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察持续性感染者外周血HCV准种构成及其在增强的免疫压力下的变化规律。应用基因扩增、分子克隆和测序的方法,对4例接受自体免疫活性细胞回输的丙型肝炎患者系列血清中的HCV V区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关系比较。HCV病毒池中均以遗传密切相关的优势准种群为主,当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时,4例中有3名患者血清HCV准种构成发生了一过性改变。优势准群被弱势准群替代。随后其中两例的准种构成又回复到细胞回输前的状态,另一例则形成了新的优势毒株群。第四例患者在全部随访期内准种构成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持续性感染的HCV准种构成是处于与机体免疫压力平衡的较稳定状态,且多以一个遗传密切相关的准种群为优势群体,在受到增强的免疫压力时,这种构成的平衡被打破,HCV的准种构成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导毒株的规律性变化是主要的形式之一;但随时间推移,初始状态的准种构成还可回复。 相似文献
2.
免疫活性细胞中的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及胶质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中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的特点、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免疫活性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中存在完整、独立的胆碱能系统。与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不同特点,如乙酰胆碱(ACh)的合成存在于整个细胞内;ACh可能储存于细胞中某种储存结构,也可能不需储存,而是按需合成并直接释放。免疫活性细胞中的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对机体免疫功能及炎症过程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对该系统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免疫性疾病、炎症/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病理生理和发现药物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国穿山甲消化道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结果中国穿山甲消化道5-HT细胞在胃幽门部密度最高,食道、胃贲门部和胃体中未见分布。肠道5-HT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依次减少,至大肠又显著升高(P〈0.01)。5-HT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圆形、椭圆形和锥形,肠上皮中锥形5-HT细胞通过顶部较长的胞突通向肠腔,基部较宽的胞体与固有层相接触。结论中国穿山甲消化道5-HT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中国穿山甲消化道中5-HT细胞的分布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枕纹锦蛇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应用5—羟色胺(5-HT)特异性抗血清,对枕纹锦蛇(Elaphe dione)消化道内含有的5—HT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的分布密度呈倒“V”形,以十二指肠最高,胃贲门部最低。其形态多样,上段(食管、胃)多为圆形和椭圆形,主要分布于上皮基部和腺泡上皮之间;中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细长锥体形、梭形、圆形为主,主要分布于上皮基部和上皮细胞之间;下段(直肠)为圆形,分布于上皮基部。锥体形细胞常有一个长突起伸入到固有膜或肠腔,行使内或外分泌功能;梭形细胞有两个细长突起,一个指向固有膜,另一个指向肠腔,表明这种细胞可能具有内、外分泌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入侵细胞的过程由多种细胞受体介导,目前已鉴定出人CD81、SR-BI、LDLr、L-SIGN、DC-SIGN、ASGPR、Claudin-1等为HCV的受体.对HCV入侵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HCV入侵的各个环节进行阻断和干预,从而达到预防或/和治疗的目的.近年来,HCVpp及HCVcc模型的建立为HCV入侵细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该文从HCV细胞入侵的研究模型、HCV的细胞受体和HCV入侵细胞的影响因素三方面,综述HCV细胞入侵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黑眶蟾蜍和黑斑蛙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和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的形态、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在黑眶蟾蜍和黑斑蛙消化道各段中均有分布,分布密度均呈升-降-升-降的波浪式分布特点,二者在幽门部和回肠都有个分布的高峰值。黑眶蟾蜍回肠最高,空肠、幽门部次之,十二指肠、直肠最低;黑斑蛙幽门部最高,回肠、空肠次之,食道、贲门部、直肠最低。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位于胃的胃腺上皮、食道及肠的粘膜上皮,有圆形、椭圆形、梭形、楔形等,有的有胞突。文中讨论了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分布型的原因及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种有胃真骨鱼消化道降钙素免疫活性细胞的定位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鳜、大口黑鲈、尼罗非鲫、短盖巨脂鲤、鲇、黄颡鱼、黄鳝和乌鳢等8种有胃真骨鱼消化道粘膜中降钙素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及形态学比较.结果表明,在尼罗非鲫、鳜和大口黑鲈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未见到阳性反应。另外5种鱼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可不同程度地见到阳性细胞,其中黄颡鱼的整个消化道均有降钙素免疫活性的阳性反应;黄鳝和乌鳢的肠道中则无阳性反应,但在它们的胃以及黄鳝的食道中见到阳性细胞;鲇除食道中没有发现阳性细胞外,消化道各段中均有阳性细胞的存在;短盖巨脂鲤则仅在食道中发现阳性细胞。降钙素免疫活性细胞在肠道中的形态大多为长校形,胞体膨大,胞核是空油状,有两个相对的胞突分别伸向肠腔和基膜;胃中的降钙素细胞在位于胃上皮细胞之间时形状多为较短的梭形,而位于胃腺中时其形状较前者更加粗、短,胞突短小,常常呈不规则形状沿胃腺管边缘分布。 相似文献
8.
