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灭活的青春双歧杆菌对人大肠癌细胞的粘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灭活的青春双歧杆菌DM850 4与人大肠癌CCL 2 2 9细胞之间的粘附现象及粘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灭活的双歧杆菌具有与活菌相同的粘附定植能力 ,两者粘附于体外培养的肠上皮细胞均依赖于耗尽培养上清 (SCS)的存在。青春双歧杆菌粘附素有可能是存在于细胞壁中及分泌至SCS中的脂磷壁酸 (LTA)。LTA与细菌细胞壁耐热蛋白相互粘连 ,并且伸出胞壁之外。此外 ,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粘附素受体可能为糖类或糖蛋白。  相似文献   

2.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观察灭活的青春双歧杆菌对人大肠癌细胞系CCL-229的粘附以及影响粘附的因素。方法 通过与双歧杆菌活菌比较,灭活的双歧杆菌同样能粘附于肠上皮细胞,并且耗尽培养上清有利于双歧杆菌粘附。结果 粘附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粘附效果与孵育环境的pH值有关;高温处理耗尽培养上清对粘附无明显影响。结论 灭活的双歧杆菌可能具有与活菌相同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痴呆动物的肠道菌群和粘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F64A复制实验性痴呆动物模型,分析该动物的肠道菌群,并以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作为肠道菌的代表,初步探讨它们对实验性痴呆动物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粘附特性。结果表明,实验性痴呆动物的肠道菌群是紊乱的,二种试验菌均能粘附到正常小鼠肠上皮细胞上,双歧杆菌的粘附率明显高于大肠杆菌,而双歧杆菌对实验性痴呆小鼠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大肠杆菌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双歧杆菌及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比较研究双歧杆菌1027株及肠致生大肠杆菌(EPEC)对体外肠上皮细胞Lovo细胞株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探讨它们对肠上皮细胞的不同生物学交谈2。结果表明,双歧杆菌粘附Lovo细胞后,宿主细胞释放LDH远较EPEC粘附的效果低,提示双歧杆菌粘附对主细胞膜通生影响不大,而EEC则可损伤宿主细胞膜而增加其通性。因此,双歧杆菌作为生理性细菌可与肠上皮细胞和谐共生,这与EPEC的粘附损伤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对EPEC和ETEC粘附的竞争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观察双歧杆菌与肠上皮细胞系Lovo 细胞粘附后对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及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粘附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发现双歧杆菌能完全抑制EPEC与ETEC的粘附,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双歧杆菌的占位性保护机制,在空间上阻止了病原菌与Lovo细胞的进一步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益生菌粘附肠上皮细胞机制,探讨益生菌的生物屏障机制,筛选益生菌.方法研究昂立植物乳杆菌(LP-Onlly)培养上清液,对病原菌和自身菌粘附Lovo细胞的影响.结果培养12 h的LP-Onlly发酵上清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原菌的粘附,同时耗尽培养上清液,有促进自身菌粘附的作用.结论耗尽培养上清液中存在粘附素成分,能介导该菌的粘附.  相似文献   

7.
双歧杆菌粘附素受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本文研究了Lovo细胞上双歧杆菌粘附素的受体。结果表明,过碘酸钠成或蛋白酶处理Lovo细胞后,双歧杆菌对Lovo细胞的粘附力明显降低,呈剂量效应。D一甘露糖能抑制两者的粘附;葡萄糖,乳糖,山梨糖,蔗糖及D一果糖不能抑制粘附。提示双歧杆菌粘附素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可能与甘露糖有关。  相似文献   

8.
