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1例难辨梭菌性肠炎(CDEC)患者的粪便进行10种肠道菌的定量分析,并与20例其他原因腹泻病人和22例健康成人的肠菌比较。结果表明CDEC病人的粪中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其他菌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提示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减少在CD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对CDEC病人发病前所用抗生素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使用较多的有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作为分布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对发挥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大量使用广谱性抗菌药物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然而,不同的肠道菌群与AAD的关系不尽相同。本文分别从致病菌导致AAD的机制、益生菌预防和治疗AAD的原理,以及条件致病菌与AAD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肠道菌群与AAD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临床上更精准地预防、诊断和治疗AA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对丁酸梭菌活菌制剂一泰平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对象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乳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丁酸梭菌活菌制剂一泰平片具有一定的增殖肠道内有益菌和抑制有害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伴侣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抗生素伴侣是我院最近研制的一种有生理活性的新型微生态制剂。它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制剂 ,可预防和治疗抗生素引起的人体肠道内菌群失调。长期以来 ,在治疗细菌感染时 ,习惯上使用抗用素。抗用素虽然对治疗各种细菌引起的感染十分有效 ,但也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抗生素在抑制或杀死致病菌的同时 ,也抑杀了人体正常菌群 ,使正常的肠菌群失去平衡 ,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而且极易引起二次感染 ,特别是对老年及儿童的影响较大 ,目前由于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 - 3 ] 。但抗生素由于其目前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决…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肠道菌群定量定性分析法,利用用药前后的自身对照,研究了静脉应用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的先锋铋对30例足月、患非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干扰,结果表明:两组抗生素均造成新生儿肠道菌群紊乱。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使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增加,其他细菌无显著变化,优势菌由乳杆菌变为肠杆菌,腹泻率26.7%,菌群失调程度Ⅰ°—Ⅱ°;先锋铋使正常肠菌群成员显著减少,仅酵母菌过盛繁殖,成为优势菌,腹泻率53.3%,菌群失调程度多为Ⅰ°—Ⅱ°。部分Ⅲ°。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肠道菌群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7.
郭苗苗  张佳慧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9):1056-1059, 1064
目的 研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儿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且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儿童,根据是否发生AAD分为AAD组和非AAD组。另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对象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数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AAD的相关因素。 结果 AAD组儿童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低于非AAD组及对照组,而粪便中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及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高于非AAD组及对照组(均P结论 肠道菌群紊乱与AAD的发病有关并且能够增加患者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中益生菌的减少是AAD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联合头孢唑肟钠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 = 40)与观察组(n = 40).对照组患儿采用头孢唑肟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肠道菌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0.
应文跃  徐慧松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2):1386-1390, 1396
目的 探讨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及2岁时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30例。其中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患儿88例为暴露组,未使用抗生素42例作为未暴露组。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早产儿中,根据早产儿抗生素使用时间分为短期暴露组(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7 d)30例。收集未暴露组和长期暴露组共72例早产儿出生后(结果 出生后12 h内、3 d时未暴露组和长期暴露组早产儿Shannon指数、检测物种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后5 d、7 d时,长期暴露组早产儿Shannon指数、检测物种数指数均显著低于未暴露组[5 d时Shannon指数为2.25±0.85 vs 1.81±0.90(t=2.113,P=0.038),检测物种数指数为10.00±0.43 vs 7.50±0.49(t=22.944,P2=12.953,P2=14.400,P2=4.640,P=0.031),特异性皮炎为10.34%(6/58)vs 30.00%(9/30)(χ2=5.402,P=0.020],且未暴露组低于短期暴露组[过敏性鼻炎为2.38%(1/42)vs 13.79%(8/58)(χ2=3.874,P=0.049),特异性皮炎为0.00%(0/42)vs 10.34%(6/58)(χ2=4.622,P=0.032)]。3组早产儿在智力发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抗生素暴露会降低早产儿肠道菌群数量,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可能与早产儿2岁时发生过敏性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抗生素对肺炎婴幼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例1岁以内因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的患儿,收集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天的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抗生素治疗后第3~5天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下降。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3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下降;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下降;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上升;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下降。肠道内不动杆菌属、喜胆汁菌属、埃格特菌属、肠球菌属、支原体、颤螺菌属、紫单胞菌属、普雷沃菌属和真杆菌属增长1倍以上;奇异菌属、双歧杆菌属、黄杆菌属、乳酸菌属、链球菌属、萨特菌属和韦荣球菌下降超过50%。结论婴幼儿短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7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止泻、营养支持等,并予以酪酸梭酸活菌散0.5g,2次/d,疗程2周,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400mg/次,2次/d,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儿粪便的球/杆菌比例、sIgA含量及免疫球蛋白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值。