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 :葡萄糖是如何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 ?答 :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但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 ,而是依赖于 Na 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当 Na 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 ,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 ,伴随 Na 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膜内的 Na再通过质膜上的 Na ,K 一泵运送到膜外以维持 Na 浓度梯度 ,从而使葡萄糖不断利用Na 梯度形式的能量进入细胞。因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向与 Na 转移方向相同 ,所以称之为同向协同运输。完成同向协同运输的载体蛋白上的两个…  相似文献   

2.
今年高考生物学试题第二大题第16小题为:“下列物质中,通过非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是:(A)Na~+ (B)氨基酸 (C)胆固醇(D)葡萄糖答( )”我认为备选答案的四种物质均以非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物膜内外物质转运有非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对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内外 Na~+浓度为膜外高、膜内低,这样就形成了外高内低的浓度梯度,加之膜内含有高的非扩散性负离子 A~-形成电位梯度。这样 Na~+自膜内到膜外为逆浓度梯度运输,必须依靠 Na~+泵消耗能量进行主动运输;而 Na~+自膜外进入膜内,依赖浓度梯度与膜龟位,借膜上 Na~+载体扩散进入膜内,不消耗能量,此为协助  相似文献   

3.
答:高中生物(甲种本)第22页,讲到物质出入细胞的第二种方式,协助扩散时说:“例如,在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一种蛋白质分子,它是葡萄糖的载体,能够携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的内部。”肯定了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同一书的第67页,讲到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时又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有两处提到葡萄糖是如何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一是在第一章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时,举例说,葡萄糖分子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的;另一处是在第二章讲述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时,指出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的。为帮助大家了解葡萄糖扩进入细胞的这两种运输方式机理,本文现做如下简述: 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是因为在细胞膜上有一种四聚体蛋白质,它  相似文献   

5.
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碍(GCM)是一种常染色体退行性变的疾病。表现为出生后头几周内小肠不能选择性地吸收饮食中的葡萄糖和半乳糖,患者可因严重的腹泻和脱水导致死亡。GCM病人的小肠活组织检查发现,在刷状缘Na~+-依赖的葡萄糖吸收缺损。已知正常葡萄糖在小肠刷状缘上皮细胞的吸收是由Na~+/葡萄糖联合载体来完成的。物质向细胞内的流动是由Na~+的跨膜电化学电位差来驱动的,然后,葡萄檐通过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形态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黏膜免疫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尤其大肠段)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上皮间隙内普遍分布着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浆细胞。IEL在上皮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为核下区∶核区∶核上区=4∶3∶3。核上区IEL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而核区和核下区的IEI体积略大。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数个粗大的膜包颗粒。上皮内未见微皱褶细胞,IEL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并在上皮细胞之间伸出伪足。肠腔内有完整的游离淋巴细胞。肠道黏膜上皮间隙内的浆细胞一般位于核下区或核区,胞质内充满着扩张状态的粗面内质网。肠道固有膜散布着许多淋巴细胞(LPL)、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白血细胞,以小肠段的分布最丰富。在有些肠绒毛内,LPL分布密集,几乎占据整个绒毛中心,但并未出现淋巴小结。固有膜浆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呈短的扩张状态,其数量占多数;另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为板层状排列的扁囊状,数量较少。结果表明,参与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细胞数量多,但黏膜上皮内缺乏微皱褶细胞(M细胞),固有膜中也不形成淋巴小结。提示爬行动物的黏膜免疫机理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氯离子在上皮物质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Cl-跨紧密吸收上皮转运的研究资料表明,Cl-跨上皮吸收主要经细胞通路进行。至少由两个步骤组成。一是经上皮细胞顶膜的电导性Cl-通道进入细胞内;二是经上皮细胞基侧膜的协同转运系统或高电导Cl-通道排出细胞外...  相似文献   

