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寄生虫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世界上尤其是落后及发展中国家有卷土重来之势。恶性疟原虫是这类寄生虫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体,它感染力强,症状严重,初次感染者致死率高,是医务工作者和疫苗人员的主要征服目标。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AMA1)是恶性疟原虫无性繁殖血液期表达的蛋白,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AMA1蛋白是疟原虫FVO和3D7等位基因表达产物,恶性疟疾候选疫苗AMA1-C1/ISA720是AMA1抗原与佐剂MontanideISA720按照1:1(质量比)配伍混合合成的。为了将来在大规模人群中接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C端19 000区(Pf MSP119)是保护性抗体的标靶,但是,一个主要的血期候选疫苗pf MSP142其中包含了Pf MSP119的保护性表位,临床试验表明它的免疫原性和效力不是最佳的。根据用约氏疟原虫小鼠模型所作的概念验证研究,作者将重组的Pf MSP119(rPf MSP119)与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缺失了其低复杂性的  相似文献   

4.
<正>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AMA1)是恶性疟原虫无性繁殖血液期表达的蛋白,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AMA1蛋白是疟原虫FVO和3D7等位基因表达产物,恶性疟疾候选疫苗AMA1-C1/ISA720  相似文献   

5.
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PfMSP-1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鼠伤寒沙门菌、卡介苗、酵母菌、根癌农杆菌、嗜热四膜菌、腺病毒、牛痘病毒和杆状病毒等微生物经过改造后均可成为有希望的疫苗载体。本文综述了重组鼠伤寒沙门菌(rSt-PfMSP-1和rSt-PfMSP-1_(19))、重组BCG疫苗(rBCG-PfMSP-1c和rBCGPfMSP-1_(19))、重组酵母菌(rPp-PfMSP-1)、重组根癌农杆菌(rAt-PfMSP-1_(42)、rAt-PfMSP4/5和rAtPf38)、重组嗜热四膜菌(rTt-PfMSP-1_(19))、重组腺病毒(rAd5-PfMSP-1_(42)和rChAd63-PfMSP-1)、重组牛痘病毒(rVV-PfMSP-1和rVV-PfHGFSP)以及重组杆状病毒(rBDES-PfMSP-1_(19))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6.
明确中国和缅甸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蛋白的基因特点。收集中缅边境地区88例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制备血样滤纸片;试剂盒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gDNA);PCR和测序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PfAMA1基因的Domain I(DI)区域的多态性。成功扩增88例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AMA1胞外段DI区域基因,与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比较,检测出31个分离位点,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94。其中c1特别是c1L区域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检测区域。同时,分子进化分析显示,DI区域及其中的c1和c1L区域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阳性选择。研究发现,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基因DI区和其中c1、c1L区域高度多态,提示上述区域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研制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疟疾疫苗     
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的寄生虫性疾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每年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患病,其中50%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每年死于疟疾的人口约100万-300万,尽管疟原虫的生物学研究仍不甚明晰,疟疾疫苗的研究在最近的30年中仍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针对疟原虫的生活各周期的主要保护性抗原,科研人员已研制了一系列的疟疾侯选疫苗,如CSP疟疾疫苗,MSP1疟疾疫苗,pfs25疟疾疫苗和SPf66多期多抗原合成疟疾疫苗等。目前疟疾疫苗主要历经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三种形式,因为在疟原虫生活周期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候选抗原,依此又可将疟疾候选疫苗按其起作用时期分为红细胞前期疫苗,红细胞内期疫苗,配子期疫苗和多期多抗原疫苗,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开发出十分理想的疟疾疫苗,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多且免疫原性弱,单独应用疟疾疫苗难以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所以必须配合以佐剂来增强其免疫效果,然而不同的佐剂对不同疟疾候选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佐剂的选择是疫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宿主的遗传性限制也影响着疫苗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间日疟原虫是导致人类感染疟疾的4种疟原虫之一。由于间日疟具有较强的遗传多样性和更易复发等特点,间日疟原虫的防治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其中疫苗的研发是重要的防控手段,传播阻断疫苗作为可以阻断传播的疫苗,相关方面的研究却刚刚起步。综述了间日疟传播阻断疫苗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旨在为间日疟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pfs230蛋白是恶性疟疾传播阻断疫苗主要的抗原之一,可影响雌雄配子的受精过程,这种疫苗对阻断恶性疟疾的传播至关重要。鉴于pfs230蛋白分子较大,以及独特的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特征,体内表达有活性的全长重组pfs230蛋白存在困难。现就pfs230蛋白的生物学特征和恶性疟疾传播阻断型疫苗的活性评价方法,用大肠埃希菌、小麦胚芽无细胞系统、毕赤酵母和昆虫细胞中表达pfs230蛋白的进展,以及在不同表达系统中优化恶性疟疾pfs230蛋白表达的策略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含有恶性疟原虫抗原基因 ( AWTE)的真核表达质粒 p CMV- AWTE,以及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分泌性表达的原核表达质粒 p MC0 5 ,表达的蛋白 AWTE保持了疟原虫抗原的抗原性。将 p CMV- AWTE以及 AWTE两者混合各 1 0μg鼻腔免疫小鼠 ,一次后诱导机体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一种价廉、易得能代替正常成人血清体外培养疟原虫的代用品,本文参照Trager—Jensen蜡烛缸培养法,探讨了用新生儿脐带血清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效果,并与用正常成人血清培养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脐带血清不仅能长期维持恶性疟原虫的体外生长,而且其培养效果优于成人血清(P<0.01),是体外培养疟原虫的良好血清来源。  相似文献   

