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1986年由美国癌症中心首先从淋巴增生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到的一组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与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及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同属于疱疹病毒B亚科.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如何毁坏免疫系统?为什么,艾滋病患者只有1%或更少的细胞携带病毒,而大量的 T 辅助细胞遭到破坏?这是有关艾滋病的最费解的迷。洛克菲勒大学(New York,NY)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谜底,并认为正在进行的工作可能已经改观了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前景。这些科学家发现,树枝状细胞在行使其将抗原送至 T 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可能拖带上了 HIV 病毒。树枝状细胞/抗原/T 细胞相互作用时,HIV 就可能到达被抗原激活的 T 细胞。活化状态的 T 细胞迅速增殖,在 HIV 病毒毁坏细胞之前,HIV 数量猛增。然而,许多问题仍不清楚,如:树枝状细胞如何携带 HIV?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染表达CD4表面抗原(CD4+)的T淋巴细胞而引起的.艾滋病病毒进入CD4+T淋巴细胞首先是通过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来完成的.该融合过程涉及到病毒表面膜蛋白(gp120和gp41)与细胞表面受体蛋白(CD4和CCR5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对这些蛋白质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的认识,从破坏病毒与细胞的融合入手,设计新型的抗艾滋药物及疫苗,已成为目前药物开发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4.
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造成AIDS的主要病原体,HIV感染机体主要是通过侵嗜CD4~+T淋巴细胞、巨嗜细胞和神经细胞,随着CD4~+T淋巴细胞的耗竭,被感染者进行性免疫缺陷,导致于致命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其可怕的蔓延趋势和流行范围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这一流行趋势将日益严重,因此,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了法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成果:他们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潜藏艾滋病病毒(HIV)的T细胞表面特定表达着一种名叫CD32a的蛋白,这种蛋白在未感染HIV的T细胞中却没有被检测出来。这意味着,CD32a蛋白可以作为一种生物靶标,用来开发出针对"隐身"状态HIV的全新药物。由于HIV将部分免疫、淋巴甚至肠道等细胞当作"隐身之地",现有药物和免疫系统都无法辨明它们的"身份",导致艾滋病多年来无法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连市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IV病毒载量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满一年的HIV/AIDS 60例,分别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0、6、12月用全自动病毒载量分析仪(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检测HIV病毒载量,同时用流式细胞计数仪(FACSCalibur)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60例HIV/AIDS中治疗前仅有9例患者有检测数据,都是高病毒载量(VL1 000),在治疗6个月后,病毒载量抑制比例为73.33%(44/60)、治疗12个月后,载量抑制比为81.67%(49/60)。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病毒载量抑制比显著升高(Z=12.85,P0.001;Z=16.35,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都有所上升,差异有显著性(F=72.73,P0.001;F=53.83,P0.001)。病毒载量越低,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越高,呈负相关,有显著性差异(F=21.66,P0.001;F=8.53,P0.001)。结论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提高CD4~+T淋巴细胞数,改善HIV/AIDS免疫状态。细胞免疫指标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人类疱疹病毒6型及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HHV-6)是1986年从淋巴增殖异常患者及艾滋病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首先分离到的一种具有疱疹病毒形态和嗜淋巴细胞的新病毒。人类感染HHV-6十分普遍,多为隐性感染。可在60%~80%儿童及成人血清中查到HHV-6抗体。HHV-6是婴儿急疹(玫瑰疹)的病原体,并证实与淋巴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等有关。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和艾滋病病人的增多,HHV-6感染变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1981年首先在中美洲发现的一种人类传染病。1984年确定其致病因子是艾滋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主要侵害免疫系统。游离HIV存在于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中,其主要靶细胞为T4淋巴细胞(或称辅助性T细胞)。在HIV复制的第一个高峰中有发热、出疹和流感样症状,神经系统疾病也时有发生;随  相似文献   

9.
人疱疹病毒6 型( HHV-6) 是一类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 病毒, 属疱疹病毒β亚科。研究推测HHV-6 基因组可编码80 ~100 种蛋白质, 包括膜蛋白、即刻早期( IE) 蛋白、DNA 蛋白、DNA 包装蛋白、病毒装配蛋白等。本文就HHV-6 基因编码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非洲,人们发现,约有85%的患有艾滋病的孕妇,在分娩后并没有将病毒传给婴儿,逃脱了最容易患病的母婴传播渠道。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不易受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母乳免疫细胞(T细胞)识别,并有效捕获了HIV蛋白(指病毒外壳蛋白),这对保护孩子免受HIV感染或传染极为有利;二是母乳含有丰富的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直接喂养起抗病毒、抗癌作用,保护孩子健康成长,不发生恶性病症。乳铁蛋白是由约70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8kD的单体糖蛋白,不仅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而且在机体外分泌物…  相似文献   

11.
本刊新近获悉,Merck(Rahway,NJ)与Med Immune(Gaithersburg,MD)达成协议,应用重组细菌开发艾滋病活疫苗.Merck将开发后者的核心疫苗.这种疫苗目的在于激发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细胞(CTL)对受染于HIV的细胞产生反应.如您所知,Merck已与Repeigen(Cambridge,MA)合作开发一种适用于抗艾滋病疫苗的蛋白,原理是诱发抗体介导的免疫性.这一次合作事件使得Merck-Repligen-MedImmune三联集团处在抗艾滋病疫苗开发竞争者的前列,很可能已超过诸如Roche-Genentech、American HomeProductsMiuo GeneSys及Bristol-Myers Squibb等“重量级”对手.  相似文献   

