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内囊霉科菌根真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道了25种采集于我国广州、昆明、武汉、北京和哈尔滨等地农业土壤中的内囊霉科真菌。其中球内囊霉属(Glonus)16种,无柄内囊霉属(Acaulospora)4种,楯孢内囊霉属(Scutellospora)3种,巨孢内囊霉属(Giga-spora)1种,内养内囊霉属(Entrophospora)1种。此外还发现了硬内囊霉属(Sc-kerocystis)的孢子果。其中20种和除球内囊霉属外的另外5属为我国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VA菌根真菌二个属——Glomus(球孢内囊霉属)和Sclerocystis(硬内囊霉属)不同种的孢子或孢子果中N、C的百分数含量及比值,发现同一个种的VA菌根真菌虽然寄主不同,来源的地点各异,但孢子或孢子果中N、C含量及比值基本相同,只是培养时间长短对分析结果有影响。同一属的不同种的孢子中N、C含量及比值有差异,不同属差异尤为明显。我们认为孢子或孢子果中N、C含量及比值似可作为分类、鉴定中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索霉属一新种——重楼索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索霉属一新种——重楼索霉⒇臧穆王世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650204)ANEWSPECIESOFTHEGENUSHORMOMYCESFROMCHINA——HORMOMYCESPARIDIPHILUSZangMu,WangShilin(...  相似文献   

4.
木霉和粘帚霉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并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生物防治制剂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发现不少微生物具有生物防治作用。木霉(Trichoderma)和粘帚霉(Gliocladium)是其中一类可抑制土传植物病原菌的真菌,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抗菌、溶解、竞争、寄生和促进植物的生长[1].迄今为止,有关木霉和粘帚霉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已开展近60年。早在1932年,Weindling观察到木素木霉(T.ligno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同时培养时,木素木霉的菌丝缠绕着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使其菌丝原生质凝…  相似文献   

5.
李春杰  袁自清 《菌物系统》1998,17(4):294-296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新疆天山西部寄生于菊科植和兰花岩参上的盘霜霉菌新种-岩参盘霜霉 。对该种的形态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有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新疆农业大学真菌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球囊霉目一新种:长孢球囊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美庆  王幼珊 《菌物系统》1997,16(4):241-243
从福建厦门市郊芒果园,南靖县鳞苞锥和广西玉林市郊巨尾按根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个球囊霉属的新种-长孢球囊霉。本文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8.
从福建厦门市郊芒果园、南靖县鳞苞锥和广西玉林市郊巨尾按根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个球囊霉属的新种——长孢球囊霉。本文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李春杰  袁自清 《真菌学报》1995,14(3):161-163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阿勒泰山寄生于蔷薇科植物地榆上的轴霜霉新种-地榆轴霜霉。轴霜霉寄生于蔷薇科植物上是首次报道。对该种的形态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有特征图。  相似文献   

10.
维罗纳霉属和沃德霉属三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自黄河源头地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3个中国新记录种——嗜粪维罗纳霉Veronaea coprophila、沃德霉Wardomyces anomalus和土生沃德霉Wardomyces humicola,并对三者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和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1.
茎点霉和叶点霉两属的新种及国内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自东北地区的115份茎点霉(Phoma)和叶点霉(Phyllosticta)的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有新种2个和国内新记录种9个。新种是木瓜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chaenomelesicola L.Yu et Bai)和草玉铃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convallaricola L.Yu et Bai)。新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及图。对新记录种作了简要介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真菌标本室(HMSAU)。  相似文献   

12.
从云南省哀牢山土样分离到一株帚霉属(Scopulariopsis Bainier)菌株 Y82-922,进行了它的形态学研究。它兼具瓶形和柱形并且可以层出的环痕瓶梗,分生孢子小,多为球形,直径2—3μm,有1—3个芽孔,可在原位上产生短侧分生孢子链并以其末端与亲本主链相接合。它的分类学位置介于细微帚霉(Scopulariopsis parvula Morton et Smith)与寡见拟沃德霉(Wardomycosis inopinatus Udagawa et Furuya,)之间,但具有不同于二者的特性,故定名为新种,云南帚霉 Scopulariopsts yunnanensis Chen et Jiang,sp nov.  相似文献   

13.
何苏琴  唐德志 《菌物系统》1998,17(2):114-116
本文报道了自甘肃省定西县豌豆根及根颈上分离到的布尔喀霉根一新种-豌豆布尔喀霉Burgoa pisiS.Q.He et D.Z.Tang。新种的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  相似文献   

14.
殷恭毅  杨志胜 《真菌学报》1994,13(3):161-165
本文报道霜霉属(Peronospora)新种二个:即寄生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 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上的假繁缕霜霉(P.pseudostellariae G.Y.Yin et Z.S.Yang)和寄生在荨麻科植物薮Ning麻(Boehmeria japonica Miq.)上的Ning麻霜霉(P.boehmeriae G.Y.Yin et  相似文献   

15.
何苏琴  李玉奇 《菌物系统》1997,16(2):109-111
从甘肃省定西县豌豆田土壤中分离到的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gansuensisS.Q.HeetD.Z.Tang,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云南的腐霉     
本文报道迄今为止在我国云南省发现的腐霉属真菌19个种,其中1个新种,3个中国新记录,5个云南新记录。新种为下雄腐霉Pythium hypoandrum Yu & Y.L.Wang sp.nov.; 云南新记录为:旋柄腐霉P.helicoides、长井腐霉P.nagaii、周雄腐霉P.periilum、喙腐霉P.rostratum和钟器腐霉P.vexans,前3者还是中国新记录。有分种检索表,对其中12个种进行了描述并附形态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寄生在薄荷(Mentha aruensis L.)叶片上的一种新的霜霉,命名薄荷霜霉(Peronospora menthae X.Y.Cheng et H.C.Bai)对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18.
Rhodtorula sp.Saccharomyces sp.Arthorbacter sp.和Candida sp.四属20株菌对由Fusarium graminearum 产生的类雌激素——赤霉烯酮(Zearalenone)的还原转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Rhodotorula sp和 Arthrobacter sp.的还原产物主要是α-赤霉烯醇(α-Zearalenol,经HPLC鉴定含量分别为96%和84%)。Saccharomyces sp.和Candidasp.的主要还原产物是β-赤霉烯醇(β-Zearalenol,经HPLC鉴定含量分别为91%和92%)。产物均经HPLC、13C—NMR和MS鉴定确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新疆天山西部寄生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兰花岩参(Cicerbitaazurea (Ldb.) Beauv.)上的盘霜霉菌新种——岩参盘霜霉(Bremia cicerbitae C. J. Li et ZQ.Yuan sp. Nov.)。对该种的形态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有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新疆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AAC 001154)。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木霉与根霉两步发酵秸秆制备L-乳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秸秆为原料进行生物转化大量制备有机酸意义重大.在秸秆汽爆法预处理的基础上,以绿色木霉为菌种转化制备秸秆糖,对降解单糖接种米根霉进行二次发酵制备L-乳酸.试验结果表明,第一步绿色木霉固态培养制备纤维素酶时,控温30℃、通气0.12L/(L.min)、发酵40h后制备干曲,后按10g干曲/L汽爆液的配比进行55℃酶解36h,五、六碳糖累积浓度达到86g/L.第二步米根霉发酵时,控制温度32℃、通气0.4L/(L·min)、转速450r/min,发酵48h,最终产L-乳酸累积浓度为81.6g/L.秸秆制备L-乳酸的两步发酵法发酵工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