胸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T、B细胞及固有免疫系统中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NK/NK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与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免疫衰老主要涉及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改变,本文将从T、B细胞的数目、功能、表面分子、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鲤、青鱼肠粘膜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和定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使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用10种哺乳动物激素培育出的抗血清对鲤、青鱼肠道粘膜中内分泌细胞的鉴別表明,它们的肠道粘膜上皮中存在有胃泌素、P物质、牛胰多肽、亮氨酸脑啡肽、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物、抑胃多肽等6种免疫活性內分泌细胞;而五羟色胺、胆囊收缩素和神经降压素没有免疫活性反应。在鲤的肠粘膜中存在生长抑素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青鱼中则未见到这种细胞。两种鱼的各种免疫活性內分泌细胞多数在前肠的分布密度较大;但青鱼肠粘膜中P物质和亮氨酸脑啡肽两种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却在直肠中分布最多;胰高血糖素样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在中肠分布最多。P物质和胃泌素免疫活性內分泌细胞大多数分布于肠褶顶部;其他各种免疫活性內分泌细胞则主要分布于肠褶的中、底部。本文比较了鲤、青鱼的肠内分泌细胞在各肠段中的分布密度,并对其形态学及分布特点进行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东方铃蟾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应用5-HT抗血清,以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东方铃蟾(Bombinaorientalis)消化道内的5-HT免疫活性细胞(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 cell,5-HT cell)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并探讨其分布型的成因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5-HT细胞在东方铃蟾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胃贲门部分布密度为最高:(55.73±10.67)个/mm2;胃幽门部次之:(42.99±5.25)个/mm2;直肠部最低:(6.37±4.78)个/mm2。5-HT细胞的形态多样:圆形、椭圆形、锥体形、长锥体形等,其中食管和直肠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小肠部则以长锥体形为主,其细长突起指向肠腔或固有膜。细胞分布于上皮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或固有膜内;胃贲门部、胃体及胃幽门部5-HT细胞主要分布于腺泡上皮之间,也有的分布于胃上皮之间;肠部5-HT细胞主要分布于肠上皮之间。提示了东方铃蟾5-HT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及其食性和食物组成有关;5-HT细胞形态与其内、外、旁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1.
为研发新型HCV DNA疫苗并探讨优化其免疫原性的策略,我们分析靶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分子对HCV DNA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我们基于抗小鼠DC细胞表面分子DEC205/CD205的单克隆抗体DEC205的单链分子,构建可单独表达DEC205单链抗体或者与HCV非结构蛋白NS3融合表达的DNA表达质粒,并构建单独表达HCV非结构蛋白NS3的DNA表达质粒;经瞬时转染法鉴定HCV NS3及其与DEC205单链抗体融合蛋白的表达;随后采用注射结合电转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研究各疫苗的体液(NS3特异性IgG抗体)与细胞免疫(IFN-γELISPOT)效果。结果表明:DEC205单链抗体基因与HCV NS3编码基因的融合可显著增强NS3特异的免疫应答;采用皮内注射加卡钳电极电转的方式可以产生最强的NS3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免疫反应。因此,通过DEC205单链抗体与HCV DNA疫苗靶抗原融合可明显增强免疫应答效果。该策略为HCV及其他类似病原的新型DNA疫苗研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Yuko Katayama Hitoshi Tajiri Kanae Tada Shintaro Okada Wen-yan Tong Satoshi Ishido Hak Hotta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8,42(1):75-79
An infant born prematurely and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HCV) one month after birth was followed for 4.5 years. The patient did not produce detectable anti-HCV antibodies until two years after the onset of hepatitis. Before seroconversion, a single clone of HCV, as determined by quasispecies of the 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of the HCV genome, was almost exclusively found in the serum. After seroconversion, however, another distinct lineage of HCV clones replaced it within half a year. As HCV infection persisted further in the presence of anti-HCV antibodies, many derivatives of both sequence lineages emerged to exhibit the typical quasispecies feature of HVR sequences. Neither seroconversion nor the changes in HVR sequences influenced the serum aminotransferase titers. 相似文献
13.
14.
