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是一类微小的鞭毛虫 ,寄生于人体的有 3种——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巴西利什曼原虫。在其发现之前 ,临床上发现其致病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印加前期陶制人佣上所绘的鼻咽病灶 ,据鉴定就是美洲利什曼病。 1898年 ,一俄国军医已作过精确描述。这 3种原虫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危害最大。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腺等细胞之内 ,虫体圆形或卵圆形 ,只有 4 .2μm× 2 .8μm大小 ,它能引起黑热病 ,又名黑热病原虫。其生活史有 2个阶段 :一个阶段寄生于人体 (或狗 ) ,另一个阶段寄生在白蛉子体…  相似文献   

2.
砂鼠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gerbilli)存在于我国西北甘肃某地的砂土鼠或大砂鼠(Rhombomys opimus)体内,是中国特有的种类,王捷等60年代分离培养成功。对L.gerbilli的前鞭毛体的亚显微结构的观察表明:1.质膜下微管间距约为50nm,比别的利什曼原虫的宽;2.鞭毛基部极少观察到基板(basal plate);3.线粒体发达,从动基体所在部位伸向虫体各个部位,内有复杂的结构;4.在通常情况下,L.gerbilli的动基体呈棒状,但当细胞膨胀后则无论在光镜或电镜下动基体均呈扁环结构;5.虫体后部有发达的复片层结构。这一结构由一系列的膜卷绕成,其意义不明。  相似文献   

3.
用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犬分离株的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的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结果仅在无鞭毛体体内检测出该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寄生于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Bleeker)的原虫共10种,其中有3新种,分别属于4纲7科和7属。除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外,还研究了各种原虫的感染率与水温、宿主全长以及季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包括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作为基因组学研究的补充和终点,不断增加我们对基因功能的理解,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中心。原虫作为医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将从原虫生活史、致病机理、潜在疫苗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对原虫的蛋白质组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对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性,分别将5×107的杜氏利什曼原虫SC6株、热带利什曼原虫K27株、婴儿利什曼原虫LEM235株和婴儿利什曼原虫KXG-Liu株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观察各感染动物皮肤损害状况,3月后,有限稀释培养法分别检测肝和脾脏内的虫荷数.发现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疾病存在极大的异质性,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致Balb/c小鼠轻微皮肤损害,肝和脾脏内重度虫荷数,金黄地鼠肝和脾脏内重度虫荷数;热带利什曼原虫K27株致Balb/c小鼠严重的皮肤损害,但肝和脾脏的虫荷数较低,金黄地鼠肝和脾脏中未查见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LEM235株致Balb/c小鼠严重的皮肤损害,肝和脾脏内重度虫荷数,金黄地鼠肝和脾脏内重度虫荷数;婴儿利什曼原虫KXG-Liu株可致Balb/c小鼠严重的皮肤损害,肝和脾脏中度虫荷数,金黄地鼠肝和脾脏内少量虫荷数.另外,还发现原虫的生活史状态和进入机体的途径及实验动物的类型对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感染致病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T细胞在小鼠利什曼皮肤病中可能有促进抵抗力或增进疾病的效应。寄生虫特异协助T细胞的转移引起利什曼原虫所致损伤的加剧。目前证明:激活的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直接刺激寄生虫生长而涉入此加剧过程。利什曼原虫墨西哥amazonensis原鞭毛虫于体外活化的T细胞上清中培养有其极大的增殖作用。加入重组介素2(IL-2)能重现这个效应。抗IL-2抗体能部分地抵销IL的刺激效应。感染小鼠用IL-2体内治疗,引起损伤的加剧。IL-2治疗后足肉垫的肿胀与损伤处寄生虫的数量多有关。抗利什曼原虫感染发展的环孢素A的保护性效应被IL-2治疗消除。IL-2对体外利什曼原虫的生长有刺激效应,推测IL-2治疗后在体内观察到损伤加剧的部分原因可能与IL-2对寄生虫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灵长类动物人芽囊原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芽囊原虫是人兽共患的肠道寄生原虫。