次最低抑菌浓度抗生素对双歧杆菌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八种抗生素在次最低抑菌浓度(Sub-MIC)下对双歧杆菌和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间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最低抑菌浓度的抗生素均能显著地抑制双歧杆菌的粘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对双歧杆菌粘附的抑制有剂量及时间效应。提示抗生素抑制双歧杆菌的粘附可能是其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粘附体外肠上皮细胞的钙信号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钙荧光探剂 Fluo—3/AM染色法,定量研究了双歧杆菌1027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对体外肠上皮细胞Lovo细胞株粘附的钙信号传递机制。结果表明,双歧杆菌1027株粘附可引起Lovo细胞内Ca~+2随时间延长而梯度升高,但双歧杆菌1027株的作用远不如EPEC明显。同时发现双歧杆菌粘附引起Lovo。细胞内Ca~2+升高主要源于细胞外Ca~2+内流所致,这与EPEC粘附引起宿主细胞内Ca~2+升高主要源于细胞内Ca~2+储池的Ca~2+释放不同。EPEC粘附引起宿主细胞内Ca~2+大幅度升高是其致病的重要信号传递基础;而双歧杆菌粘附仅引起宿主细胞内Ca~2+轻度升高,可能是其作为生理性细菌与肠上皮细胞和谐共生的信号传递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双歧杆菌粘附机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 ,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控制内毒素血症、抗肿瘤、抗衰老等生理作用。由于双歧杆菌粘附及定植于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其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 ,而且生理性细菌的粘附可能参与了正常菌群生物屏障形成机制。因此有关双歧杆菌粘附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现状综述如下。1 一般特征1985羊 ,Cam p等用  1 4 C- 油酸标记一株分叉双歧杆菌的脂磷壁酸 (L TA) ,然后用酚提取 L TA ,研究 L TA与人肠上皮细胞的粘附 ,他们发现双歧杆菌的 L TA与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特异的和可逆的…  相似文献   

11.
双歧杆菌的粘附特性及其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 从实验室现有的20株不同生境来源的双歧杆菌中筛选具有较强粘附能力的菌株, 并通过混合培养和牛津杯方法, 研究了具有粘附特性的双歧杆菌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拮抗作用。结果显示, 长寿老人源菌株A03和I06的粘附能力最强, 其菌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性, 但是菌体及中和后的发酵液均没有抑菌性, 说明受试菌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中的有机酸来发挥其抑菌性能; 此外, 通过分析比较受试菌和肠道致病菌分别与Caco-2细胞粘附后释放的乳酸脱氢酶量, 证实双歧杆菌与致病菌对细胞的作用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双歧杆菌的粘附能减缓致病菌对细胞所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定植可被定义为微生物在身体特定部位长久存在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导致健康宿主病变,不同于感染,因为后者是指微生物在体内长期停留而有引起病变的可能.胃肠道是人体细菌定植最多的地方,胃肠道的细菌定植是一复杂的有多因素决定的过程,其特征是环境、食物、微生物和宿主相关因素动态作用的结果。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抗肿瘤和改善人体代谢等多种生理作用。但是双歧杆菌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是它发挥上述生理作用的前提,故有关双歧杆菌定植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决定双歧杆菌能否在肠道中定植的条件有:一是双歧杆菌必须先与肠道细胞发生作用而粘附于肠道细胞上;二是粘附后的双歧杆菌进一步改变肠道环境而实现对肠道细胞的稳定粘附(定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们对病原菌的粘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正常菌,特别是双歧杆菌粘附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已证实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牧民的和可逆的,具有种属特异性,但还不定期其粘附素及其受体的成分及结构,对其粘附的分子机制和由地引致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也不完全清楚。由于粘附是双歧杆发挥生理作用的前提,也是评定益生菌制剂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其粘附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株益生菌株的粘附性质,初步探讨细菌与肠细胞的粘附机制。方法选取已被深入研究的LGG作为阳性对照,应用显微观察和平板计数的方法测定3株乳杆菌和肠上皮细胞Caco-2的粘附,选择疏水性、表面电荷和自聚合能力3项指标来描述细菌的表面性质,应用粘附抑制试验和酵母凝集试验来测定糖类专一性粘附。结果无论是用显微观察还是平板计数,ST-Ⅲ均是所测试的4株菌中粘附能力最强的,当加入细菌和细胞比约为60∶1时,ST-Ⅲ在Caco-2上的粘附数为(7.43±0.65)CFU/细胞,强于对照菌LGG[(3.99±0.57)CFU/细胞]。在所测试的4株菌中,粘附能力和疏水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时自聚合能力对粘附也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除LGG外,D-甘露糖和甲基-α-D-甘露糖苷均能抑制另外3株乳杆菌的粘附,同时这3株乳杆菌也能不同程度地凝集酵母。