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德培先生教我写好研究论文刘育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1947年我开始跟随冯德培先生从事周边神经的研究,那时尚未解放,用英文总结的文章都是他写的,只好送到国外发表。我的写作远未过关,冯先生的文笔极好,为我树立了一个傍样。解放后,英文《中国生理学...  相似文献   

2.
沉痛哀悼冯德培院士逝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冯德培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4月10日20时20分在上海逝世,终年88岁。冯德培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生理学家,是我国近代生理学研究开拓者之一,对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3.
荣辛未 《生理学报》2007,59(6):733-735
2007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纪念冯德培先生诞辰100周年,为冯先生树立一个新铜像,并举行了一个学术报告会。其间,有同志说我跟随冯德培先生多年,邀我写一些他的事迹。这些触发我打开记忆闸门,许多往事纷涌而出。  相似文献   

4.
怀念敬爱的冯德培老师胡旭初(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上海200031)我以无限怀念的心情,追述已故的冯德培老师。冯先生享年八十八岁,也可称高寿,然而我仍然觉得他是可惜地过早逝去。他自己一直不认为是“老”了,事实上他正准备自己90岁以后再来个人生阶段的开...  相似文献   

5.
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悼念冯德培教授杨雄里1995年4月10日深夜,京西宾馆房间的电话铃骤然响起,从上海传来噩耗:冯德培教授已于当晚谢世。顿时,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那是一个不眠的夜晚,无数往事涌上心头。余生也晚,未能有幸在冯先生身边工作过。...  相似文献   

6.
杨雄里 《生理学报》2007,59(6):707-708
依然不能忘记那深夜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向我报告冯德培院士谢世的噩耗。时光荏苒,那已是12年前的那个春天!  相似文献   

7.
冯德培院士1987年在《生理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纪念《生理学报》创刊60周年,很巧我从事生理学也正是60年。我1927年离开复fi大学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做研究生,开始生理学研究工作。那时,我知道林可胜开始编辑《中国生理学杂志》。这是个...  相似文献   

8.
深切悼念冯德培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办公室20003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冯德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4月10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8岁。冯德培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生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是中国生理...  相似文献   

9.
忆冯德培先生梅镇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冯德培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半年了,然而他昂首阔步、精神望际的身影,仍不时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经常回忆起和先生相处的日子。回忆我刚从前苏联回国分配到生理所,走上自己开创科学道路的那个时期,冯先生给予我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缅怀冯德培先生胡旭初(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敬爱的老师、冯德培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生前不仅是位一代杰出的生理学家,而且还是我们生理科学刊物的创办人和发展者。早先,他曾任本刊《生理学报》主编有年。其后,为了支持上海生理研究所创办英文出版的《中国生...  相似文献   

11.
杨雄里 《生理通讯》2007,26(2):33-35
依然不能忘记那深夜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向我报告冯德培院士谢世的噩耗。时光荏苒,那已是12年前的那个春天!  相似文献   

12.
杨雄里 《生理学报》2007,59(3):I0002-I0003
1987年圣诞节我滞美两年余后回国应命。翌日上午,《生理学报》纪念创刊60周年。当时,生理学界的前辈冯德培、张香桐、朱鹤年、徐丰彦诸教授均尚健在。是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忝列其中,躬逢其盛。就在那次会上,我从刘育民先生手上接过了主编的重任,直至2002年告辞,前后凡14年。  相似文献   

13.
金国章 《生理学报》2007,59(6):711-712
冯德培先生是著名的生理学家,尤其是他的神经一肌肉传递机制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52年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研究,有幸受到冯先生科研思路的熏陶。当时的工作地点在岳阳路320号大院内,与生理生化研究所等6个科研单位共用一座大楼,许多学术会议在同一个礼堂召开,交流的机会甚多。我知晓冯德培先生辉煌的创业事迹和科研成就,他是一位高瞻远瞩、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在此,我回忆几件自己亲历的往事,表示对冯先生的敬意和纪念。  相似文献   

14.
《生理学报》2007,59(6):682-682
今年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冯德培先生一生致力于神经生理学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神经肌肉能力学和神经肌肉接头研究的工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国际同仁的高度评价。冯德培先生以他非凡的创业精神和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带领他的同事们把生理研究所和他长期担任主编的《生理学报》都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组织管理上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5.
李葆明 《生理通讯》2007,26(2):36-36
为纪念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先生诞辰百年,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艰苦创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4月5日(清明节)举行了冯德培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领导、科研人员和学生,沪区高校生命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同仁,冯德培先生亲属及生前同事300多人出席铜像揭幕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相似文献   

16.
冯德培先生生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德培先生生平冯德培先生,1907年2月20日生于浙江省临海县。幼时就学于故乡小学,继入浙江省第六中学,于1922年考入复旦大学文学院,翌年转入心理学系,1926年毕业于生物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27年,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1929年考取...  相似文献   

17.
陈宜张 《生理学报》2007,59(6):709-710
今年是冯德培先生百年诞辰,他离开我们已经12个年头了。冯先生一生在科学上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和发现,在这里我仅仅根据我对他不是很多的接触来回忆他对科学问题的敏锐觉察和掌握,毕生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质,以及他对中国生理学和神经科学发展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冯氏效应”(Feng effect)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1932年在英国发现的蛙的肌肉因拉长而使静息代谢明显增加的现象,当时冯德培本人称之为引张反应(Stretch response)以后被波兰的肌肉化学家帕尔纳斯(J.K.Parnas)称为“冯氏效应”。冯德培于1930年夏天到伦敦大学学院生理生化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希尔(A.V.Hill)的实验室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肌肉和神经的放热问题。由于希尔领导的实验室在二十年代中期即制成由热电堆和灵敏电流计组成的测热仪器,因为在技术上使测量肌肉甚至神经的微量放热有可能得到准确的结果。肌肉的特殊功能是收缩,要了解肌肉在静息时和收缩时的  相似文献   

19.
蔡老师与世长辞了!这不仅是生理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军事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他是我国最老一辈的生理学家。早在1925年秋,蔡老师从美国回来时,就培养了像冯德培、徐丰彦等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后来也培养了像我这样平庸的学生。在旧社会,  相似文献   

20.
徐科 《生理学报》2007,59(6):730-732
冯德培先生是世界知名的肌肉、神经和突触生理学家,为我国生理学界赢得了殊荣。在日本投降前的1944年,在大后方的重庆就有由冯德培先生(以后简称先生)负责创建的生理研究所前身——医学所筹备处。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医学所筹备处迁来上海。据先生说,在上海解放前夕,他在竺可桢先生的率领下想方设法拒绝迁往台湾,在上海迎接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并被任命为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