携带HCV核心蛋白原核表达质粒与真核表达质粒的减毒伤寒沙门菌诱导小鼠免疫应答之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是丙肝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然而,该蛋白因具有免疫调控作用而影响免疫应答的诱导。构建了HCV核心蛋白的两种表达质粒,一种是体内激活型原核表达质粒pZW-C,另一种是真核表达质粒pCI-C。将该两种质粒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得到重组菌SL7207/pZW-C和SL7207/pCI-C,分别将重组菌口服接种小鼠,检测小鼠的免疫应答,结果发现:①SL7207/pCI-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持续降低,而SL7207/pZW-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无明显改变;②SL7207/pCI-C免疫只诱导低水平抗HCV核心蛋白抗体,加强免疫对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而SL7207/pZW-C免疫组所有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核心蛋白抗体。③SL7207/pCI-C免疫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以及加强免疫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均明显不及SL7207/pZW-C免疫鼠。结果提示:携带真核表达质粒pCI-C的沙门菌因在小鼠细胞内表达天然形式(结构以及磷酸化修饰)的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弱化免疫应答。而以携带原核表达质粒pZW-C的沙门菌免疫可避免这一问题,并具有接种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从而可望作为基于HCV核心蛋白为靶抗原的HCV疫苗的候选免疫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及肝前体细胞向肝癌干细胞分化是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重要致病因素。且Wnt信号参与维持肝癌干细胞特性,但HCV能否通过活化Wnt信号诱导肝前体细胞向肝癌干细胞分化尚不清楚。本室研究发现,在HCV core诱导分化的肝前体细胞中,HCV core抑制成熟肝细胞标志物Alb、CK18的表达,糖原储存能力显著下降(P<0.05),且上调肝癌干细胞标志物EpCAM、CD133、CD44等表达。另外,HCV core增强β-联蛋白活性及表达水平,促使β-联蛋白向核内聚集,上调其下游靶基因EpCAM、细胞周期蛋白D1、C-myc的表达,沉默β-联蛋白后,Wnt/β-catenin通路其下游靶基因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糖原储存能力部分恢复,荧光共聚焦显示HCV core与β-联蛋白在细胞核内存在共定位。因此,HCV core可能与β-联蛋白相互作用,直接活化Wnt/β-catenin通路,上调其下游靶基因EpCAM等表达,诱导肝前体细胞向肝癌干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对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150例确诊为肝癌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莱特注射液配合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近期疗效、体重变化、生活质量改善、化疗毒性反应、患者治疗1、3、5年后的生存率及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44%、68%,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33.3%、66.7%,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体质量变化好转率分别为21.3%、24%,差异不显著;对照组患者治疗1、3、5年后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免疫力明显提升,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免疫学指标相比差异显著;对照组化疗毒性反应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采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是丙肝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然而,该蛋白因具有免疫调控作用而影响免疫应答的诱导。构建了HCV核心蛋白的两种表达质粒,一种是体内激活型原核表达质粒pZW-C,另一种是真核表达质粒pCI-C。将该两种质粒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得到重组菌SL7207/pZW-C和SL7207/pCI-C,分别将重组菌口服接种小鼠,检测小鼠的免疫应答,结果发现:① SL7207/pCI-C免疫鼠的CD3+CD4+ T细胞持续降低,而SL7207/pZW-C免疫鼠的CD3+CD4+ T细胞无明显改变;② SL7207/pCI-C免疫只诱导低水平抗HCV核心蛋白抗体,加强免疫对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而SL7207/pZW-C免疫组所有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核心蛋白抗体。③ SL7207/pCI-C免疫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以及加强免疫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均明显不及SL7207/pZW-C免疫鼠。结果提示:携带真核表达质粒pCI-C的沙门菌因在小鼠细胞内表达天然形式(结构以及磷酸化修饰)的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弱化免疫应答。而以携带原核表达质粒pZW-C的沙门菌免疫可避免这一问题,并具有接种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从而可望作为基于HCV核心蛋白为靶抗原的HCV疫苗的候选免疫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现已证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司职抗原呈递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存在缺陷和紊乱,从而导致了免疫系统的显著受抑和肿瘤的免疫逃逸.为了探索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利用生物物理学和微观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肿瘤来源因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分化过程的影响.发现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因子等成分,导致DCs的渗透脆性增加、细胞膜脂流动性显著下降,而且细胞的转录水平和能量状态也明显改变,导致DCs的抗原摄取能力和活化幼稚T细胞的能力显著下降.所以,DCs的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也许是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及血清肿瘤标记物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相关血清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CA12-5、CA72-4)及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CD3、NK、CD4、CD8、CD4/CD8,结合长期随访,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预后预测的应用价值。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及血清肿瘤指标均存在异常,Mann-Whitney检验分析显示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和CEA呈显著负相关(r=-0.460,P=0.0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CD4(P=0.021)和CA72-4(P=0.012)水平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D4(P=0.008)和CA72-4(P=0.010)是影响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及血清肿瘤标记物短期内仍存在异常,高水平CD4和低水平CD72-4与患者预后良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