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研究,为牙周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8 例经门诊确诊为成人牙周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均施以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其中A 组和B 组分别给予艾利克及洗必太含漱液含漱。所有患者每周复诊一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处牙龈指数(GI) 。结果 A、B 组患者经治疗1 周后,GI值变化极为显著(P< 0.01) ,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 0.01) ,至3 周时趋于稳定;C 组则在1 周时GI值及菌斑组成的变化有显著性(P< 0.05) ,至2 周时变化才最为明显(P< 0.01) ,4 周时趋于稳定。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口腔含漱液作为一种牙周炎的辅助用药,可明显改善菌斑的组成,促进正常口腔卫生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替硝唑治疗冠周炎,牙周炎的临床及微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替硝唑片口服治疗40例冠周炎、牙周炎患者,以甲硝唑为对照检测了治疗前后冠周盲袋及牙周袋内厌氧菌的变化。结果表明,服用替硝唑后,袋内厌氧菌的数量及种类明显下降,而球菌的数量明显增多。替硝唑治疗冠周炎、牙周炎的疗效(92.5%)优于甲硝唑(65.0%)。替硝唑对冠周袋及牙周袋的厌氧菌杀灭强度及速度较甲硝唑好,特别是对产黑色素G-厌氧杆菌,不产黑色素G-厌氧杆菌,小韦荣氏菌,CO2噬纤维菌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3.
固定矫治器对牙周指数及龈下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5例口腔卫生良好、牙周组织健康的正畸患者的90个牙位点,在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前进行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等临床牙周指数及龈下细菌的检测;根据患者上下颌牙齿错位畸形严重程度进行单颌牙齿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作为实验组,以暂不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的对颌牙齿作为对照组,在患者4周、8周复诊时进行重复检测。结果显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齿的临床牙周指数与对照组及戴用矫治器前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龈下细菌构成及比例亦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研究表明,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如能认真保持口腔卫生,对牙周组织健康不会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已佩带固定矫治器6个月的患者采用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提取液制成的含漱液含漱治疗,探讨治疗前后牙周指数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记录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检测含漱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情况,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和检出率。结果(1)试验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试验组G^-产黑色素厌氧杆菌(BPAR)、梭杆菌、拟杆菌的检出量以及BPAR的检出率治疗后均有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血链球菌的检出量有所上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矫治患者带环牙牙龈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且颊侧优于舌侧;对龈下菌斑中梭杆菌、拟杆菌、BPAR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有益菌中的血链球菌有扶植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通过对30例中度以上牙周炎患者在口服替硝唑后的观察来评定该药物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30例中度以上牙周炎患者,口服替硝唑片。服用方法为:首日2.0克,分二次服用,次日后单次口服1.0克。服用4日,共5.0克。每病人选择3~4个牙齿,服药后用四点法测量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针深度(PD),在同一部位采集龈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后牙缺失患者,根据种植后3个月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 m PLI)分为A组54例(m PLI为0分)和B组26例(mPLI为1~3分),观察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及龈沟出血指数(sulcular bleeding index,SBI),同时检测龈下菌斑微生物。