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解答     
答:在中学、大学的生物学教学中,恐龙常常作为讲授的教材。由于恐龙中有一部分是古代动物中的庞然大物,学生有时会问到恐龙的身体有多少重的問題。了解恐龙的重量,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且对研究陆生脊椎动物体积的极限、体积与温度以及与其它物理环境因子的关系、恐龙进化的生长率等有关进化的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过去对恐龙体重的测量不外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依据化石骨架的大小,再参考与其大小相近的現代动物的体重来推  相似文献   

2.
盖志琨 《化石》2005,(4):2-5
恐龙早已为人们熟悉和津津乐道了,可是提起另外一种同样已经灭绝,同样和“巨”字联系在一起,同样也有“令人恐惧”的意思的动物,许多人似乎就很陌生了。这种动物就是“恐鸟(Moa)”。恐鸟,是很早以前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一种无翼大鸟,属平胸鸟总目,跟鸵鸟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恐鸟是我们的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的鸟类,一般身高在3米左右,最大的恐鸟高达4米,有2个成年人那么高,体重可达到450千克,蛋像篮球那么大,有十几公斤重,一只恐鸟蛋相当于100只鸡蛋。  相似文献   

3.
3',5'-环-磷酸腺苷(cAMP)是细胞内的一种“第二信使”,许多激素、神经递质等“第一信使”的作用均通过它实现。3',5'-环-磷酸鸟苷(cGMP)也是一种“第二信使”;但对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比cAMP少。近年来认为,以上两种环核苷酸(CN)在某些神经病中(包括癫痫)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实验材料证明,动物脑内的CN与惊厥,癫痫和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有密切关系。一、惊厥和癫痫对脑内环核苷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上游 《化石》1996,(1):11-12
特大恐龙之谜曾上游在种群庞杂的恐龙家族中,体型最大的一支是有“动物王国中的巨人”之称的蜥脚类恐龙。此类恐龙包括原蜥脚类(Prosauropada)和蜥脚类(Sauropoda)两个次亚目,出现于三迭纪,至侏罗纪达到极盛,进入白垩纪渐趋衰落并绝灭。蜥脚...  相似文献   

5.
惊厥和抗癫痫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内环核苷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5′-环-磷酸腺苷(cAMP)是细胞内的一种“第二信使”,许多激素、神经递质等“第一信使”的作用均通过它实现。3′,5′-环-磷酸鸟苷(cGMP)也是一种“第二信使”;但对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比cAMP少。近年来认为,以上两种环核苷酸(CN)在某些神经病中(包括癫痫)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实验材料证明,动物脑内的CN与惊厥,癫痫和抗癲痫药物的作用有密切关系。一、惊厥和癫痫对脑内环核苷酸的影响许多实验材料证明,多种方法引起的动物惊厥和人类癫痫活动可明显影响脑内CN的水平。Sattin首先报道超强电休克惊厥(MES)可使小鼠前脑cAMP含量明显升高,以后许多报告也证明,以多种方法引起动物惊厥时,均可使其脑内CN含量升高。如Lust证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籍中记载着一种名叫“玃”的动物。“玃”是什么动物?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据笔者所知,大致有五种说法。(一)“老猕猴”说。陆玑《诗疏》云:“猕猴,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二)“大猕猴”说。《说文解字》云:“玃,大母猴也。”《辞海》(修订本)亦云:“玃,大母猴。”古人所说的“母猴”并不是指的“雌猴”,而是指一  相似文献   

7.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古生物学报》2007,46(1):135-144
通过对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两种主要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和天府峨眉龙肱骨和尺骨的骨组织结构观察,并与我国晚白垩世的几种恐龙长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恐龙的长骨都具有快速的后生生长速率;2)恐龙的生长方式属于非限定生长,即在成年后并不停止生长;3)不同类型的恐龙到了成年以后,其骨沉积速率可能有较大差异;4)不同类型的恐龙在长骨的生长改建过程中,骨组织内部的重吸收作用有较大差异;5)生长轮结构在不同部位的骨骼中或在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古盗鸟”是一件从中国走私到美国的人为拼接的化石标本 ,被拼接的化石材料均来自于辽西朝阳近郊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1 999年 1 1月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Sloan ,NationalGeographic ,1 999,1 96:98~ 1 0 7)将其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Archaeoraptorliaoningensis”) ,作为一种特征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新类型而进行了报道。 1 999年 1 2月 ,徐星博士在研究采自辽西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时 ,发现确凿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标本是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而成 ,是一个人为的“物种”。 2 …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号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蜥脚类恐龙是一类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人们一直认为新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晚期演化分  相似文献   

10.
异齿龙之谜     
在古代生物中还存在着许多待揭之谜,例如异齿龙的帆状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异齿龙是两亿五千多万年前的一属似哺乳爬行动物,属盘龙目。它的特征是,脊椎骨的棘从颈部直到荐部都强烈伸长,在背部中央达到最大高度。这些棘上肯定蒙着一层皮膜,形成一种纵行的“船帆”。这种“船帆”是干什么用的呢?曾经有好几种推测。最早发现盘龙化石的柯普(1840—1896)认为:这种“船帆”是动物用来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的装置。这意见遭到哈佛大学罗美尔教授的坚决反对。他认为:盘龙类根本不可能有很高的智慧去操纵这种“船帆”。如果一条船从前到后装上这么一面僵硬的帆,那它就很容易向旁边漂去。这种动物即使有深入水下的“龙  相似文献   

