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麦茎蜂cephus pygmaeus(L.)为害小麦形成籽粒瘦秕,造成减产。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为害逐年加重。据调查,平均被害株率:1983年为12%、1984年18.4%、1985年29.2%;千粒重平均下降31.3%。 该虫在河南省每年发生1代。3月底4月  相似文献   

2.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urg)]俗名土蚕,土头蚕,是微山湖一带高粱,蒜、大麦、小麦,棉花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小地老虎的幼虫白天隐藏在土下,晚上出来为害高粱、蒜、大麦,小麦,棉花等的幼苗,即在靠近表土的部位咬断。被害的幼苗,白天经太阳一晒,即乾枯。为害较轻者造成缺苗,重者全部吃光,严重的影响到高粱,蒜,大麦、小麦,棉花的增产。如济宁县三区胡营乡东村杨白荣的二亩高粱,被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塔城地区,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夏季气候干热的乌苏县和沙湾县未发现麦双尾蚜。根据两年田间试验确定冬、春小麦的防治指标(被害株率)分别为2.8%~11.9%和1.0%~6.2%,麦双尾蚜发生较重的年份和小麦生长早期防治指标较严。在塔城地区,大部分年份麦双尾蚜受自然控制因素制约而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4.
麦圆蜘蛛Penthaleus major(Duges)在小麦上的危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田间种群密度的调查仍是目前虫情测报的主要手段。为了解麦圆蜘蛛在麦株上的转移习性,以便为其田间调查取样和防治提供参考,作者于2008年进行3部分田间观察。结果表明:麦圆蜘蛛在小麦植株上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可随田间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其栖息场所。在同一观察日内,其在麦株上的虫量多表现早晚时段多于中午时段;在有风、阴雨和气温相对较高时,麦株上的虫量分布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麦圆蜘蛛主要分布于麦株由上向下数第3~4叶位上;在不同叶位上的虫量,多以叶片反面相对最多,其次为叶鞘和叶片正面。  相似文献   

5.
苜蓿蚜是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北广济不仅为害苕草,而且为害红花草、蚕豆等作物。目前有关苜蓿蚜的报导较少,笔者于1963—1964年在湖北广济县对苜蓿蚜的为害、发生与环境条件等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报导于下。 一、苜蓿蚜为害程度及为害习性 受害的苕草叶片及嫩茎呈现灰黑色斑点,严重时,可使叶片卷缩,逐渐转黄以至枯死。 被害苕草不仅植株矮小,生育期也有所推迟。如未被害的株高140.3厘米,开花20—25%,而被害的株高102.1厘米,仅开花2—3%。据1963年4月17  相似文献   

6.
一、发生及为害情况 麦秆蝇在内蒙西部各产麦地区,近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以往为害,只是在小麦成熟期发现受害的白穗,从未有如1955年情况严重,有许多小麦,因生长衰退,根本就没有抽出穗来。据观察麦秆蝇对寄主的选择性很强,同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与水稻被害株的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建中  杜正文 《昆虫学报》1992,35(2):187-194
本文基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与水稻被害株的相互联系,着重研究了二化螟被害株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揭示了幼虫为害后水稻的枯鞘、枯心及白穗的空间聚集强度、聚块面积及其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文中给出了二化螟幼虫及其被害株的数量动态与空间动态的综合模型.本研究明确了二化螟的扩散为害行为对稻株群体的影响,为探索水稻对二化螟为害损失及其补偿的规律,确立合理的防治指标以及害虫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麦茎叶(虫甲)(Apophylia thalassina Fald.)在甘肃陇东各县均有分布,尤以中部平原沟壑区为最多。据1958—1959年调查结果,庆阳西峰一带小麦被害率达17.7%,最重者达45%,宁县早胜一带为害达13.4%,镇原县中原地区麦苗被害达33%,其他地区每年亦有不同程度的为害,且有一年比一年严重的趋势。 根据室内饲养和大田观察的结果,其形态特征及生活史,与河北、山西所发生的麦茎叶(虫甲)相同。现将其生活习性与防治办法整理如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65年4月,瓜种蝇(Hylemyia platura Meigen)在山西大同城区人民公社和平生产大队的11个黄瓜阳蛙普遍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 幼虫有避光性,终身栖居土中,多从瓜苗根茎部蛀入,由下向上为害,使子叶枯萎倒伏而死。随后,幼虫转株为害,造成瓜苗成片死亡。被害瓜苗一般每苗有虫一、二头。 幼虫猖獗为害与温、湿度有关。如1964年4月下  相似文献   

10.
埃及金钢钻(Earias insulana Boisd.)是云南省宾川棉区为害棉花的主要蛀食性害虫。据记载,此虫始见于1938年,但过去发生量少,为害轻。1958年后为害加重,全年平均被害株率达13.61%,百株幼虫3.2头,1959年为害更重,百株幼虫达15.6头。以后各年  相似文献   

11.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与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86,(3):272-282
本文述及棉铃虫为害特性及其与为害后棉株的补偿作用关系。根据棉株生命表资料,蕾期棉株蕾花的脱落主要系由棉铃虫为害所致。而铃期蕾铃的脱落,则主要系由棉株的生理条件。在蕾期,前三周内蕾花被害脱落后,棉株的补偿作用是很高的,从第四周起补偿作用逐渐下降,而到铃期阶段时补偿作用降至很低水平。因此蕾期棉株遭受一定数量以内的棉铃虫为害,而使蕾花脱落后,反而可促使棉花增产。根据棉铃虫生命表资料,从卵期至三龄末幼虫期的累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结合幼虫死亡率与不同龄期为害水平分析,棉铃虫对棉株的主要为害阶段系在2—3龄期,其对果实的为害量占总为害的65%。而棉株被害蕾铃的田间空间分布型系遵从负二项分布,期公共K值为3.4626。  相似文献   