结果表明:A组种植后SBI为(1.06±0.11)分,明显低于B组的(1.20±0.16)分(p0.05);A组近中和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1.20±0.16) mm和(1.23±0.18) mm,明显低于B组的(1.40±0.15) mm和(1.37±0.16) mm (p0.05);种植前,A组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拟杆菌和齿垢密螺旋体比例分别为33.33%、18.52%、14.81%和22.22%,明显低于B组的65.38%、61.54%、73.08%和84.62%(p0.05),而直肠弯曲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有影响,与菌斑微生物可能有一定关系,故在种植体修复时,应注意牙周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革兰染色和刚果红负染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同一龈下菌斑样本进行分类计数,比较两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应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样采集40例牙周病患者的80个位点龈下菌斑,同一标本进行生理盐水涂片革兰染色和刚果红负染.光学显微镜油镜(15×100)镜检共计数200个细菌,包括5种不同形状细菌.采用SPSS 10.0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染色分类方法计数统计结果为螺旋体、弯曲菌、梭形菌3种菌数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球菌、杆菌2种菌数值经统计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刚果红负染简便易行,但龈下菌斑球菌、杆菌进行百分计数时,不适宜用刚果红负染法,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慢性牙周炎(CP)患者龈下菌群与病情及种植修复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130例CP患者作为CP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龈下菌斑中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菌(T.f)、中间普氏菌(P.i)的数量,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随访种植修复后1年植体周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P组患者病情越重,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及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越高(均P<0.05)。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与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呈正相关。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大于等于中位数者种植修复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牙牙周指数及牙菌斑细菌相对分布的动态变化,以深入了解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理及特点。方法 在预先规定的7 个观察期,按照文献检测基牙菌斑指数(PLI) 、龈炎指数(GI) 及牙龈出血指数(GBI) ;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检查法,检测基牙龈下菌斑细菌相对分布变化。结果 ①患者戴用RPDs 后短期内基牙PLI、GI、GBI均明显升高(P< 0.01) ,且在前6 个月内逐渐升高,6 个月之后则有所降低并趋于平稳;②戴用RPDs后牙菌斑细菌中球菌比例减小,而梭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升高。结论:戴用RPDs 会引起基牙PLI、GI、GBI升高及牙菌斑细菌中致病细菌如螺旋体、梭状杆菌比例增加。这对认识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制及临床防治RPDs 所致口腔病变具有有效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减少替硝唑在治疗矛周炎等口腔疾病时口服给药的副作用,延长给药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特对替硝唑牙用缓释膜进行研制与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按照一般膜剂的制作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控制,制得符合质量要求的缓释膜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该膜荆体外释放较长久,对牙周炎患者的治愈率达89%以上,有效率达93%.结论:替硝唑制作的口腔缓释药膜具有缓释长效特点,有效减轻了口服给药引起的副作用,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牙龈卟啉杆菌(Porphyromanusgingivalis.Pg)与成年人慢性牙周炎有密切关系。我们对76例慢性成人牙周炎龈下菌斑中的Pg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鉴定,共分离出Pg55株。从表型特征上看Pg与其它2株卟啉杆菌极为相似,经DNA同源性测定Pg菌具有高度同源性、且Pg抗血清特异性较强,血清学手段可作为辅助鉴定该菌的简便方法。本文还对Pg菌超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液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BANA试验敏感性、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不同血液成分及混有健康人血的牙龈卟咻菌菌液分别进行BANA试验。结果各检测稀释滴度的全血、冻融全血、血浆样本BANA试验反应均为阴性;当全血各稀释梯度中牙龈卟啉菌菌量大于10^5时反映结果呈现为BANA试验阳性,胰蛋白酶样酶A600nm值均大于0.20。结论BANA试验的敏感度并不受血液成分混入的影响而降低,证实试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牙周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对牙周炎大鼠模型龈下菌群的影响及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