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患儿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的球/杆菌比例均较治疗前下降(t=4.27、2.15,P0.05或P0.01),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3.26,P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粪便sIgA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t=3.88,2.32,P0.05或P0.01),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2.45,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数值均较治疗前升高(t=5.79、2.50、4.99、2.38,2.03、2.14、2.25、2.19,P0.05或P0.01),且观察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t=2.2762、2.1872、3.1890、2.3018,P0.05或P0.01),而CD8+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t=5.98、2.39,P0.05或P0.01),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t=2.15,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64,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联合酪酸梭酸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能够有效的改善儿童的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长链菊粉对抗生素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肠道菌群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50只健康的10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15只为正常对照组,余下35只饮用水中含4种抗生素连续喂养7 d,诱导小鼠肠道菌群严重失调后,再随机分为长链菊粉恢复组(饮用水中添加5%(W/W)长链菊粉)和自发恢复组(饮用水为无菌水),连续处理21 d。受试小鼠在抗生素治疗后的第7天以及恢复喂养的第7、14和21天,取结肠组织进行切片然后进行HE染色分析,无菌取粪便进行16Sr RNA测序分析,观察小鼠肠道组织及菌群恢复情况。【结果】抗生素处理7 d后,小鼠结肠组织有轻微炎症,但肠道菌群严重失调。组织学分析表明,在补充长链菊粉或自发恢复21d后,结肠炎症逐渐减轻;但相比于自发恢复,长链菊粉干预延迟了结肠组织的恢复。16S r 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分析显示无论是长链菊粉补充还是自发恢复都无法在属水平上恢复肠道菌群组成。尤其是长链菊粉的补充,反而导致了某些机会致病菌的选择性扩增,并提高了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疾病途径。【结论】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严重失调后补充长链菊粉会延迟肠道菌群的重建,可能会导致潜在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由不同种类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大群体,对宿主的代谢、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研究发展迅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系统地回顾了肠道常见菌群及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关系,并探讨了调节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以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肠道菌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肺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而且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逐渐成为全球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果人体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紊乱,则可能引起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肠道菌群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相关文献指出肠道菌群中的梭菌属与肠黏膜完整性、内脏脂肪、免疫稳态、能量代谢、肠蠕动有关。本文总结了梭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在机体内的生理功能及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肠道梭菌属与2型糖尿病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体肠道内生存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它们在维持人体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库”及“隐藏的器官”。近年来,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及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的实施,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逐渐走向高潮,其中肠道菌群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胆管癌作为一种预后极差且发病率逐渐升高的消化系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特别是细菌逆行性感染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胆管癌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应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检测方法及研究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混合抗生素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采集肠道内容物,提取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通过特定引物PCR扩增后进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探讨其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和模型组细菌的OTUs数为6、5,乳酸杆菌的OTUs数为6、4;模型组细菌和乳酸杆菌的多样性同正常组比较分别为59.91%、40.00%。结论抗生素造模使得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女性妊娠过程中,身体的生殖、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孕妇的肠道菌群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母亲肠道菌群与子代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婴幼儿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来源主要有母亲肠道菌群、母亲阴道菌群和母亲体表菌群,出生以后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定殖主要受喂养方式、生活环境、抗生素暴露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强大,其可通过调节人体营养物质吸收和外周器官的代谢而成为影响肥胖的一种重要的内环境因素。综述孕妇妊娠期间包括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肠道菌群的变化和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殖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子代肥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婴幼儿肥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与口腔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菌群失调导致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失调和氧化三甲胺累积是参与冠心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此外,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相关,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型的判断缺乏客观标准。多项研究应用口腔菌群或肠道菌群分析了疾病的中医证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菌群分析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