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锌在红树植物白骨壤-土壤系统中的分布与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口海湾沉积物中锌的污染已对水生生物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本研究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植物白骨壤的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人工配置污水和人工海水(对照)每周定时、定量地对模拟湿地系统进行为期1年的污灌试验,研究污水中的重金属锌在红树植物白骨壤-土壤系统中的分布、累积与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由人工污水加入模拟系统中的锌主要存留在土壤中(大于67%),只有一小部分(1.24%~10.4%)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即白骨壤-土壤系统对生活污水中的锌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根据物质平衡模型进行的计算表明,土壤子系统中锌的环境容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Pb的分布、迁移及其净化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桂葵  陈桂珠 《生态科学》2005,24(1):28-30,34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NW)、5倍(FW)和10倍(TW)浓度人工配置的城市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用海水作对照(CL),持续1年。研究重金属Pb在湿地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及其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系统中的Pb主要存留于土壤子系统中,很少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植物各器官中的Pb含量在根中最高;模拟系统对重金属。Pb的净化效果显著,各污水处理组分别为:NW组97.97%、FW组97.86%、TW组98.06%。根据物质平衡模型计算得土壤子系统。Pb的环境容量较大,因此整个模拟系统对Pb污染的承受力较大。  相似文献   

3.
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磷的分配循环及其净化效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陈桂葵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05,25(3):627-632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 ,分别用正常、5倍和 10倍 3种不同浓度的人工配置的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进行污灌 1a。研究营养污染物 P在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及其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 :随污水处理浓度的升高 ,被更换的潮汐水中的含 P量和土壤含 P量都有明显提高 ;植物体各部分含 P量的高低顺序排列为 :叶 >茎 >根 ;在植物 -土壤系统中4个组分 CA0 、CA1 、CA5和 CA1 0 植物中 P元素的周转期依次为 4 .70 a、4 .6 1a、3.80 a和 5 .4 4 a;模拟植物 -土壤系统对污水中 P的净化效果显著 ,CA1 、CA5和 CA1 0 组的净化率分别为 81.2 3%、94 .4 0 %和 95 .6 3%。  相似文献   

4.
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氮的分配、循环及其净化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 ,分别用正常、5倍和 10倍浓度的人工配置的城市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 2次 ,用海水作对照 ,持续 1年。研究营养污染物氮在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及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 ,随污水处理浓度的升高 ,被更换的潮汐水中的含氮量和土壤含氮量都有较大提高 ;植物体各部分含氮量的高低顺序排列为叶 >茎>根 ;各处理组植物中氮元素的周转期依次为 4 81年、5 81年、4 5 8年和 5 86年 ;模拟系统对污水中氮的净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浓度(SW)、5倍浓度(FW)和10倍浓度(TW)3种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4个月,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人工合成污水中污染物总净化率平均为N 84.6%,P 91.2%,Cd 91.2%,Pb 94.8%,Zn 84.9%,Cu 87.1%,其中土壤子系统在总净化率中所占比例平均为N 54.5%,P 76.5%,Cd 99.1%,Pb 99.6%,Zn 99.3%,Cu 99.2%。重金属有99%以上是积累在土壤中,表明土壤子系统是本模拟湿地系统净化的主体,这也是植物借以避免污染物伤害的原因之一。与不栽种植物的比较,栽种无瓣海桑的系统中土壤子系统的重金属净化率高,说明红树植物在模拟湿地净化系统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壤中N、P被无瓣海桑吸收用于生长,栽种了无瓣海桑的土壤子系统的积累量比不栽种的子系统少。  相似文献   

