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体内恒速持续给药的方法—微量渗透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微量渗透泵给药是一种崭新的动物实验性持续给药方法。泵体由3个同心层(由内向外)—贮药池、渗透性套筒及控制渗透泵药物释放速度的半透膜组成。泵在被水激活后,因水可按渗透梯度渗入渗透性套筒部分,压迫泵体以恒定速度持续释放药物几天至若干星期,其渗透速度与被释放药物的理化性质无关,因而适用于多种药物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药效及毒理学试验中,需要对大批量实验兔进行灌胃给药。根据《医学动物实验方法》和《药理实验方法学》中的记载,兔经胃给药的方法是:使用张口器使兔子的嘴张开并固定,然后将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入张口器中间的孔中,沿咽后壁缓慢插入食管。插入一定深度后,取一根兔毛放在导管外口处,观察有无随呼吸摆动的现象。或者,将导管外口插入清水杯中,观察有无气泡逸出。以此判断导管是在胃内还是在气管内。如导管外口的兔毛没有随呼吸摆动,或导管口无气泡逸出,则可确定导管已插入胃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苍耳子对SD大鼠鼻内径路给药的急性毒性。方法:按《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观察苍耳子水煎剂经鼻内径路给药后大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包括动物给药后饲养期间的大体情况、动物大体解剖情况以及对出现异常器官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A、B组一般情况观察、标本病理学观察均未见异常;C组出现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稍促,给药后4h症状消失,标本病理学观察未见异常。结论:苍耳子鼻内径路给药急性毒性方面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哮喘小鼠气道内siRNA给药方式。方法雌性BALB/c小鼠以卵蛋白致敏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后,以NF-κB(p50)基因为靶基因,通过自制雾化器分别将NF-κB siRNA(20μmol/L,100μL/只)溶液及相同浓度的非干扰siRNA溶液分别雾化注射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气道内。给药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NF-κB基因表达变化,确定该给药方式的有效性。结果通过直接气道内雾化给药的方式能显著降低NF—KB基因表达水平(NF-κB下调1.743倍,P=0.0035)。结论采用气道直接雾化给药的方法能有效降低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猪、狗和猫胃内的螺旋样细菌进行了调查,用常规病理学技术发现这些动物胃内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是螺旋菌:幽门螺杆菌样、人胃螺旋菌样和弯曲菌样微生物,在三只猫胃培养出HP样细菌,用螺杆菌属细菌特异探针杂交发现GHLOs帮HPLOs属于螺杆菌属细菌,而用HPT特异物PCR扩增发现狸和猫胃内存在HPDNA,猫胃内HP样培养菌也扩增阳性,从而提出人胃内HP和GH感染可能来自动物传播论断。  相似文献   

6.
7.
谭宇顺  李景新  张跃  朱江 《蛇志》2005,17(1):15-15
抗蛇毒血清是目前西医治疗毒蛇咬伤唯一的特效治疗方法,如诊断明确,能在早期应用相应的抗蛇毒血清,疗效是可靠的。我院自1977年1月至2004年11月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1152例毒蛇咬伤病人,其中512例患者于1994年前采用传统试敏法给药,640例于1994年后采用分段稀释滴注法给药,分段稀释滴注法给药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比传统试敏法要少且程度要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几种海洋动物药中氨基酸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药瓦楞子、蛤壳、贝齿、鱼脑石、鹅管石中的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分别含有13~16种氨基酸,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开发这几种海洋动物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收集40例内镜确诊为胃十二指汤溃疡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泰胃美、奥美拉唑口服;干服药后分别行胃检查,并抽吸胃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结果示:胃液细菌量及硝酸盐还原菌量与胃液PH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常规给予以及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给药方式对冠脉血流异常的影响,寻找较好的替罗非班用药方式。方法:入选九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58例,随机分成常规给药组(血管开通前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注射替罗非班,n=30)与必要时给药组(血管开通后即时造影显示TIMI血流≤2级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TIMI血流3级者不给药,n=28),观察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必要给药组冠脉内给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TIMI3级给药前46.4%,给药后75%,P〈0.05),常规给药组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3级获得率高于必要给药组(96.7%比75%,P〈0.05),MACE、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流异常情况,血管开通前冠脉内常规给药方式优于必要时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将大鼠分为皮下给药组、静脉给药组,每组各设3个剂量组.