12.
疟疾是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为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病,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曰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5种,其中,恶性疟原虫的致病性最为强烈,是导致全球疟疾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体.硫化肝素是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的无支链多糖,为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3.
42kD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质 1C末端片段 (MSP1 42 )是当今重要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为获得大量构象正确的MSP1 42重组蛋白进行疫苗有效性试验 ,在毕氏酵母系统中分泌表达了MSP1 42重组蛋白。通过与一组特异性识别构象表位的单抗反应 ,该重组蛋白在重要构象表位上与天然蛋白质一致。由该蛋白质诱生的抗体能有效地抑制恶性疟原虫的体外生长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MSP1 42重组蛋白疫苗有效性试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氟苯丙氡酸常被认为是苯丙氨浚的拮抗剂,它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10~(-3)M可抑制虫裂殖体形成。用同步生长的培养疟原虫进行观察表明,2×10~(-3)M浓度下已可使疟原虫环状体难以发育成滋养体并开始死亡。2×10~(-3)M浓度下疟原虫蛋白质合成仍然进行,只是因为虫发育延缓而推迟,而虫丝核酸代谢却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翻译控制肿瘤蛋白 (TCTP)基因 ,提取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总RNA ,直接用总RNA反转录成单链DNA ,再用长距PCR方法扩增出双链cDNA .根据小鼠约氏疟原虫TCT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以cDNA为模板合成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因 .以pMD18 T为载体 ,用大肠杆菌XL1 blue对基因克隆 .测序结果表明 ,此基因序列与小鼠约氏疟原虫TCTP基因序列有 85 %同源性 .由此基因序列推导出的TCTP氨基酸序列 ,与小鼠约氏疟原虫TCTP氨基酸序列有 88%同源性 .进入GenBank国际基因库 (美国 )检索 ,所克隆的基因与基因库中恶性疟原虫基因同源性为 97% ;由所克隆的基因序列推导的TCTP氨基酸序列 ,与国际基因库恶性疟原虫TCTP基因推导的TCTP氨基酸序列仅有 1个氨基酸差异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因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辉  曹诚  李平  李杰之  马清钧 《遗传学报》2000,27(2):95-100
以霍乱毒素B亚基(CTB)为载体,由其基因构建了含有不同时期不同抗原表位的恶性疟原虫的融合基因CTB~AWTE、CTB~NANP,前者除含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抗原表位杂合多肽基因SPf66外,还含有很强的T辅助细胞表位CST3和Tc细胞表位,后者含有子孢子期的B、Th细胞表位。将纯化的质粒免疫Balb.c纯系小鼠,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小鼠进行疟原虫子孢子攻击实验  相似文献   

17.
《生物磁学》2012,(6):I0001-I0001
抗疟药物通常只对部分种类的疟原虫有效,这是疟疾防治一直以来的难题。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破解这一难题方面取得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对所有恶性疟原虫都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8.
Science2005年8月26日1384-1387页报道:已知恶性疟原虫利用多种配体-受体的互作,从而入侵宿主的红血细胞。但其作用机理不明。最近,澳大利亚Walter和Eliza Hall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Janine Stubbs等.利用微阵列和基因敲除术,查明PfRh4基因可控制恶性疟原虫的入侵。指出这种机理不仅对于阐明恶性疟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红血细胞的多型性有其重要性,而且有用助于疟疾疫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含有恶性疟原虫抗原基因 ( AWTE)及白介素 2基因的重组质粒 p CMV- AWTE以及p CMV- IL2、p CMV- IL2 - AWTE、p RSV- AWTE。将纯化的质粒混合后免疫小鼠 ,3次免疫后比较其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的水平 ,发现 IL- 2可以明显地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 ,而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甚微。麻醉剂、蔗糖、免疫剂量等因素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 ,RSV启动子与 CMV启动子对免疫应答水平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恶性疟原虫高灵敏可视化闭管检测方法。方法:针对恶性疟原虫核糖体DNA的序列保守区设计LAMP引物,通过优化LAMP体系中的Mg2+、甜菜碱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并结合蜡封反应管对产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直接通过肉眼观察SYBR Green I荧光显色进行判定。结果:本方法可检测到70个拷贝/管的恶性疟原虫核酸片段,并具有高特异性,可区分检测常见的血液病毒。该法具有如下优点:1、整个反应恒温进行,无需热循环仪;2、闭管检测,极大降低了扩增产物交叉污染的风险;3、检测速度快,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0 min。结论:该法的建立为恶性疟原虫的现场快速筛检提供了一种简便、高灵敏、高特异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