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洲蝮属两种的种下分类研究(蛇亚目:蝮亚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分布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黑眉”蝮蛇,依据Mayr(1953)两个样本间平均数比较的亚种划分的经典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辽东半岛半蛇岛蝮应为:蛇岛蝮千山亚种Gloydius shedaoensis qianshanensis ssp;nov.山东半岛产岩栖蝮为:岩栖蝮长岛亚种Gloydius saxatilis changdaoensis ssp;nov.。  相似文献   

2.
作者有幸在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发现采于海南岛的山烙铁头蛇属(Ovophis Burger in Hoger and Romano Hoge,1981)标本1号。该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大部地区,但在海南岛尚无报道。本文对该标本详加描记。根据其鳞被特征,特别是尾下鳞成单,将其鉴定为过去仅知分布于越南山区的越南山烙铁头蛇Ovophis tonkinensis (Bourret,1934)是为中国蛇类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用支序分类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北方网蝽亚科内16个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在比较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该亚科的33个特征、88个特征状态,通过内群和外群比较的方法对特征状态进行极化,形成特征状态矩阵,,分别使用计算机编码程序PAUP(version3.1.1)和Hennin86(version1.5)进行运算分析,得到完全一致的最简约树及Nelson合意树(树长L=118步,一致性指数CI=0.454,保留指数RI=0.529)。用以分析亚科内属级分类单元之间分类单元可归为6个群,分别为A-gramman群、Leptoyha群、Dictyla群、Catophatus群、Physatoheila群和Derephysia群,Agramma群在所分析的类群中是为原始的一群,最早由基部分出,与由Leptoypha群、Dictyla群、Catoplatus群、P hysatocheila群和Derephysia群构成的单系形成姐妹群。Leptoypha群也是较早分出的一群,与由Dictyla群、Catoplatus群、Physatochila群和为一单系,是最为进化的一群,与另一较进化的Physatocheila群单系构成1对姐妹群。此两群所构成的单系群又与Catoplatus群构成姐妹群,形成一个单系群,继而与Dictyla群单系构成姐妹群。用AutoDecay(version3.0)对各分支点进行了分支支持分析。这些群在更多的属级单元参加分析之前暂不划为高一级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4.
作者有幸在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发现采于海南岛的山烙铁头蛇属(Ovophis Burgerin Hogeand Romano Hoge,1981)标本1号.该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大部地区,但在海南岛尚无报道.本文对该标本详加描记.根据其鳞被特征,特别是尾下鳞成单,将其鉴定为过去仅知分布于越南山区的越南山烙铁头蛇Ovophis  相似文献   

5.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和分别来自不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6.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 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和分别来自不 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 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 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 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 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者一度认为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是一个单一物种,但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不同的"中介蝮"彼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明显差异。为了探究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在中国境内进行了较大范围野外调查采样,并检视了相关标本,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对中国北方的体中段背鳞23行的一些亚洲蝮属蛇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的"中介蝮"彼此形态差异显著,具分类鉴别意义,达到亚种划分标准,进而将这些蝮蛇与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间的形态特征和模式产地信息进行了比对,发现这些蝮蛇符合西伯利亚蝮(G.halys)种下几个亚种的鉴定标准:主产区位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者应为G.h.halys(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主产区位于华北地区者应为G.h.stejnegeri;主产区位于西北地区者应为G.h.cognatus。分子研究结果揭示,我国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在系统发育树中不构成单系群,且彼此间线粒体基因遗传距离达到或高出该复合种中其他已知独立种间的距离。故建议将G.h.stejnegeri和G.h.cognatus从西伯利亚蝮种下独立分出,称华北蝮(G.stejnegeri)和阿拉善蝮(G.cognatus)。单倍型网络分析亦建议将G.h.caraganus提升为种级。本研究亦证实了蛇岛蝮(G.shedaoensis)在辽东半岛陆地山区的分布,从而恢复蛇岛蝮千山亚种(G.sh.qianshanensis)的有效性,主张在下一步工作中对其进行新模指订和再描述工作。在上述结果基础上,对我国境内上述几种蝮蛇的地理分布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周继亮  张亚平 《遗传学报》2000,27(4):283-289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竹叶青Trimer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和分别来自不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icau  相似文献   

9.
蝮亚科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e)亚洲蝮属(Gloydius)6种蛇(其中短属蝮取自两个不同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Emelianov),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Zhao),雪山蝮Gloydius strauchii(Bedriaga),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i monticola monticlal (Werner),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Emelianov)]与竹叶青属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共7种蛇8个个体测定了789bp或744bp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用MEGA1.02软件分析了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序列为外群,用PAUP4.0b2软件构建最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竹叶青蛇在全部受试物种中处于原始地位,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蛇岛蝮,乌苏里蝮,黑眉蝮与浙江与陕西产的短尾蝮所组成的分枝与横断山区的高原蝮,雪山蝮聚集形居的分枝组成姐妹群,支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洲蝮属蛇种的两个起源及分化地的假说,同时探讨了蝮蛇的分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蛇亚科属于游蛇科,包含10个属。其中7个属为单型属。选取水蛇亚科14个形态学特征进行支序分析,并利用计算机软件Hennig86对水蛇亚科中8个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水蛇亚科分为两支Gerarda和Fordonia两个属构成姊妹群,Cerberus、Erpeton和Homalopsis三个属也构成单系群,与Vorisetal(2002)的分子系统树相同,但Cantoria属的地位则与Vorisetal(2002)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一新纪录种--缅北原矛头蝮(爬行纲,蛇亚目,蝰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采自西藏Protobothrops属标本1条,该蛇原报道于缅甸北部,所获标本为中国新纪录种.标本保存在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  相似文献   

