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田鼠亚科动物的种群调节─—食物、营养及复合因子假说姜永进,王德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西宁810001)(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00875)RegulationofVolePopulation:InvalidityoftheFood,Nut...  相似文献   

2.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及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尹峰房继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ResearchAdvancesinPopulationEcologyandBehavioralEcologyofBrandt’sVoles(Microtusbran...  相似文献   

3.
密度因素在布氏田鼠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布氏田鼠栖息密度不同的种群同时进行取样,研究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区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雄鼠睾丸下降率、贮精囊肥大率和睾丸长度都小于低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繁殖季节结束时间早于低密度种群,幼鼠肥满度较小,性成熟速度较慢,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鼠所占比例小于低密度种群。这些都是导致高密度种群增长速度减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种群生理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根据胴体重分布将布氏田鼠划分为越冬鼠与当年鼠两组,然后再根据生理学指标将当年鼠划分为性成熟鼠(成年)和性未成熟鼠(幼年)。由于生理年龄与时间年龄不一致,故本文并不强调各种形态指标来划分时间年龄组。5月下半月以前种群主体为越冬鼠,但在当年鼠出现地表面后,当年鼠取代越冬鼠成为种群主体,到7月下半月越冬鼠已降到10%以下。当年生的幼鼠春季生长发育旺盛,很快成为当年成鼠。晚夏和秋季出生的个体当年性不发育成熟。秋季种群主体为当年幼鼠。越冬鼠和大部分当年成鼠从种群中消失。比较种群数量上升与下降年份,春季越冬鼠胴体重的轻重与第一批当年鼠(K_1)出现规模可能是种群数量升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邰发道  赵亚军 《兽类学报》1998,18(3):208-214
1992-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原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化率较为接近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  相似文献   

6.
高寒草甸金露梅灌丛根田鼠种群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相似文献   

7.
刘季科  苏建平 《兽类学报》1994,14(2):117-129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有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营养、捕食及空间行为对根田鼠和群统计特征的影响。本文旨的检验下述特定假设;高质量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限制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具有独立的和累加的效应。3年时间,4种野外实验处理6个重复和研究结果表明,附加食物并预防捕得处理的种群具有最高密度;未附加食物及预防捕食者处理(对照)的种群密度最低;而单一处理和种群,其密度居中。不同处理条件下,新生个体在种群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营养、捕食及空间行为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本文旨在检验下述特定假设:高质量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限制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具有独立的和累加的效应。3年期间,4种野外实验处理6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附加食物并预防捕食者处理的种群具有最高密度;未附加食物及不预防捕食者处理(对照)的种群密度最低;而单一处理的种群,其密度居中。不同处理条件下,新生个体在种群的补充模式以及种群瞬时增长率的变化均与种群密度的变动相应一致。双因素ANOVA的结果证明,附加高质量食物能明显地提高根田鼠的种群密度,而对种群补充量的作用则较弱,仅接近显著水平;预防捕食者不仅能显著地作用于种群密度,更能强烈地影响种群补充量。高质量食物和捕食者的作用具有累加的性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种群密度和补充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种群空间行为的作用模式。检验的特定假设为,高质量食物较大的可利用性能降低田鼠的攻击行为和活动,捕食能减少田鼠的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可利用性能间接地和直接地影响根田鼠的空间行为,附加食物种群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小的巢区,且在诱捕期间具有较少的长距离活动和较低的攻击水平。捕食者的存在不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但能影响诱捕期间的长距离  相似文献   

10.
1980—1982年在青海省海北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地区,用标志重捕法(CMR)对自然栖息地中的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进行了野外调查。本文主要分析了根田鼠种群数量变动特点和繁殖、存活及年龄结构与种群动态的关系,并试图探讨根田鼠种群的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1.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源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雌性961只,雄性796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低于低密度种群。  相似文献   