结论3株益生菌的粘附均涉及到非特异性的疏水结合和甘露糖特异性粘附两个过程;ST-Ⅲ是1株具有良好粘附能力的益生菌,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细菌对肉鸡肠粘液的粘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 ATCC 25922、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肉鸡不同部位肠粘液糖蛋白的粘附性能,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对所试病原菌的抗粘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肠道部位,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肠粘液糖蛋白均有不同的粘附作用,而禽大肠杆菌O78、大肠杆菌 ATCC 25922在各肠段粘液上的粘附性能则相近;在相同的肠道部位,所试益生菌的粘附能力大于病原菌;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对所试病原菌的粘附有不同的阻断作用,同时二者有时还存在互补抗粘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对人大肠癌细胞粘附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歧杆菌是人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为探讨双歧杆菌对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机制,本文观察了双岐杆菌DM9227对培养的大肠癌细胞系CCL-187细胞的粘附作用以及影响粘附的因素,初步建立了体外双歧杆的的粘附模型。结果还发现:在粘附近程中,孵育培养基的环境pH值在6.0-7.0左右时,钙离子浓度在2.0mmol/L时,双歧杆菌DM9227对大肠癌CCL一187细胞的粘附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促生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豆低聚糖和所含糖对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肠杆菌体外促生长作用。方法:按1%大豆低聚糖、0.36%水苏糖、0.52%蔗糖、0.11%棉子糖含量配制培养液,分别接种各试验菌株,在0、12、24小时测定各培养液吸光度A值(分光光度计.550nm)和pH值。结果:经24小时培养,加大豆低聚糖的双歧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培养液A值分别为>1.5和1.307,大于肠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的1.1和1.173,而其pH值小于肠杆菌;加水苏糖的双歧杆菌培养液A值为1.47,大于蔗糖的1.4和棉子糖的0.53。结论:大豆低聚糖促双歧杆菌生长作用大于促肠杆菌生长,水苏糖是促双歧杆菌增殖生长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8.
双歧杆菌粘附对肠上皮癌细胞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粘附对肠道细胞生理功能和能理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婴儿型双直菌DNM9227菌株粘附大肠癌CCL-187细胞为实验模型。结果 婴儿以歧杆菌DM9227菌株在适宜的条件下与培养的大肠癌CCL-187细胞共同培养1h后,CCL0186细胞的碱性磷酸酶以及琥珀脱氢酶的以反应均有所增强。结论 双歧杆菌对被粘附的大肠癌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小鼠肠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 ll,DC)数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 l)、灭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 l)、双歧杆菌耗尽培养上清(Spen t cu lturesupernatan t,SCS)、无菌生理盐水给BALB/c小鼠灌胃,均为0.5 m l/(只.d),连续7 d,取小肠空、回肠段,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检测肠道DC数量。结果DC分布于整个空、回肠的黏膜固有层。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胞核外形亦不规则,多数呈偏心位,且DC有不规则突起,与周围细胞有紧密的接触。计数发现,双歧杆菌灌胃后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DC数量增加(P<0.05),以活菌作用最明显,死菌次之,培养上清作用最弱,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双歧杆菌能增加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DC的数量,活菌作用最明显。提示双歧杆菌通过胃肠道途径可能影响DC的分化、发育;对DC的作用可能就是双歧杆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环节;且保持活菌状态对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人肠上皮细胞株HT29生长及其IL-8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HT29细胞在96孔板上生长24h后分为正常细胞对照组、高剂量双歧杆菌共培养组(细菌终浓度为1×10^10CFU/m1)、低剂量双歧杆菌共培养组(细菌终浓度为1×10^6CFU/ml)、轮状病毒感染对照组,分别加入不同剂量双歧杆菌和感染轮状病毒共培养,继续培养24h,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8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观察到双歧杆菌与HT29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共培养24h后MTT检测双歧杆菌对HT29细胞增殖和调亡无明显影响,但轮状病毒感染对照组细胞病变脱落,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共培养6h,其余3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分泌较正常细胞对照组增加(P〈0.05),高剂量双歧杆菌组增加较低剂量双歧杆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个剂量组均明显低于轮状病毒感染阳性对照组的IL-8分泌增加水平(P〈0.05);感染后24h,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分泌水平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P〈0.05),但高、低剂量双歧杆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个剂量组IL-8分泌增加水平均明显低于轮状病毒感染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两歧双歧杆菌共培养不影响HT29细胞的生长,双歧杆菌能够促进HT29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8,但明显低于致病微生物刺激引起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改变,这种促进作用无时间-剂量依赖关系,提示双歧杆菌与肠道内致病微生物对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双歧杆菌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IL-8可能与其参与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