1989年3、4、11月份取广州市动物园21只灵长类动物粪便,1990年1-8月份9次取仲恺农业技术学院30只1-20不同年龄的猕猴粪便,经Giemsa's液染色和培养的方法确定有无人芽囊原虫寄生。结果表明,人芽囊原虫在广州地区灵长类动物中广泛流行,感染率高者达78.9%,最低者也达16.7%。人芽囊原虫的感染明显与宿主体况有关,低龄组和高龄组猕的率明显高于中龄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原虫是瘤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影响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消化和利用。分子标记和基于小亚基核糖雄R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为研究瘤胃原虫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依据。有必要应用此技术,深入研究瘤胃原虫功能,及其与其他瘤胃微生物的互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无鞭毛体的转化.方法 将6个对数生长期的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接种于含M199和RPMI 1640复合培养液的24孔板内,在不同温度、pH值、血清、CO2下培养,第3天和第6天分类计数不同形态的原虫.结果 当培养温度为26℃,而其他培养条件发生变化时,利什曼原虫的增殖速度发生变化,大多数原虫保持前鞭毛体典型性形态,运动活跃.当培养温度上升至37℃,不论其他培养条件如何变化,原虫均沉积于培养孔底,停止增殖,运动减缓,显著地向中间体和无鞭毛体转化,酸性pH值和5%CO2可促进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新生小牛血清可延长无鞭毛体的成活.但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杜氏利什曼原虫转化效率低于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结论 温度是影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的基本因素,酸性pH值与CO2可协同温度促进转化,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遗传异质性可影响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应用PCR/DGGE技术对山羊采食前后瘤胃原虫的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采食前和采食后1、2、4和8h分别采集瘤胃内容物样品,对瘤胃原虫特异性的18SrRNA基因经PCR扩增、DG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采食前后DGGE图谱由10条左右清晰可辨的谱带组成,图谱上的泳带反映了瘤胃内的优势原虫,泳带数量和位置的复杂性说明了瘤胃原虫的多样性.并对其中两个优势条带切胶测序,基因序列分析分属于毛口目和内毛目.瘤胃原虫区系相似性分析,采食前为90.5%~94.1%;采食后相似性发生改变,且存在个体差异.多样性指数由采食前的O.82逐渐上升到采食后8h的O.90(P>0.05).DGGE指纹技术有效地反映了不同样品中原虫优势种的组成,并可通过此技术跟踪研究瘤胃原虫区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预感染旋毛形线虫后BALB/c小鼠抵御夏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实验组(TPC)分别在小鼠感染旋毛形线虫1 w(TPC1)和3 w(TPC3)后感染夏氏疟原虫,对照组(PC)单独感染夏氏疟原虫,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及体重的变化,并采用Real-Time RCR扩增法分析转录因子T-bet和Gata-3表达水平的消长。与PC组相比,TPC1组原虫血症峰值降低,T-bet表达水平升高,Gata-3表达水平降低;TPC3组原虫血症出现时间推迟,峰值升高,T-bet表达水平降低,Gata-3表达水平升高;TPC组体重均下降,TPC组与PC组均于感染后25 d左右自愈。旋毛虫预感染使小鼠对疟原虫的抗感染能力增强,但混合感染并不影响宿主最终清除疟原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胡缨  李艳文 《蛇志》2013,25(1):54-57
肠道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生态环境中。寄生于人体肠道并引起疾病的常见原虫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等,是引起人体腹泻、腹痛的主要病原体。国内外学者对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的病原体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疗等相关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常  相似文献   

14.
郑福中  叶淑铭 《动物学报》1989,35(3):335-336
长爪沙鼠是近年来在实验室中应用颇广的一种啮齿动物,鉴于它可作为包括某些原虫在内的多种一寄生虫的实验宿主,我们自1 984年开始对算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实验感染和继代移种,现已传至第13代。  相似文献   

15.