12.
麦秆蝇是春小麦的主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根据1958年在坝上的调查,小麦被害株率平均达30%以上;产量损失约三成左右,因此掌握麦秆蝇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是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重要措施。目前对麦秆蝇发生消长的观察记载资料不多,需加以研究,现仅根据几年来的初步观察,提出几点预测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系自解放以来,在虫害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以贯徹粮棉增产为中心,围绕稻、麦、棉、杂粮、及果树等做了不少课题,其已取得成果并业经发表者,麦类方面计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蟋蟀;棉花方面计有:盲蝽象、蜗牛;杂粮方面计有:马铃薯块茎蛾、豌豆象、粘虫;果树方面计有:柑桔恶性叶虫、潜叶蛾、梨星毛虫。及为害瓜类的守瓜等。1956年的研究工作,粮虫方面着重研究水稻螟虫的生态及防治;棉虫方面着重研究棉花  相似文献   

14.
黄胸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sperattls Kolbe 1885(=Leucotermes fluviceps Oshima 1911)是建筑物的大害虫之一。 近年来,在山东胶东的蓬莱、黄县、烟台、牟平、文登和威海等地,相继发现。 它为害房屋的门、窗、檩、梁和桌、椅、凳、铺板、橱、书架、书籍、电线杆、衣服、草褥子以及被害屋附近的玉米、小麦、无花果、桃树等。在烟台还为害葡萄。木材受害蛀蚀呈片状。为害初期往往不易发现。被害的门  相似文献   

15.
麦长管蚜为害迟熟连作晚稻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0年以来,浙江各地常有蚜虫为害迟熟晚稻。有的年份为害十分严重,仅次于第五代褐稻虱。在1974年晚稻被害期间,经我们调查,系麦长管蚜(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危害。 (一)发生为害情况 麦长管蚜为害晚稻,几年来在宁波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金华地区、绍兴地区、杭州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麦长管蚜为害晚稻,主要集中在迟熟连作晚稻(包  相似文献   

16.
一、为害情况落叶松卷叶蛾Ptycholomoides aertferanus Herrichsch(?)ffer属鳞翅目卷叶蛾科Tortricidae卷叶蛾亚科Tortricinae,Archipini族,是为害落叶松的一种新害虫。1967年此虫于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大面积发生,其中三万余亩落叶松纯林受到不同程度的被害,虫口密度高达2,391条/株。树冠中、下部针叶被食尽,仅剩枝条残叶,被害林木一片枯黄似火烧,林缘受害尤甚。被害植株次年发叶晚,叶色浅绿,枝条亦脆,一触  相似文献   

17.
1959年禾谷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在天津及沧州附近为害小麦和水稻很严重。该虫于4月下旬在小麦叶片上吸食汁液,吸食后叶片成白枯斑点,严重的叶片卷曲或枯死,小麦开花时期则又群集小穗内吸食花粉汁液及幼嫩的芒及颖壳,使麦芒变白弯曲,子实不孕造成秕粒或小穗脱落。据在沧州调查,麦芒被害率几达100%,小穗脱落及不实者达21.7—67%。在谷苗上多潛居叶鞘与茎之间的避光处或心叶内,不易被人发现。主要为害心叶及幼嫩叶片,如未抽出的心叶被害重时,常枯萎而死,这种枯心苗占各种枯心苗的11.7%。如为害刚要伸展的心叶时则在吸食处仅留下一层薄薄表皮,当心叶展开后在被害处形成枯白色斑。幼嫩叶片常在被害处引起缢缩破裂或叶片卷折,被害严重田远望谷苗叶片象被刀切过一样。严重  相似文献   

18.
徐志宏  陈其瑚 《昆虫知识》1991,28(3):137-138
<正> 据朱弘复(1949、1953)报道,我国为害麦类的麦叶蜂有小麦叶蜂、大麦叶蜂和黄麦叶蜂。作者近年调查发现,浙江省天目山北麓安吉县有一种新的麦叶蜂——Dolerus ephippiatus  相似文献   

19.
新疆伊犁和塔城冬、春麦田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有虫株率和百株蚜量,与小麦播种时间密切相关。在小麦正常播种期内,冬小麦晚播可以显著减少麦双尾蚜数量,每晚播种10天,第二年麦双尾蚜有虫株率可以下降40%~70%;春小麦每晚播种10天,麦双尾蚜有虫株率增加30%~88%。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潜力,我区粮、棉套种面积逐年扩大。在新的耕作制度下,有些粮棉病虫的发生为害,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棉麦连年套种,秋季在棉垄里套种小麦,明年春季又在麦垄里套种棉花,土地不能翻耕,这就给柿红蜘蛛安全越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早春套种的小麦又是越冬棉红蜘蛛的丰富食料和繁殖场所。过去我区已被控制下去的棉红蜘蛛,这几年在棉麦套种的社队又有所回升,为害面积逐年扩大。而且套种棉田棉红蜘蛛的发生为害与一般平作棉田不一样,平作棉田的越冬代成虫先从地头、地边、垄沟、井台、坟头等场所,由点到面传播,呈波浪形扩散,因此在棉花幼苗期为害极轻,经过点片防治或结合治蚜,基本上就能控制下去。但是,在套种棉田苗期受害早,发生普遍,面积大,虫量多,如防治失时,在麦收后就会迅速蔓延到大面积粮、棉作物上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