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以32份何首乌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32份何首乌种质存在二倍体(2n=2x=22)和三倍体(2n=3x=33)两种倍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和AI值分别在51.85%~61.52%和0.37~1.40;核型有"1A"、"1B"和"2A"3种类型,属于进化程度较低的植物。(2)在32份何首乌种质中,53.13%的种质为三倍体,表明多倍化在何首乌种质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染色体结构变异也是其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3)何首乌各种质染色体形态变化较大,进化程度参差不齐,可能与种质的生境有一定相关性。(4)何首乌最初的起源中心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在向低纬度地区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独活属花粉形态及分类学和进化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独活属约26种3变种。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较系统地分析了21种2变种的花粉。研究结果表明:该属花粉基本为矩形类型,少数种具赤道收缩型。综合中国独活属形态解剖方面的相关特征,将中国独活属分为两大类群,并讨论了独活属的系统位置及其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横断山区滇芎属植物花粉形态分化及演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山丹居群在孢粉学方面的遗传多样性,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25个居群的山丹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山丹花粉粒形态为单花粉粒,极面观为椭圆体,具单萌发沟。不同居群的花粉粒在大小、网眼直径、萌发沟宽、P/E值和外壁纹饰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居群间花粉性状的变异大于居群内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25.52%。  相似文献   

5.
中国松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金谈 《植物研究》1989,9(3):87-98
本文研究了我国松科(Pinaceae)9属61种的花粉形态, 其中有6种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照相, 4种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照相, 每属都有代表种的绘图, 对该科花粉形态类型、科下的分类及演化问题进行讨论, 为本科的亚科、属、种的划分提供孢粉学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樱子花粉形态及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樱子花粉形态及营养成分研究刘剑秋,张清其,吴文珊(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州350007)STUDIESONMORPHOLOGYANDNUTRITIONCOMPOSITIONSOFPOLENOFROSALAEVIGATA¥LiuJiang-qiu;Z...  相似文献   

7.
云南松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中,花粉母细胞、四分孢子及花粉粒均见有粘连现象。花粉气囊的形态、大小变化复杂多样。除一般具两个正常气囊的花粉粒外,还观察到气囊不发育、具一个气囊、二个异形气囊、三个气囊和四个气囊的花粉粒。成熟花粉壁从外至内可分为外壁外层、外壁内层、内壁外层和内壁内层,它们的构成成分及形态均有明显差别。贮存后花粉的内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八角属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祁 《植物研究》1989,9(1):115-124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八角属(Illicium L.)14种1变种的花粉形态作了研究。通过花粉形态的研究,验证了在分类上本属所分各组的合理性,讨论了该属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三白草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延龄草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延龄草属(Trillum L.)23种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研究。其中14种作了透射电镜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属花粉的形状和大小在种间变化不大,但在外壁纹饰上却有较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4个纹饰类型,即颗粒状纹饰(多数种类),疣状纹饰,星状纹饰及刺状纹饰。外壁结构上,大多数种类结构层次模糊,无明显的复盖层和柱状层分化。但T.grandiflorum和T.catesabei2个种则有较明显的复盖层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究不同土壤pH (4.5、5.5、6.5、7.5、8.3、9.5)对何首乌生长、生理特性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明确何首乌种植的适宜土壤pH。结果表明:(1)何首乌在土壤pH 6.5~9.5时能正常生长,在pH 4.5和5.5时出现叶片枯萎脱落,少数不能存活;叶面积在pH 4.5~9.5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并在pH 6.5和7.5达到高峰值,且显著高于其余处理。(2)在土壤pH 4.5~9.5范围内,何首乌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pH 6.5和7.5时达到峰值;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随pH升高呈降低趋势;叶片丙二醛含量随pH升高先降低而后增加,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pH升高先升高后降低。(3)在土壤pH 4.5~9.5范围内,何首乌块茎有效成分含量随pH升高而降低,但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其中二苯乙烯苷含量和结合蒽醌含量分别为1.89% ~ 5.41%和0.10% ~ 0.25%;土壤pH为4.5时,何首乌块茎中二苯乙烯苷和总蒽醌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5.41%和0.38%。研究认为,何首乌对土壤酸碱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进行何首乌人工驯化和种植时要尽量避免强酸性环境,且宜选择pH在6.5 ~ 8.3的中性至弱碱性土壤。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鱼腥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特征与花粉育性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卡宝品红染色法对2个鱼腥草居群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并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I2-KI染色法、B-K培养基培养法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法来检测鱼腥草花粉的活力及萌发率。结果发现:(1)鱼腥草减数分裂的进程与花序大小、花药颜色、花药长度均有密切的关系。(2)2个居群的鱼腥草中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正常占88.2%,有11.8%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3)减数分裂异常表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微核、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等分离、多分体等现象,并发现在二分体阶段及单核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融合。(4)2个居群的鱼腥草花粉活力均不超过1.5%,花粉几乎不萌发。研究认为,鱼腥草花粉育性低的主要原因是单核花粉的发育过程异常,而非鱼腥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蔷薇属25个种及4个月季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单叶亚属及蔷薇亚属中的芹叶组、合柱组、桂味组、月季组及月季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1)所有被测样品的花粉都为具三孔沟的N3P4C5型单粒花粉,形状包括近球形、长球形及超长球形,其中大部分都为极轴较长的超长球形,以小檗叶蔷薇(P/E=2.29)最长。(2)在疏花蔷薇、托木尔蔷薇以及重瓣黄刺玫中发现有花粉二型现象。(3)被测样品外壁纹饰主要包括条纹、孔穴-条纹及近孔网纹3类,条纹类型主要出现在芹叶组中,而孔穴-条纹类型则为蔷薇属植物较普遍的纹饰。(4)聚类分析表明,小檗叶蔷薇与其它种亲缘较远,被测月季品种与月季组关系较近,芹叶组与合柱组关系较近,桂味组中的弯刺蔷薇与其他蔷薇的纹饰有明显区别,被单独分开。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睡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对花粉形态及其种间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离体萌发法对睡莲品种‘彼得’的花粉活力进行测定,为睡莲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形态均为近球体或扁球体,其中巨花睡莲花粉粒最大,体积指数为30.3;埃及白睡莲花粉粒最小,体积指数为19.2。(2)花粉外壁纹饰类型繁多,包括网纹状、小颗粒状、瘤状、小柱状、长条状、微波纹起伏状。(3)根据聚类分析可将18种或品种睡莲属植物分为4个类群,其中Nymphaea亚属与Brachyceras亚属间亲缘关系最近。(4)‘彼得’的花粉离体萌发率高,可达95%以上。研究认为,睡莲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特别是花粉萌发沟类型、外壁纹饰等特征可作为睡莲属植物种间分类、亚属间以及种间亲缘关系、系统进化规律的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15.
闫晓娜  田敏  王彩霞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2):2439-2445
为明确扇脉杓兰花粉形态结构及雄性生殖特性,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花粉形态和超微结构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扇脉杓兰单粒花粉长球形,表面光滑无特征纹饰,有少量胶黏物质,一些表面有2个或以上的深凹陷,凹陷内有球形突起的内容物。(2)花粉壁分为由棒状的基柱小单元组成的外壁和纤维素果胶组成的内壁,有覆盖层;生殖细胞近圆形,细胞核大而致密;营养细胞多弧形,核质分散;花粉粒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质体和小泡等细胞器,淀粉、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丰富。(3)花粉管萌发后沿子房壁方向伸长,授粉20d花粉管伸长生长并不明显,授粉30d伸长的花粉管中出现大量胼胝质塞,并且伸长方向转为胚珠中间,花粉管逐渐接近胚珠,在授粉后50d基本完成受精作用。研究认为,扇脉杓兰花粉发育正常,不阻碍有性生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运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伞形科芹亚科拟藁本属8种及近缘类群2种(共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结合质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探讨拟藁本属的系统地位,提出分类处理意见,为拟藁本属的系统分类提供花粉形态学证据。结果表明:(1)显微观察显示,芹亚科拟藁本属及近缘类群10种植物花粉的极轴长与赤道轴长比值P/E为1.89~2.31,花粉大小变化范围25.45~41.70×11.29~20.52μm,花粉粒形态有近矩圆形、近矩圆-赤道收缩形、近长椭圆形和近长菱形4种,萌发孔位置皆为边孔。(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拟藁本属及近缘类群10种植物的花粉极面纹饰有条网、细孔网、细孔条网、平滑-细孔网、平滑穴网、条状6种类型,极面观有三裂圆形和三瓣形2种类型,属于伞形科较为原始至较为进化的花粉类型。(3)花粉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拟藁本属的花粉形态均为近矩圆形型,扫描电镜下为条网状或细孔网状纹饰,属于一个较为自然的分类群,支持宜将拟藁本属从广义藁本属中独立出来单独成属,但蕨叶拟藁本的花粉形态为近长菱形,在芹亚科中属于较为原始的花粉类型。(4)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9个物种在亮蛇床部族内构成包含拟藁...  相似文献   