分离纯化锥虫类原生动物细胞核存在着许多困难,阻碍了人们对这类单细胞生物的细胞核在各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提出一个从破碎细胞开始的分离核的完整程序。采用起始密度为1.083的Percoll工作液作等密度梯度离心,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gerbilli)细胞核。经测定,L.gerbilli细胞核在Percoll中的浮力密度为1.048—1.05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利福平(rifampicin)不同处理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将利福平分别按同时喷洒蚕豆植株和蚜虫虫体(Ⅰ)、只喷洒蚜虫虫体(Ⅱ)和只喷洒蚕豆植株(Ⅲ)3种方式处理以及对照,获得各处理的发育历期、平均体重、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和平均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3种利福平处理的若虫发育历期和世代历期均显著长于同色型对照(P0.05),成蚜寿命表现为处理Ⅰ和处理Ⅲ均显著长于同色型对照(P0.05),处理Ⅱ有延长成蚜寿命的作用,但与同色型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Ⅰ中,红、绿色型豌豆蚜若虫发育历期期(9.46和9.84 d)、成蚜寿命(19.40和18.47 d)和世代历期(28.88和28.29 d)均达到最大值。2)3种处理的2种色型豌豆蚜平均体重、体重差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均表现为下降,且与同色型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繁殖力显著低于同色型对照(P0.05)。3)3种处理的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与同色型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红绿色型间种群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高兴政 《动物学报》1989,35(3):233-237
无鞭毛体呈椭圆形,后部有深杯样表膜凹陷,虫体一侧有一小突起。膜下微管数为74—90个。细胞核有1—3个核仁,细胞质内充满核糖体,动基体大小不一,多呈腊肠形,由动基体延伸形成长袋状线粒体。靠近鞭毛袋一侧有一组4个游离微管,鞭毛轴丝为9+2结构,并具有基板_1和基板_2结构,基体为9组三联微管。 无鞭毛体分裂从新鞭毛轴丝形成和动基体DNA纤丝伸长开始,以后DNA纤丝带出现裂隙,继之核仁裂碎、消失,形成核内纺锤体,开始细胞核的分裂,随后虫体一侧表膜出现凹陷,新膜下微管和表膜先后形成,并从此处向细胞内伸入,最后完全包绕两个分裂的虫体,完成细胞分裂。随着虫体的发育繁殖,含虫空泡涨大,电子致密度变低。分裂后的无鞭毛体贴附到含虫空泡膜,并向巨噬细胞细胞质内移动,最后离开原来的含虫空泡,形成新的含虫空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齿龈阿米巴原虫感染与感染者阴道微生物种群分布状况,探讨齿龈阿米巴原虫与阴道微生物的相关性,评价齿龈阿米巴原虫对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取患者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苏木素染色鉴定齿龈内阿米巴原虫,取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定菌种。结果分离出大量脆弱类杆菌、加德纳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和极少量Mobiluncns等。结论当阴道菌群失调时齿龈内阿米巴原虫可在阴道内繁殖并加重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自由生活的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 spp.)和哈曼属原虫(Hartmannella vermiformis)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和各种水体中,这两个属中的某些种类被认为对人和动物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应用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重复性好的快速检测阿米巴虫的方法具有实际意义。【方法】采用非培养方法选择适合低拷贝基因检测的荧光染料BRYT Green? dye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阶段水样中Acanthamoeba spp.和H. Vermiformis 18S rRNA基因的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在整个处理工艺流程中均检测到Acanthamoeba spp.和H. Vermiformis,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进水中分别达到8.70×105拷贝/L和1.84×106拷贝/L。与进水相比,调节池、好氧池和膜池中阿米巴原虫的数量均降低了1?2个数量级,但是出水中Acanthamoeba spp. 则出现增加趋势。【结论】对阿米巴原虫可能造成的潜在健康危害应引起重视,并有必要作为污水处理达标的补充标准。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纯化的砂鼠利什曼原虫细胞核作为起始材料对其染色质碱性蛋白进行分析,发现这类生物中只存在四种核芯组蛋白(H_4,H_2A,H_2B和H_3)。 用凝胶电泳比较全细胞的与细胞核的碱性蛋白时,检出了一种来自细胞质的酸溶性蛋白(L组分)。细胞化学的检测表明它定位于动基体(Kinetopl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