分别按40μg/kg、20μg/kg、3μg/kg给药.同位素示踪法用碘标记PEGrhIL-6,采用TCA沉淀法检测放射性浓度,3P87软件判断房室模型并计算各种参数,并检测125I-PEG-rhIL-6皮下注射大鼠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①静脉给药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而皮下给药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房室模型;②皮下给药的达峰时间比静脉给药慢,但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静脉给药长;③皮下给药较静脉给药各时点血药浓度低.结论 皮下给药毒性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给药方法;同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有利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高原鼠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鼠兔属动物的早期人工饲养开始于Dice对科罗拉多鼠兔(Ochotona priceps saratilis)的试养,室内繁殖未成功,直至1969年Puget从阿富汗喀布尔地区,捕获野生的阿富汗鼠兔(O. rufescens rufescens),并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功。日本1974年引进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实验动物化培育,供医学生物学研究用,目前已成为法、美和日本等国的实验动物。 高原鼠兔(O. curzoniac)的人工饲养始于60年代,由于鼠兔繁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野生动物调查的主要方法及应用,分析了已有方法在应用中的问题和缺陷,介绍了国际狩猎场的盘羊资源调查方法--地图样带法,并比较了该方法与样线法得出的调查结果差异和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地图样带法没有长度和宽度概念,也没有规定样带的既定形状,提供了一种确定调查范围和计算样带面积的便捷方法,解决了过去调查中样带面积计算的难题.该方法完全根据实际调查的区域和地形地貌来确定样带的范围,使调查更具灵活性、机动性,并使密度的计算回归到了其本身的意义.该方法没有技术门槛,对广大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给药对象等给药特征对医药用途发明权利要求是否具备限定作用,在新颖性和创造性评判时是否予以考虑,一直存在不同见解。 通过对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与正大天晴公司专利纠纷一案的缘由、审理过程进行介绍,并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给药对象特 征对医药用途发明权利要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符合(一级并行)米氏消除药物的多剂量静脉点滴给药的给药方案评价方法并给出了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16.
日本医药品开发支援机构(APDD)和日本东京大学、摄南大学、理化学研究所、放射线综合研究所等6所大学和3所公立研究机关,与日本制药企业联合会的14家企业,将着手通过微剂量给药法的临床试验开发药物动态预测技术。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转化的技术开发”工程将向该项目提供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依据临床的几种常规的给药方式,对比研究京尼平苷不同给药途径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D大鼠,采用口服(ig)、静注(iv)、肌注(im)、鼻腔(ns)四种给药途径给予京尼平苷溶液一个月.以肝脏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指标,考察不同给药途径下京尼平苷的肝脏毒性作用.结果:由肝脏指数得出:口服(ig)>静注(iv)>鼻腔(ns)≈肌注(im)>空白(P<0.05);由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得出:静注(iv)>口服(ig)>肌注(im)>鼻腔(ns)>空白(P<0.01).结论:综合上述指标分析,口服(ig)、静注(iv)、肌注(im)、鼻腔(ns)四种给药途径中,鼻腔(ns)给药方式的京尼平苷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8.
张彦 《植物学通报》1992,9(4):55-55
蝴蝶兰花型优美,花色繁多,由于其独特的风姿,是瓶插和胸插的理想切花资源。台湾是其原生地之一,有最适于蝴蝶兰繁衍和生存的环境,近年来由于欧州及日本切花需要量的增加,台湾的一些研究人员对蝴蝶兰切花保鲜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其保鲜方法多以整支花穗包装外运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
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比如,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针对真皮层的治疗药物,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药物,在有些治疗领域有着透皮给药的需求。由于具有靶向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不仅具有无痛、给药方便等优点,而且运用物理手段可大幅提高大分子甚至纳米药物的透皮吸收及皮层靶向,能够避过胃肠道消化作用以及肝脏首过效用。将微针技术与生物大分子药物相结合,能够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高靶向生物药物的无痛给药。本文简述微针透皮给药技术、以及生物大分子给药的研究进展,对微针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透皮给药的尝试研究做了介绍和总结,对存在的技术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