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引起埃博拉病毒病(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的病原体,属丝状病毒科。EBOV传染性强,致死率高;2014—2016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共造成2.8万余人感染,1.1万余人死亡。早期、准确、灵敏的EBOV快速检测技术,可降低EBOV的传播风险。现从核酸检测及蛋白质检测技术两方面对EBOV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埃博拉病毒可以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即埃博拉出血热,此病于1976年始发于埃博拉河流域,并且于该区域严重流行,故而得名。人类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可高达88%,从而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深入地了解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机理,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应对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在利比里亚建立并独立运营了埃博拉诊疗中心。中心严格按照传染病医院的防护要求和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布局流程,实现有效的感染防控。详细说明了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的布局与流程设计,归纳阐述其特点,并对做好布局流程应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2014年空前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使得埃博拉病毒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获批上市的疫苗和药物,但有几种疫苗和药物已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证实了保护效果,其中少数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集中介绍几种最具前景的疫苗和药物,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一员,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达25%~90%不等。2014年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席卷了西非各地,极高的致死率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鉴于埃博拉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科学研究毫无懈怠,多种疫苗如rVSV-ZEBOV和ChAd3-ZEBOV等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多种药物如TKMEbola和ZMapp等已用于埃博拉患者的紧急治疗。本文总结了近期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微卫星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在真核和原核生物以及病毒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并被广泛用于遗传与进化研究。本研究从NCBI中下载埃博拉病毒属的四个不同种的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筛选36条作为实验材料,利用IMEx在线提取软件提取SSRs,用Python编程统计数据,从而分析SSRs在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中二型SSRs含量最为丰富,其次是一型SSRs,三型SSRs有少量,四型SSRs则更少,没有发现五型和六型SSRs。在更深入的分析中得出在埃博拉病毒属四个种中,含A/T碱基的SSRs含量远远大于含C/G碱基的SSRs。分析得出一型SSRs中(A)n/(T)n远多于(G)n/(C)n,二型SSRs中不存在(GC/CG)n,三型中也不存在(GGC/CGG/GCG/CCG/CGC/GCC) n。上述发现可能跟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有密切联系。通过对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中SSRs的分析,为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变异情况及致病机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韧  张晓光  王娇  朱莹  曹玉玺  曾毅 《病毒学报》2017,33(2):186-191
本实验将基于埃博拉病毒表面糖蛋白抗原GP基因序列,按照哺乳动物密码子使用频率优化,并与人IgG恒定区构建融合蛋白GP-Fc基因序列,重组蛋白序列插入基因疫苗载体pVR中,构建重组蛋白基因疫苗pVRmodGP-Fc。通过基因疫苗导入系统免疫小鼠,用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对抗体效价进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GP-Fc的基因疫苗可以很好的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免疫周期结束后,小鼠血清中结合效价终点达到高剂量组1∶300 000及低剂量组1∶180 000,同时血清中的抗体可以很好地结合表达GP抗原的细胞表面,表现出很强的荧光信号。通过该研究我们验证重组蛋白基因疫苗pVR-modGP-Fc可以很好地诱导BALB/c小鼠产生较高滴度的抗原特异性IgG,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自2014年2~3月,西非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已呈播散趋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我国也提高了防止埃博拉病毒进入国内的警示,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现将有关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相关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作简要综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埃博拉病毒能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中引起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90%,并且目前还没有针对埃博拉病毒有效的疫苗或者是治疗手段。面对埃博拉病毒带来的挑战,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病毒学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科学研究对于开发病毒疫苗以及新型治疗药物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本综述拟就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致死率高达50%~88%,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还极为困难,暂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构建埃博拉出血热的动物模型,对于病毒致病机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以及治疗药物及疫苗的研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洁  武桂珍 《病毒学报》2018,34(4):565-569
本研究对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载文量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为埃博拉病毒研究提供文献的数据支持。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高致病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以“Ebolavirus”为主题词检索文献,检索截止至2018年3月2日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相关研究文献,在PubMed中检索到4 39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统计学分析其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主题词及发表文献的年份、国家、城市和期刊的分布情况,了解埃博拉病毒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5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载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至本文统计日的载文量呈现逐年下降。本研究在PubMed数据库检索到的4 391篇埃博拉病毒研究文献中,载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中国排第六,载文量较多的地区和城市则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载文量较多的城市中,中国的北京排第八位。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载文量较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Virology(J Virol)。利用GoPubMed检索到的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文献,可以从文献数据的角度显示出埃博拉病毒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蒋昕钰  张建琼 《病毒学报》2017,33(5):780-784
MicroRNA是一类通过影响RNA表达、抑制蛋白质翻译来调节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自从2014年首次发现苏丹型和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能够编码microRNA以来,不断有研究发现新的病毒microRNA以及其在埃博拉病毒复制、扩散、免疫逃逸中发挥的作用。宿主microRNA则参与到抗病毒防御机制中,但也面临着病毒蛋白对其调控的阻力包括相应宿主microRNA水平的变化以及RNA沉默抑制子的编码。深入研究埃博拉病毒与宿主在micro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诊断、治疗策略。本文就microRNA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防护督查机制在埃博拉诊疗中心管理中的作用,探索防护督查机制对确保防护隔离制度执行、保障医务人员防护安全的作用和有效模式。方法 在制定八项防护隔离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防护督查制度、防护督查体系、工作模式以及评价措施。结果 分析2014年12月5日—2015年1月18日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防护督查工作情况,并进行前后期比较,发现通过建立完善的防护督查机制,能有效地纠正和减少防护隔离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和失误,督促医务人员规范执行相关制度和流程。结论 防护督查机制是烈性传染病医院中进行防护质量控制的必要举措,对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防护隔离相关制度、确保“零感染”具有切实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非埃博拉疫情在大量民众感染的同时也造成大量医护人员感染。在埃博拉诊疗中心的运行中,医护人员如何科学开展病房工作非常重要。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经过探索,创新提出了一套整合式病房工作模式,包括医护卫混编排班、梯次进入病房、医护联合查房、内外交互协作4个内容。通过实践应用,感到整合式病房工作模式符合整体医疗观,有利于提高收治质量;梯次进入病房是传染病病房整合式工作模式的特殊要求,应科学筹划;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融合,有利于提高病房工作整合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埃博拉出血热自1976年首次暴发以来,其高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造成6800多人死亡。其暴发流行既有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因素,也与西非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现状及应对措施密切相关。因此,综合分析造成流行的因素,有利于尽快控制疫情的迅速蔓延。目前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帮助,国际社会与西非本国防控力量的有效结合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并为我国做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相关防控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