12.
13.
本项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空间行为的作用模式。检验的特定假设为,高质量食物较大的可利用性能降低田鼠的攻击行为和活动;捕食能减少田鼠的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可利用性能间接地和直接地影响根田鼠的空间行为。附加食物种群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小的巢区,且在诱捕期间具有较少的长距离活动和较低的攻击水平。捕食者的存在不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但能影响诱捕期间的长距离活动,此为根田鼠对捕食者存在作出的直接反应。在阐明田鼠种群动态时,应仔细考虑上述因子相互作用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体重增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种群密度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分别取自稳定的同性别饲养群的成年布氏田鼠为对象,测定了雌性和雄性个体在低(1只/笼)、中(4只/笼)、高(8只/笼)3个饲养密度梯度下的生长及免疫指标,包括体重、睾丸重、脾脏重、血清抗体及皮质醇含量等。结果发现:(1)随着密度的升高,布氏田鼠的体重和雄性睾丸的重量有所降低;(2)中密度和高密度饲养条件下雌性的免疫水平高于低密度个体,但密度对雄性个体的免疫状况影响不大;(3)不同密度饲养条件下布氏田鼠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和睦稳定的种内关系未必对布氏田鼠造成社群压力,但密度能够影响布氏田鼠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状况,而且这些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演变与东方田鼠种群变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调度方案,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水位及洲滩环境的影响,进而评估三峡工程对东方田鼠种群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洲滩出露面积的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使东方田鼠的栖息地扩大,并使其种群增长期延长,从而使其种群膨胀,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11月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将比建坝前同期有较大增长,建坝后中长期,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逐渐增大,东方田鼠种群亦将随之继续增长。因此,汛期洲滩被淹后将有更多的东方田鼠迁入到垸内,对农田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边疆晖  吴雁  周抗抗 《兽类学报》2008,28(2):135-143
为探讨引起种群密度制约的近因,本研究通过在野外建立的4个面积为50 m×30 m的封闭围栏,研究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其种群统计参数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在围栏设置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测定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补充率、存活率、变化率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高密度种群的补充率和变化率较低密度种群显著降低,但其种群建群者存活率和子代存活率较低密度无显著变化.种群补充率和变化率分别与种群建群者数量呈显著回归关系.高密度处理建群者的血浆皮质酮含量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上述结果说明,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对其补充率和变化率存在密度制约作用,围栏种群建群者的数量是产生密度制约的唯一制约因子.密度制约与社群应激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社群应激可能是种群产生密度制约的近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周期性波动的外因调节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强  王德华 《生态学报》2004,24(6):1279-1286
对小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的外因调节假说进行介绍 ,概述了食物假说、捕食假说和复合因子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在少数生存环境严酷的小型哺乳动物种群中 ,食物假说能解释它们的周期性数量波动现象 ,可能作为调节因子起作用 ,但难以说明低数量期的确切机制 ,对于大多数小型哺乳动物而言 ,它更可能作为限制因子。捕食假说解释了北欧芬诺斯坎底亚地区某些种群的周期性波动 ,尤其是捕食的间接效应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但也有不支持该假说的证据。对于复合因子假说 ,近年颇受学者重视 ,其中验证食物和捕食交互及累加作用的实验证据较多 ,有的研究还包括气候、种间竞争、空间或社会行为等因素。有关复合因子的实验研究 ,尽管工作是困难和艰巨的 ,花费也是巨大的 ,但所得结果却极有价值 ,为深入理解种群动态调节理论提供了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于2003年5月~2004年11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栖息在生态保留带的普通田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中种群密度夏季最大分别达到410个体/hm2和641个体/hm2,春季最少分别达到166个体/hm2和153个体/hm2,种群数量从7月份开始增长,8月份种群密度减少并于11月份开始重新增长。种群中雌性个体数量比较多,雌性在种群中的居留时间较长,同时存活率比雄性高,这导致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周转率比较高,在两个捕鼠期间种群中的80%个体被更新,这表明普通田鼠在生态保留带中的活动非常频繁,不断与周围的其他种群进行交流,提高了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种群中雌雄个体的巢区之间没有年间变化,活动巢区比较小,巢区长度2003年平均为11 m,最长为37.5 m,2004年平均为13 m,最长为52 m。Pearson相关指数表明种群数量和生态保留带年龄、覆盖率和高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免疫能力与动物种群调节和生活史权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生物医学和动物科学领域,免疫能力是指有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对野生动物免疫能力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热点领域,它与生态学结合,产生了生态免疫学.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介绍了免疫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与动物种群调节机理的关系,概述了与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波动有关的免疫衰退假说、免疫能力选择假说和冬季免疫增强假说,总结了免疫能力与能量代谢和内分泌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免疫能力在生活史权衡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即有机体生长与免疫、繁殖与免疫之间的权衡关系等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国际上本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提出了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食物、捕食和种间竞争对东方田鼠种群动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月伟  刘震  刘季科 《生态学报》2009,29(12):6311-6324
采用2×2×2析因实验设计,在野外围栏条件下,测定食物、捕食和竞争物种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种群动态作用的格局.食物可利用性、捕食及种间竞争的独立作用对种群最小存活数均具有极显著的效应,除捕食与种间竞争的交互作用接近显著水平外,食物与种间竞争、食物与捕食者以及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三类外部因子对种群补充量的独立作用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对种群补充量的作用具有累加效应;食物可利用性、捕食及种间竞争对种群繁殖成体的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作用;三类外部因子对种群幼体与成体的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作用.对种群年龄结构而言,与捕食者及种间竞争比较,食物可利用性是相对较弱的影响因子,在任何捕食与种间竞争交互作用条件下,食物的作用均不显著;三类外部因子均能显著地影响东方田鼠的体重增长率,但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MANOVA结果表明,捕食对成体存活率的作用最强烈,其次,为食物可利用性,种间竞争的作用最弱,但三者的交互作用效应不显著.对幼体的存活时间,除捕食的作用接近显著水平外,食物可利用性及种间竞争的作用均不显著.结果提供了食物可利用性、捕食和种间竞争对东方田鼠种群动态作用的充分证据,验证了食物、捕食和种间竞争对田鼠类种群动态具有独立或累加效应的总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