁香酚(68.28%)和石竹烯(20.79%)。可见,茴香油和丁香油在控制狄斯瓦螨的应用上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浅表致病真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采用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常见浅表致病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8种药物对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其中特比萘芬(GM MIC,0.011μg/mL,MIC范围,0.004~0.06μg/mL)具有最强的抗真菌活性。咪康唑(GM MIC,0.147μg/mL,MIC范围0.015~1μg/mL)具有最强的抗念珠菌活性。酮康唑(GM MIC,0.097μg/mL,MIC范围0.03~1μg/mL)则对马拉色菌具有最佳体外抗真菌效果。结论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常见浅表致病真菌对8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酮康唑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念珠菌、马拉色菌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和萘替芬对皮肤癣菌具有最佳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当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研发新的、高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成了当务之急。现着重对抗真菌药物的几个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包括真菌细胞壁、延长因子以及双组分信号转导蛋白等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