12.
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配方选择了12个特征,利用Hennig86程序包,以支序分析探讨了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蝗虫类昆虫稳定的分为两大类,即癞蝗类和蝗类,本文建议蝗虫类昆虫分为分为两个总科较宜。长腹蝗亚科似归入斑腿蝗亚科更为合理;而皱腹亚科则应提升为独立科。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半岛北部沿岸岛屿蝮属一新种(爬行纲,有鳞目,蝰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山东半岛沿岸岛屿上的13号蝮蛇标本(7♂♂,6♀♀)外部形态的详细观察,并与同属其他各种比较,均有不同,应为亚洲蝮属1新种.新种的鉴别特征:1)中段背鳞23行;2)腹鳞+尾下鳞187~198,平均191行;3)体棕褐色,背部有两行粗大、周围暗棕色而中心色浅、外侧开放的圆斑,左右圆斑彼此交错或并列;4)眶后有一较宽黑色眉纹,其下缘略呈波状且镶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细纹.  相似文献   

14.
水蛇亚科属于游蛇科,包含10个属。其中7个属为单型属。选取水蛇亚科14个形态学特征进行支序分析,并利用计算机软件Hennig 86对水蛇亚科中8个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水蛇亚科分为两支:GerardaFordonia两个属构成姊妹群,CerberusErpetonHomalopsis三个属也构成单系群,与Voris et al(2002)的分子系统树相同,但Cantoria属的地位则与Voris et al(2002)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凤蝶亚科(凤蝶科,鳞翅目)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种凤蝶亚科蝶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其它相关类群的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构建凤蝶亚科的分子系统树,探讨该亚科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燕凤蝶族构成凤蝶亚科蝶类系统树基部的一个独立分支;燕凤蝶族和裳凤蝶族为单系发生,且裳凤蝶族聚在凤蝶族内部;喙凤蝶族的单系性尚不能确定.综合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及寄主植物等相关证据,推测斑凤蝶类为凤蝶族中早期分化的一支;较之裳凤蝶类,斑凤蝶类可能更早从二者最近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16.
鳃虱科(甲壳动物亚门,等足目)属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鳃虱科Bopyridae的47个形态学性状,利用PAUP软件,以支序分析方法对中国海域鳃虱科24属进行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支序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鳃虱科内姐妹群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假鳃虱亚科中的巨鳃虱属Gigantione是鳃虱科中较早分出的一支,而背腹虱亚科中的仿腹虱属Parathelges和腹虱属Athelges则为较晚分化出来的;褐虾鳃虱亚科的褐虾鳃虱属Argeia盖腹虾鳃虱属Stegoalpheon和真虾鳃虱亚科的深海鳃虱属Bathygyge聚为一支,成为一对姐妹群;蟹鳃虱亚科的单系性得到分析结果的支持,假鳃虱亚科的单系性则不被支持.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粉蝶科的粉蝶亚科和黄粉蝶亚科14属共24种线粒体COⅠ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2种粉蝶的同源序列,以眼蝶科的2个物种为外类群,运用NJ法、贝叶斯法分别重建了分子系统树,探讨了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比对和处理后的序列总长度为1111bp,其中变异位点478个,简约位点382个,碱基T、C、A、G平均含量为39.9%、16.9%、30.9%、12.3%,A+T含量和C+G含量分别为70.8%和29.2%。分子系统树显示:黄粉蝶亚科不是单系群,但其中迁粉蝶属和豆粉蝶属在不同的分析方法中均聚合在一起。粉蝶亚科形成一个独立的支系,其中,襟粉蝶族为并系群;粉蝶族的粉蝶属、飞龙粉蝶属和云粉蝶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国产豹蛱蝶亚科10属共10个代表种的Cyt 6基因和CO Ⅰ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3个种类CO Ⅰ基因的同源序列,以锯眼蝶亚科2个物种为外群,通过遗传分析软件对CO Ⅰ、Cyt b独立基因序列和联合基因序列以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重建分子系统树,分析了该亚科10个属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1)联合基因序列的A+T平均含量为71.90h,具A、T偏倚性,其编码的357个氨基酸中没有半胱氨酸,变异率为11.5%;2)豹蛱蝶亚族为单系群;3)青豹蛱蝶属和豹蛱蝶属间、黄襟蛱蝶属和珐蛱蝶属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4)支持将文蛱蝶属、襟蛱蝶属和珐蛱蝶属从豹蛱蝶亚科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9.
李法圣 《昆虫学报》1995,38(1):75-82
One new genus and four new species of Lachesillinae are described frommaterial collected on the Chinese arborvitae from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Type specimens are kept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s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20.
李志强  LI Hou-Hun 《昆虫学报》2005,48(2):247-261
基于对世界柽麦蛾属昆虫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的形态学研究,选择了66个性状演变系列,通过PAUP*4b10软件对柽麦蛾属51种昆虫进行了支序系统学分析。分析结果认为heluanensis种团并不是一个单系群,柽麦蛾属被重新作了7个种团的划分。在支序系统学分析的基础上,柽麦蛾属昆虫的14个地理分布区域等级关系被重建,显示出古地中海地区复杂的历史,同时说明在该属分布格局中扩散事件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