12.
准确测定HIV 1的前病毒载量和病毒载量的技术 ,在感染者预后和艾滋病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艾滋病的其它研究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以定量的HIV 1DNA和RNA为标准外参照 ,利用SYBRGreen荧光染料和GeneAmp5 70 0SequenceDetectionSystem (5 70 0系统 ) ,建立了测定HIV 1的前病毒载量和病毒载量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以病毒感染细胞和培养上清为材料 ,测定了三种化合物 (AZT ,GL和WT)对细胞内的前病毒载量和培养上清中的病毒载量的抑制活性 ,并与合胞体形成抑制方法测定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病毒载量、前病毒载量和合胞体形成计算出的三种化合物的治疗指数均依次变小 ,提出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前病毒载量 ,会在评价药物在体内外根除或减少存在于CD4休止或记忆T淋巴细胞中的HIV 1前病毒方面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活性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艾滋病患者血浆中的HIV病毒载量,但对潜伏的病毒库无效.对HIV的基因治疗包括诱导HIV潜伏感染的休止的CD4 T记忆细胞增生,使潜伏的HIV激活进入复制循环,结合药物治疗和激活潜伏的HIV基因表达但并不诱导细胞增生,而是通过载体携带的基因使细胞凋亡,以清除HIV潜伏感染的细胞,利用载体携带目的基因治疗脑中的病毒.  相似文献   

14.
1.HTLV-I是1980年第1个被分离的人反转录病毒,目前这一病毒已在几个拉美国家处于散发性流行,并被认为是一新现(emerging)疾病.虽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但有1%~4%可发生双侧痉挛性神经系统病,另有1%~4%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预后很差.HTLV-I可经母婴、输血、性传播.在拉美国家,HTLV-I抗体阳性者可达7%~25%,在低经济收入人群中传播尤为广泛.对于使无症状携带病毒者发生神经系统痉挛病(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a,TSP)或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激发因子尚不了解,据认为是遗传性因素.TSP发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是由病毒导致了恶性过程.已发现共感染HIV和HTLV-I病人更易发展为艾滋病,如不进行治疗则病人至多存活5个月.  相似文献   

15.
法国科学家对人类细胞进行改造,使之一旦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即自行崩解。他们设计了一种自杀基因,并将其插入到一群被HIV感染的CD4细胞中,并使之能被HIV感染所激活。然后,他们尝试对这一群细胞进行离体再侵染。结果说明这一方法已阻挡了艾滋病病毒的离体扩散。由此,不少制药公司已明显对这项研究感兴趣。这种自杀基因为HSV1-TK,编码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该基因经电激法插入到CD4淋巴细胞中,处于HIV启动子调控之下。出现HIV感染时,HSV1-TK表达量非常高。向培养基中添加  相似文献   

1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机体后,在机体能够作出免疫反应之前,病毒已在体内大量复制,并在整个免疫系统中传播,造成了大量潜伏感染的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树突细胞(DC)在这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周的DC首先受到HIV的感染,随后向淋巴结迁移,在淋巴结内DC和CD4+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促进HI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7.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溶酶体途径将胞质蛋白和细胞器降解为小分子.从而为饥饿状态下的细胞提供能量。此外,细胞自噬还能清除入侵的病原性微生物,在天然性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不仅不能清除HIV病毒,反而有助于HIV病毒的复-a4。此外,HIV病毒蛋白似乎能够阻断细胞自噬作用.促进CD4+T淋巴细胞死亡和艾滋病的发生。简要介绍了细胞自噬的机制。以及细胞自噬在HIV病毒感染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研究细胞自噬与HIV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发现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人类疱疹病毒 7 型(HHV-7)的感染依赖于包膜糖蛋白在病毒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发挥功能. 这些蛋白质可以介导病毒吸附,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膜融合以及病毒在细胞间的接触传播. 将表达 HHV-7 糖蛋白的 293T 细胞与 HHV-7 易感的SupT1 细胞共培养,检测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以鉴定介导膜融合的 HHV-7 糖蛋白. 研究发现,HHV-7 糖蛋白 gB、gH、gL、gO 能介导 293T 细胞与 SupT1 细胞的融合,且融合可被抗 CD4 单抗所抑制. 结果表明,糖蛋白 gB、gH、gL、gO对于 HHV-7 引发的膜融合是必需的,其中某个蛋白质或所形成的蛋白质复合物可能是 CD4 的配体.  相似文献   

19.
《生物磁学》2011,(4):I0004-I0004
艾滋病病毒(HIV)存在潜藏机制可以长期潜伏在细胞中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已上市的抗HIV药物均不能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细胞而根除病毒。新的研究思路对开发新型抗HIV药物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具有选择性地杀伤HIV感染细胞而保护正常细胞不受伤害的抗艾滋病药物是极有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 使分泌淋巴激活素的细胞活化的成分可以诱导潜在感染的T淋巴细胞产生人免疫缺陷病病毒(HIV)。HIV中控制活化作用的基因组成分还不清楚,但是其表达必然是通过DNA的不同成分进行调节。HIV基因组的顺式显性( cis-acting)控制成分是增强子和启动子区,此病毒也编码tat-Ⅲ和art基因指定的反式显性(trans-acting)因子。我们检查了活化T细胞的特异产物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