方法

24只SPF级大鼠随机挑选6只作为健康组, 剩余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只。模型组大鼠不进行任何治疗, 对照组进行龈下刮治, 观察组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 30 d后进行牙周检查, 比较各组大鼠牙周袋深度、菌斑指数、附着水平和探诊出血指数, 收集大鼠龈下菌斑, 检测龈下菌群含量, 测定牙槽骨吸收值, 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

结果

牙周检查观察组大鼠红肿、出血和松动等牙周炎症状均显著轻于对照组和模型组。观察组大鼠牙龈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观察组大鼠总细菌数、G+球菌和G-杆菌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观察组大鼠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齿垢密螺旋体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健康组、模型组、对照组、观察组大鼠的牙槽骨吸收值分别为(0.15±0.03)、(1.18±0.21)、(0.70±0.24)、(0.47±0.13)mm,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21, P < 0.001)。HE染色结果显示观察组大鼠伴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牙槽嵴顶轻度降低, 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

结论

牙周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能减少龈下微生物, 降低龈下致病菌群数量, 改善牙周炎症和牙槽骨吸收,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2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和12种选择性培养基对17名北京市成年牙周炎病人和9名健康对照者龈下及龈沟菌斑菌群进行了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主要由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60.8%),优势菌为牙龈拟杆菌等;而对照组的菌群主要由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组成(69.2%),优势菌为链球菌属等。这种菌群构成,两组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我们认识牙周炎的病原及有关微生态学问题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液相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简写BANA)水解试验快速检测牙周病关键厌氧菌的新技术。方法利用牙周病相关关键微生物可产生胰蛋白酶样酶使人工合成的酶底物———BANA水解的原理检测这些重要口腔厌氧菌。结果BANA试验可检测出8.0×105以上的牙龈卟啉菌,特异性良好、不受标本采集中血污染的影响;71.88%活动期牙周炎龈下菌斑BANA试验阳性,4%的健康人龈下菌斑BANA试验阳性。结论BANA试验可望成为牙周病诊断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辅助治疗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轻中度牙周炎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共选取患牙276颗,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38颗患牙,对照组予以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PDT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阳性率、出血指数(BI)。结果: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PD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浅(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浅于对照组(P0.05);两组BO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I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DT辅助治疗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其能减小PD,降低BI和BOP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前牙缺损至龈下3mm内的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0例前牙缺损至龈下甚至骨内3mm的残根运用预成龈下桩技术进行修复,分别于修复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预成龈下桩修复体进行临床检查;应用Image Pro-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及12个月的X光牙片进行比较,分析残根周围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结果:20例病例中,18例成功,2例失败;残根周围牙槽骨在不同的修复时间吸收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预成龈下桩技术修复前牙龈下3mm内的残根,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辅助牙周非手术治疗(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reatment,NSPT)对中重度牙周炎在不同随访周期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 Trial gov.、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关于益生菌联合NSPT对中重度牙周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质量评分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2项随机对照研究,涉及747例患者,试验组369例,对照组378例。Meta分析显示,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周期,试验组的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显著下降[1个月,PD:MD=0.38 (95%CI:0.08~0.68),P<0.05;CAL:MD=0.30 (95%CI:0.07~0.53),P<0.05。3个月,PD:MD=0.21 (95%CI:0.05~0.37),P<0.05;CAL:MD=0.18 (95%CI:0.06~0.29),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其与口腔龈下菌群分布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牙周病科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牙周炎组(n=32)和糖尿病组(n=66)。测定和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和HbA1c水平,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组(HbA1c≤7%)(n=26)、中度组(7%10%)(n=18)。利用牙龈指数评估牙周病变程度。取磨牙探诊深度≥4 mm且存在附着丧失位点处龈下菌斑,鉴定菌种种类并计数。结果糖尿病组患者FBG、2hBG和HbA1c水平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2.878,P=0.005;t=9.119,P<0.001;t=3.371,P=0.001)。不同HbA1c水平牙周病变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4,P=0.002),HbA1c水平与牙龈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69,P=0.002)。糖尿病组患者龈下伴放线放线杆菌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3.873,P=0.049;t=14.061,P<0.001)。患者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随HbA1c水平升高而增加(t=13.914,P<0.001;t=6.985,P=0.002;t=5.955,P=0.004;t=6.808,P=0.002);HbA1c水平与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呈正相关(r=0.861,P<0.001;r=0.758,P<0.001;r=0.776,P<0.001;r=0.754,P<0.001)。结论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变程度及龈下菌群分布变化与HbA1c水平有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稳态,对糖尿病和牙周病预防与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92~1997年12月,我院用中西医方法治疗急性牙周炎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32岁,平均42岁。牙结石Ⅲ度12例,Ⅱ度30例,Ⅰ度3例,伴发牙周脓肿9例。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