8.
小肠上皮细胞作为肠道的主要功能细胞,在多种肠道疾病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取组织块消化和肠绒毛消化两种方法对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传代后通过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荧光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肠绒毛消化法所获得的小肠上皮细胞要远好于组织块消化法所得细胞,细胞在24~48h贴壁,呈现出典型的三角形或多角形样,10~12d细胞汇合成片、单层生长、互不重叠;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和尾型同源盒基因2(Cdx2)阳性,碱性磷酸酶检测阴性,扫描电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均匀分布的肠绒毛。以上结果表明,该实验成功建立出可连续传代并符合小肠上皮细胞鉴定标准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唐小华 《生物学通报》2012,47(11):18-20
葡萄糖的跨膜运输具有组织特异性.人体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摄入葡萄糖,此运输过程依赖于来自细胞内外两侧葡萄糖的浓度差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运输蛋白(GLUTs);而在小肠等部位存在主动运输,通过细胞膜上的Na+-葡萄糖运输蛋白(SGLTs),完成Na+和葡萄糖的同向协同运输.  相似文献   

10.
胎儿胃、小肠内分泌细胞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方法采用银浸染色方法,对10例4~6月胎儿的胃、小肠内分泌细胞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胃、小肠中的内分泌细胞(嗜银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分布于胃、小肠绒毛上皮、小肠腺及十二指肠腺.在小肠固有膜结缔组织中也有散在的嗜银细胞.该细胞主要存在于小肠,胃部较少,其中以十二指肠最多,空肠、回肠顺次递减,而十二指肠乳头又明显高于十二指肠其他部位,在这些部位有时可见该细胞抵达腺腔,并有颗粒释放于腺腔内.结论人胎儿胃肠道含有内分泌细胞,尤其是小肠及其十二指肠乳头部.  相似文献   

11.
花粉蛋白诱导胞内钙离子信号波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钙离子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在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以及细胞死亡过程中,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花粉蛋白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对绒毛膜上皮癌细胞的杀伤力特别强。通过对绒毛膜上皮癌细胞内钙离子进行fluo-3/AM荧光染色发现,天花粉蛋白的加入能诱导绒毛膜上皮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经天花粉蛋白作用24小时后,被天花粉蛋白损伤的绒毛膜上皮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比正常细胞要高得多。在开花粉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选择离体犊牛小肠上皮细胞,以细胞增殖率和葡萄糖吸收率作为细胞生长发育与功能成熟的指标,研究了胰岛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对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胰岛素浓度为10μg/ml时,明显促进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对葡萄糖的吸收,浓度达到50μg/ml时则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吸收(P<0.01)。IGF-I浓度为100ng/ml时,对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吸收葡萄糖的作用最强(P<0.01),但100ng/ml、500ng/ml和1000ng/ml三种不同浓度的IGF-I对刺激细胞增殖和提高吸收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糖类物质是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对机体代谢与内环境稳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葡萄糖作为该类化合物主要的消化尾产物,其吸收主要通过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两类葡萄糖转运载体家族来完成.在该吸收过程中,Na+依赖性葡萄糖转运载体1(SGLT-1)和易化性葡萄糖转运我体2、5(Glut-2、Glut-5)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不同葡萄糖转运载体家族的成员和分类,并结合葡萄糖肠吸收跨膜转运的机理详细阐述了上述三个载体的分布和影响其功能及表达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观察了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构成。口咽腔较大,具颌齿、腭齿及犁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绒毛分柱状上皮区及扁平上皮区,扁平上皮区表面为杯状细胞层;食道粘膜下层中有食道腺。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细长,呈S型,由前、中、后肠构成,粘膜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肠绒毛,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而成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肠长/体长约为1.6。胃与小肠相接处有3对指状幽门盲囊,幽门盲囊的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  相似文献   