11.
在“古生物”这个概念中,大概要数恐龙是最出名的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陆地、海洋、湖泊、天空它们几乎无所不及。但是长期以来地学界公认,恐龙这个庞大而兴盛的家族绝灭于白垩纪的结束之际,也就是说,它们没能活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以来的生物界更加绚丽多彩的新生代。更精确地讲,以前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全部保存在白垩纪结束的地层标志——富含稀有元素铱的薄层粘土以下的地层中。自然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一直是古生物乃至地学界的热门话题,目前最流行的是“小行星碰撞理论”(据认为富铱层就是这次碰撞的产物)——一种可能象“核冬天”的那种影响给恐龙带来了灭顶之灾。有许多古生物学家并不否  相似文献   

12.
恐龙是属于大型的古代爬行动物。据考古学者发掘恐龙化石考证得知.恐龙出现是在古生代的末期,到中生代恐龙最为繁盛;称霸一时,至到中生代的末期恐龙都已绝灭了。过去,“就恐龙绝灭的原因”。有很多人一致认为:是因为中生代的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球表面构造起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到气侯和植物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对于体温不恒定大脑不发达、卵生、体躯庞大的爬行动物恐龙是非常不利的。这样,恐龙因为不能适应当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就绝灭了.  相似文献   

13.
在同一个时候在同一母体子宫中发育并且几乎同时出生的二个或是二个以上的幼仔一般都称为“学生子”(即双生子Близнец)。狭义地说,这个名词是指普通一胎一仔类型的那些动物(如象、马、牛及人)的幼仔。许多科学家也使用“学生子”的术语来指那些普通是一胎多仔的动物(如老鼠、猫、狗、猪等)的幼仔,并且他们还认为除了胎生动物之外的那些低等动物(如蛙和蝾螈)、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甚至在植物中同样都存在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公认存在着二种主要的学生子的类型:异卵学生及一卵学生。第一种类型发生的机会要比第二种类型发生的机会要大得多(约是后者的二倍)。如果在一个雌性动物中,无论是在同一个卵泡中,  相似文献   

14.
欧阳辉 《化石》1990,(4):26-26,30
在世界九大洲都发现有恐龙的遗骨。这类千奇百怪的古动物,曾经是往昔地球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宰。在自然博物馆里,常能看到它们古风沉郁的骨架,但对于它们的活体形态,尤其是对皮肤表观的了解,所知甚少。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寻找恐龙的皮肤,给恐龙穿上“外衣”,不管是对专业工作者,还是对业余爱好的“恐龙迷”来说,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者认为从单细胞动物进化到多细胞动物,至少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群体形成和个体单细胞动物的分化。 (一)群体形成多数学者认为群体形成的理论有胚胎发育的事实根据,较为合理。赫克尔(Haeckel,1874)和兰凯斯特(Lankester,1877)都主张后生动物起源于与鞭毛虫纲的群体植鞭毛类相类似的祖先。主要根据是群体形成的各个阶段,类似后生动物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关于群体形成学说,过去学者发表过许多论点。现在主要介绍两大论点,即原阳虫学说和吞噬虫学说。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动物和人类是怎样生病的?这不仅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而且对探讨古病理(研究古代人类和动物得病的原因和情况)以及了解古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况都可以提供十分宝贵的材料,因此古生物学、医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大自然留下的病历——病态化石。毫无疑问,许多带有病态的标本都被破坏了,但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也可以保存一些化石的病例。这些内科、外科的一系列病例告诉我们:动物和人类生病的现象是由来已久,而且是比较普遍的,这里仅就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中常见的病态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也许比它的其他任何展品都更引人注目。可是在1897年,一位名叫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的年轻的学生来到这所博物馆时,那里还没有一块恐龙标本。1963年,在离他90岁生日还差一周,他死去时,博物馆已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标本,它们之中许多是由布朗挖掘的。在66年的科学生涯中,他发掘的恐龙比任何人都多,这所博物馆的许多出色的标本,其中包括霸王龙,  相似文献   

18.
恐龙和鸟     
徐星 《化石》1999,(3):4-6
看到这个题目,亲爱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恐龙和鸟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一般来说,在人们的头脑中,恐龙是一类庞然大物,或者凶猛无比,或者非常笨重,总之,与天空中飞翔的美丽而轻巧的鸟类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动物。实际上,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差别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两...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我们的地球曾经被恐龙统治了一亿多年,这段时间远远超过了人类的发展史。所以,这类曾经是极富有生命力的动物的所有遗迹都成了人们的研究对象:骨胳的形态与结构,牙齿的排列,身体特殊部件的功能,蛋化石以及足迹。在世界上方兴未艾的“恐龙热”中最近又增添了两项新内容。在大量的电影和科幻小说中,庞大的恐龙被描绘为横冲直撞地穿过丛林、撞倒树木,踏倒草丛,脚步声如雷……的确,恐龙足迹要比恐龙形成化石的条件更为苛刻,但还是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足迹被保存了下来,并在世界各地不断地被发现,引起人们日趋浓厚的兴趣。在恐龙的足迹化石被发现并确认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绝大多数研究仅限于确定痕迹的分类学和从足迹推断恐龙的分类学地位等方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做出了古生物学及古生态学解释。比如,在许多地方,重叠的足迹表明恐龙的家族是沿同一方向以密集的队形行走的,等等。  相似文献   

20.
读了生物学通报1957年6月号上张孟闻(以下简称“他”):“爬行纲动物采集注意事项”一文,觉得其中有三点是很不妥当的:第一点是他把五步蛇和蕲蛇当作两种不同的蛇,这是错误的。根据我们的考证以及厂大中药材工作同志的意见,都认为药用的蕲蛇就是五步蛇。第二点是他认为浙南之南才有五步蛇,这也是与事实完全不符合的,实际上,整个浙江从北部到南部都有五步蛇的。第三点是他说钝头蛇是毒蛇,这也是错误的,钝头蛇并不是毒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