17.
木兰科16种含笑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对含笑属5组16种植物(其中:峨眉含笑、多脉含笑、蔼和含笑、毛果含笑、南亚含笑、展毛含笑、阔瓣含笑和壮丽含笑等8种为首次报道)的花粉样品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并对其花粉粒形态及大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木兰科含笑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探讨其系统分类学意义。结果显示:含笑属植物的花粉粒形态均为两侧对称,异极,具1远极单沟萌发孔,沟长几乎达两端,极面观为椭圆状,赤道面观为舟状,表面无脊或具脊;含笑属花粉粒表面小穿孔的密度为0.002 5~1.500 0个/μm~2,最长轴长为30.69~58.02μm、变异系数为2.85%~8.20%,最短赤道轴长为15.29~31.29μm、变异系数为4.29%~15.53%,轴比值为1.43~2.69、变异系数为2.53%~13.00%。经组间、种间和种内比较,含笑属植物的花粉粒仅在小穿孔密度和3个大小性状上存在一定的种间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茴芹属1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其中12种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茴芹属16种植物花粉大小为(19.75~33.03)μm×(11.52~17.41)μm,极轴与赤道轴的比值(P/E)为1.40~2.28,体积大小指数(P×E)1/2为16.71~23.97,属于中型花粉,具三孔沟,萌发孔位置为边萌发孔。花粉粒赤道面观有近矩形、赤道收缩形、椭圆形和近菱形等类型,其中近矩形和赤道收缩形占多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三角圆形。扫描电镜下,其外壁表面纹饰赤道面观为脑纹状,极面观近光滑或为穴纹状。在伞形科芹亚科中,茴芹属植物的花粉具有中等进化、比较进化的形态特征。研究认为,花粉形态可为个别物种的分类处理提供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扫描电镜对伞形科滇芎属7个种的花粉与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其中3种滇芎属植物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7种叶表皮微形态为首次报道,为滇芎属的种间关系与属下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1)滇芎属7种植物花粉形态分为菱形、椭圆形、近矩形等3种,极面观的形状则有三角形、三角圆形以及钝三角形;花粉极轴与赤道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