15.
肠道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负责营养的吸收和消化。肠道具有多层结构保护整个肠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肠道上皮是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是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肠上皮必须保持完整性以保护肠免受感染和毒性剂的侵害。上皮细胞分为两个谱系(吸收型与分泌型),并且每隔3~4天脱落至肠腔中。细胞的快速更替是由于肠道干细胞的存在,肠道干细胞排列在隐窝底部终极分化的潘氏细胞之间并沿隐窝绒毛轴分化成不同的上皮细胞。一旦肠道干细胞受到损伤,潘氏细胞将通过提供WNT配体和Notch刺激来补充肠道干细胞。因此,潘氏细胞充当辅助细胞以维持干细胞微环境,即生态位。该综述探讨了干细胞和潘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探讨了维持肠道稳态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分散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之间,十二指肠中未见十二指肠腺分布。②凹耳蛙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呈毛笔头样、锥体形、梭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幽门腺上皮和十二指肠绒毛上皮中的嗜银细胞具指向腺泡腔或肠腔的突起,提示其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胃幽门部最高,十二指肠和胃体其次,食道最低。据此认为胃既是凹耳蛙的主要消化器官,也是消化道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十二指肠是凹耳蛙消化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还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甘肃鼢鼠小肠仅为相同体重高原鼢鼠小肠长度的70%,为满足相同的能量需求,甘肃鼢鼠消化系统中某些部位必然会发生相应调整,以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吸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成年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小肠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甘肃鼢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间距均显著小于高原鼢鼠,而其空肠管径显著大于高原鼢鼠,两种鼢鼠小肠总绒毛面积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甘肃鼢鼠通过缩小小肠绒毛间距并增大空肠管径来增加小肠吸收表面积,减缓食物通过速率,提高小肠对食物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进而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和吸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细微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鳍篮子鱼食道黏膜为纵行黏膜褶皱,在褶皱上形成"V"字型次级褶皱,黏膜上皮表面具有许多分泌孔及较多腺体导管的开口,上皮细胞扁平,似鳞片状,连接紧密。胃黏膜褶皱呈绳状纵向排列,黏膜上皮表面有许多沟回,细胞之间有较多的胃小凹,在上皮表面可见有乳头状突起,未见有微绒毛;上皮细胞为五边形或六边形,无细胞间隙。肠黏膜分布着密集排列的肠绒毛,绒毛呈拇指状或扁平状,黏膜上皮表面呈脑回状,分布有许多分泌颗粒,细胞游离面分布着丰富的微绒毛,细胞为多边形、圆形、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幽门盲囊黏膜上皮的结构与肠道相似。本文探讨了黏膜上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不同月龄大鼠空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增殖及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雄性大鼠空肠在发生、发育和衰老过程中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形态学的变化,本实验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SD大鼠空肠绒毛粘膜上皮及小肠腺上皮的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情况,并统计测量了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空肠绒毛的高度、肌层厚度及绒毛杯形细胞、肠腺杯形细胞的数量变化。观察到大鼠空肠肠腺隐窝增殖细胞的阳性着色表达从出生后开始增强,到3月龄时达最高峰,12月龄时增殖细胞阳性染色又减弱;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固有层,凋亡阳性细胞数在3月龄最多;大鼠空肠绒毛的高度从初生后开始增加,到3月龄达顶峰,而后开始变矮;空肠肌层在3周龄、12月龄较厚;杯形细胞数量于生后3周迅速增长,不同发育阶段的大鼠空肠肠腺隐窝的杯形细胞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变色树蜥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应用5-羟色胺(5-HT)特异性抗血清,对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消化道内含有5-HT的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变色树蜥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分布密度近似呈“M”形,其中以空肠分布密度最高,胃体次之,食管最低。5-HT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长锥体形等,其中胃、幽门和直肠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小肠则以长锥体形为主,其细长突起指向肠腔或固有膜;细胞分布于上皮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或固有膜内;多数细胞以内分泌功能为主,少数细胞具有外分泌功能。比较分析表明,5-HT细胞分布型可能与动物的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