6.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浓度(SW)、5倍浓度(FW)和10倍浓度(TW)3种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4个月,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人工合成污水中污染物总净化率平均为N 84.6%,P 91.2%,Cd 91.2%,Pb 94.8%,Zn 84.9%,Cu 87.1%,其中土壤子系统在总净化率中所占比例平均为N 54.5%,P 76.5%,Cd 99.1%,Pb 99.6%,Zn 99.3%,Cu 99.2%.重金属有99%以上是积累在土壤中,表明土壤子系统是本模拟湿地系统净化的主体,这也是植物借以避免污染物伤害的原因之一.与不栽种植物的比较,栽种无瓣海桑的系统中土壤子系统的重金属净化率高,说明红树植物在模拟湿地净化系统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壤中N、P被无瓣海桑吸收用于生长,栽种了无瓣海桑的土壤子系统的积累量比不栽种的子系统少.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镉对红树植物白骨壤和桐花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贵玉  康浩  段文芳 《广西植物》2009,29(5):644-647
通过砂泥栽培实验研究了红树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幼苗在含Cd 0.6~30 mmol·L~(-1)系列海水培养液中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当培养液中Cd浓度为0.6 mmol·L~(-1)时桐花树和白骨壤幼苗生长正常,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当高于12 mmol·L~(-1)时,除桐花树和白骨壤幼苗除POD酶活性越来越高之外,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SOD、CAT酶活性均不断减弱,而且浓度愈高,这些指标下降愈大。结果表明Cd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幼苗具有毒害作用,Cd浓度愈高对其毒害愈严重,两种红树植物比较,桐花树抗重金属镉毒害的能力大于白骨壤。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淡水驯化6年后的桐花树幼苗对人工污水的净化效果、耐污能力及最佳去污浓度, 采用温室水培试验, 分别用无污水、正常浓度、5倍、10倍、15倍、20倍、25倍和30倍浓度人工污水(正常浓度人工污水成分: 60 mg⋅L–1 TOC、51 mg⋅L–1 TN、5 mg⋅L–1TP)对淡水桐花树幼苗持续浇灌60 d后, 测定植物生长指标及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淡水驯化后的桐花树幼苗能够承受5倍以下浓度污水胁迫, 在正常浓度污水中植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组, 株高、基茎、根长月增量最高可达1.27 cm、0.23 mm、0.53 cm, 并且延长污水停留时间有助于植物净化水体TOC和TN, 改善pH和浊度。经淡水桐花树幼苗去污的最佳污水浓度实验, 用淡水桐花树幼苗分别处理1/4倍、1/2倍、正常、2倍、4倍和5倍浓度人工污水, 实验结果表明在4倍浓度污水中植物对TOC、TN、TP的净化能力最强, 日去除量分别可达69.97 mg、11.51 mg和1.89 mg。因此, 在理论上可利用淡水驯化后的桐花树进行人工湿地的构建, 提高对淡水环境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工污水对白骨壤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探讨了3种不同浓度污水对白骨壤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与植株生物量、茎径和茎高生长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浓度和5倍浓度污水对植株无不良影响,并可促进植株生长;10倍浓度污水对植株各生理生态指标有显着影响,但植株最终可维持正常生长。研究表明,白骨壤对污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污水排放对白骨壤凋落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中白骨壤各处理组凋落叶总生物量大小顺序为FW >NW >CL >TW ;白骨壤各污水处理组凋落叶含N量和含P量均比对照组稍高 ,随污水浓度的上升含N量和含P量呈上升趋势 ;一年中白骨壤植物凋落叶N、P、Zn的含量的多少顺序都为 :FW >NW≈TW >CL ,Cd、Ni、Pb的含量的多少顺序为FW >TW >NW >CL ,各处理组凋落叶重金属的含量都以FW最高 ;各处理组植株元素年归还率平均为 :N 1 9 1 % ,P 2 1 3% ,Cd 2 1 2 % ,Ni2 1 4 % ,Pb 2 3 3% ,Zn 31 5 % ,归还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人工污水中的磷在模拟秋茄湿地系统中的分配与循环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4  
在温室中建立模拟秋茄湿地系统,含底泥、潮汐海水和1年生秋茄苗。对照组用15‰的人工海水,污水处理组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的人工污水每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2次,持续1a,用以研究P在系统中的分配和循环。结果表明:加入系统的污 P主要存留在土壤中,留存于植物体物凋落叶中的很少;植物吸收土壤或污水中的P在污水处理组中,以叶中含量最大,对对照组以根含量最高有明显的区别;对照组及3个污水处理组P元素的  相似文献   

12.
周涵韬  林鹏   《生物工程学报》2002,18(1):51-54
从福建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白骨壤的隐胎生果实 ,在实验室分别置于 0‰盐度海水和 50‰盐度海水进行沙培。分别取叶片 ,提取纯化RNA。通过锚定引物OligodT12 GC反转录和 8个 10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 ,经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发现了 3个差异DNA片段只在高盐培养条件的白骨壤基因组中表达 ,而在无盐培养条件中没有出现。这 3个差异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csrg1(600bp)、csrg2(550bp)、csrg3(480bp)。3个差异cDNA片段的RNA杂交结果显示 ,只有csrg1片段存在明显差异 高盐中有杂交斑点 ,无盐中无杂交斑点 ;而其余 2个片段在高盐和无盐条件下都没有杂交斑点出现。从而表明csrg1就是耐盐相关cDNA。进一步将csrg1片段克隆 ,并进行DNA序列分析。全序列在GenBank中查询后 ,未发现相关同源片段。耐盐相关cDNA片段的获得 ,将为分离全长耐盐基因 ,搞清该基因表达调控的机理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广东湛江保护区红树林种群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镇红寨村及德耀村海滩红树植物的种群分布格局与生物量。结果表明:5年生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秋茄群落、10年生木榄群落、30年生红海榄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55475g/m2、163701g/m2、626448g/m2、413843g/m2、961020g/m2;其中地下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依次为3228%、4545%、4131%、2985%和2829%。计算得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232。种群的分布格局中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和秋茄种群为集群分布,而木榄种群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4.
Propagules of Kandelia candel collected from the Zhangjiang estuary were planted in mangrove habitats along the intertidal gradient. The rooting rates of K. candel propagules varied spatially. The lowest rate occurred in Avicennia marina forest (69.7%). The rates were higher in K. candel forest (90.0%), at the fringe of the mangrove forest (89.3%) and on the bare tidal flat outside the mangrove forest (82.7%). After one year, the survival rates of seedlings planted under A. marina forest, K. candel forest, at the fringe of the mangrove forest, and on the bare tidal flat were 13.7%, 54.7%, 76.0%, and 34.7%, respectively. Among the surviving K. candel seedlings, those at the fringe of the mangrove forest and on the bare tidal flat had greater height, stem diameter, leaf number, leaf area, and biomass than those under A. marina and K. candel forest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of K. candel seedlings occurred successfully at the fringe of the mangrove forest, but were the worst under A. marina forest. The performance of K. candel seedlings was independent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s of sediment. However,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propagule predation by insects and crabs, and the incident ligh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edling survival and growth.  相似文献   

15.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heavy oil-produced water treat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avy oil-produced water from China' Liaohe Oilfield was purified in a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FCW) during a 3-yr field experiment. Treatment showed high mean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80%, 93%, 88% and 86% for COD, oil, BOD and TKN, respectively for reed bed #1 and 71%, 92%, 77%, and 81% for COD, oil, BOD and TKN, respectively for reed bed #2.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in the third year of the system's operation, the oil-produced water had mainly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reed's health parameters. Thus, reed can be used as a feasible wetland macrophyte for treating such wastewater, and this SFCW system can operate for a long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