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经生物技术》1999年4月12日第10页报道:日产化工工业公司和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小组成功地开发出抗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瘟病的重组水稻。研究组所使用的基因是独自从水稻花药中克隆出的NADH依赖性还原酶基因YK1。目前从玉米中分离出NADH依赖性HC毒素还原酶基因。该基因可还原、解毒北方斑点病菌所产生的HC毒素,并能用于植物抗病性改良。据说将NADH依赖性还原酶基因导入植物体赋予抗病性大约还是第一次。详细成果4月4日在宇都宫市召开的日本育种学会上发表。对YK1导入水稻系统进行稻瘟病(レ…  相似文献   

2.
《日经生物技术》1998年12月21日号第4页报道:农林水产省水稻染色体分析计划组成功地克隆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这项成果于12月16日在横浜市召开的日本子生物学会上发表。这次克隆的Pib基因是抗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稻瘟病菌(Magnaporthe)的基...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广泛发生在世界各水稻产区的主要真菌病害。由于病原菌致病性的高度分化,使得对稻瘟病很难控制和防治。长期实践证明,培育抗病品种是稻瘟病抗病育种的主要目标。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导入外源基因改良稻瘟病抗性已成为一条新途径。现有研究表明,通过某些抗病基因、抗真菌蛋白基因、杀菌肽基因的克隆和转育,可以培育出获得对稻瘟病广谱抗性的水稻品种(系)。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杂交品种‘云资粳41号’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苦参凝集素蛋白基因(SFL)导入水稻细胞,采用氯酚红法和PCR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结果显示:外源基因成功转入水稻基因组,并获得一批转基因水稻植株;转基因植株叶片离体接种稻瘟病菌的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与对照(非转基因植株)相比有明显的抗性,证明SFL基因在水稻中得到表达。研究表明,基于SFL基因所具备的广谱抗菌作用,可以预期所得转基因水稻植株很可能对水稻的多种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抗性,为选育新的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以及拓宽栽培稻抗病遗传基础增加抗稻瘟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由于稻瘟菌小种的高度变异性,垂直抗性基因难以持续控制稻瘟病的危害,因此,克隆和利用广谱持久抗瘟基因被认为是解决稻瘟病问题最经济有效的策略。本文从广谱抗源的筛选与利用,广谱抗瘟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应用等方面对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广谱抗性分子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国内外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丰富的抗瘟水稻种质资源,克隆越来越多的广谱抗瘟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序列以及蛋白激酶序列中的高保守区域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和简并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水稻(OryzasativaL.)DNA中扩增同源片段,获约100个大小不同的克隆。以这些克隆作探针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已将26个克隆定位在两个水稻分子标记连锁图12条染色体的34个位点上。其中10个克隆与8个已定位的水稻抗病基因在分子标记连锁图上的位置对应或毗邻。用其中部分与抗稻瘟病基因在染色体位置相对应的克隆作探针,分析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RFLP带型在抗性基因系和感病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表明这些克隆与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位置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海道绿色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北海道大学共同宣布,使导入水稻萎缩病病毒外壳蛋白的水稻再生成个体获得成功,现在正在鉴定病毒抗性。因此该研究所确立了水稻的基因操作技术,将来准备应用于该研究所瞄准的耐冷性水稻开发等。该研究所在这周(5月26日~28日)在盛冈市召开的日本植物病理学会上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详细报告。京都大学农学部教授古泽严男等小组也与住友化学公司一起育成了重组了水稻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资源与分子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近年来,随着植物先天免疫机制、抗病分子生物学以及水稻和稻瘟菌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系列参与病原菌识别和防卫信号传导与应答,以及外源抗菌蛋白、病原菌激发子等抗病相关基因陆续被鉴定和克隆,为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提供了一些新的基因资源、育种策略和技术。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克隆的主要抗稻瘟病基因资源及其在分子育种研究中应用的进展,提出了通过转基因手段整合不同防卫反应关键调控基因的抗稻瘟病聚合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9.
万文举  罗宽 《遗传》1979,1(3):19-22
二年间,对大量的杂交水稻组合进行了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的抗性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抗病性在F:中的表现是:抗性显性、抗性隐性、中间类型(部分显性),以及 出现双亲所没有的新类型。为了获得更多的抗病的杂交水稻F:,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抗病性导入不育系 中去,以克服当前不育系抗性较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持久抗性品种是目前解决稻瘟病抗病品种感病化问题的有效措施。稻瘟病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DNA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与分离及其功能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进程。就此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水稻COP9信号复合物5B亚基(CSN5B)的基因,原核表达CSN5B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用RT-PCR技术从日本晴水稻中扩增得到CSN5B蛋白基因Os CSN5B并将其连接至p EASYTM-T5 Zero克隆载体,然后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并导入大肠杆菌BL21plys S宿主菌中诱导表达;重组的CSN5B融合蛋白经Ni-NTA His.Bind Resin纯化后免疫兔子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经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与结论:获得了CSN5B蛋白的特异性抗体,Western印迹显示CSN5B蛋白在水稻植株中呈高水平表达,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稻瘟病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已分子标记定位的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15个,微效抗性基因3个;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已成功克隆。稻瘟病菌系谱与致病型关系可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种类型。本文对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致病性遗传、基因组分析、无毒基因克隆、准性生殖等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AtNPR1基因是拟南芥系统获得抗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AtNPR1基因能使拟南芥对细菌和真菌的抗性同时增强.为了研究在水稻中过量表达AtNPR1基因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将该基因转入到广西主栽籼稻恢复系品种桂99中.经PCR验证得到了79株转基因植株,DNA斑点杂交表明ATNPR1基因已经整合到桂99染色体DNA中.Northern杂交和RT-PCR分析表明,AtNPR1基因在桂99中已经表达;同时还检测了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该两种病害的抗性均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抗稻瘟病水稻资源品种杂交,聚合多个抗性基因是培育持久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的主要育种途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水稻抗性资源进行基因型鉴定是分子辅助聚合育种的基础.通过以亚华种业科学院稻瘟病病圃抗病水稻资源为材料,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Pi9、Pita、Pib以及Pikm基因在水稻抗稻瘟病资源的分布进行了鉴定,初步建立了抗性基因数据库.同时对抗性基因及与抗性反应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Pi9为主效基因,同时聚合Pita和Pib抗性基因能提高持久抗稻瘟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含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易被病原菌克服,因此为进一步发掘新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利用水稻多样性群体II(RDP-II)中的470份种质资源,在湖南省桃江县稻瘟病高发区的自然病圃中进行水稻苗期的抗病性鉴定,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稻瘟病的抗性相关位点,最终鉴定出25份苗期抗性较好的品种,可作为抗性育种材料.采用混合...  相似文献   

16.
差异显示法分离水稻抗稻瘟病相关基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水稻稻瘟病抗源材料“地谷”叶片受稻瘟病菌侵染前后的基因的表达差异,获得87个差异片段。对这87个差异片段进行了回收、重扩增与克隆,并对其中的81个片段进行了杂交鉴定。斑点杂交结果证实其中6个片段受稻瘟病菌诱导表达。进一步克隆测序并进行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其中一个与水稻4号染色体中一推测的苹果酸合成酶高度同源,一个与水稻11号染色体上的RPR1基因高度同源,RPR1基因具有保守的NBS-LRR结构,并与水稻防卫反应的信号传导有关;另一个与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一推测的硫氧还蛋白高度同源,其余3个为新的cDNA片段。  相似文献   

17.
以稻瘟病菌感染水稻,利用mRNA差汞显示技术分离了稻瘟病菌侵染诱导的水稻早期反应基因ER1的cDNA片段。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ER1基因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叶片6h后开始表达,8h最强,10 ̄12h开始减弱,16h消失。Southem blot分析表明,ER1基因属于水稻基因组。对ER1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经查询,在GenBank中没有与ER1同源的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18.
水稻线粒体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的电子克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基于EST的电子克隆方法得到了一段长1611bp的cDNA序列,以此为信息探针搜索HTGs数据库,找到一个与之高度匹配的基因组DNA序列——OSJNBa0057G07克隆。用FGENESH分析该克隆中的联配区域得到一个包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的基因。该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物理图谱的136.0~137.6cM区域。推导的ORF编码498个氨基酸,经BLASTP搜索SWISS-PROT数据库和蛋白序列的亚细胞定位显示,该基因编码水稻的线粒体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mSHMT)。该基因受到EST序列的完全支持,其中不乏来自盐胁迫、稻瘟病菌侵染等逆境处理的EST序列,推测该基因与水稻对逆境的应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良水稻优良恢复系福恢673的稻瘟病抗性,以该恢复系为轮回亲本,以携有3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9和Pi-k~h)的优质恢复系金恢1059为供体亲本,通过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10个导入了这3个抗稻瘟病基因的福恢673近等基因系,其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2.96%–98.59%。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近等基因系及其与不育系宜香A配制的杂种一代均表现抗稻瘟病,抗性明显强于对照福恢673和宜优673,且半数以上杂种一代基本保留了原组合的主要优点。用近等基因系Line 9配组的杂交稻新组合两优7283和金泰优683在区试中均表现出产量高、稻瘟病抗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表明该近等基因系具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是世界上影响水稻(Oryza sativa)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随着寄主水稻和病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注释的完成, 水稻和稻瘟病菌的互作体系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该文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育种利用进行概述, 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探讨了水稻全基因组中NBS-LRR类抗病基因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同时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鉴定及无毒蛋白与抗病蛋白的互作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发展和抗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