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翅夜蛾亚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尧  卢筝 《昆虫学报》1978,(1):63-78
近年来,我们又获得大量金翅夜蛾亚科的标本。这些标本有的是我们区系组的同志从全国各地采集的,有的是兄弟单位赠送或借给的。 标本共77,085号,我们逐一进行了外部特征的观察,每种作了雌雄生殖器的解剖研究。除前一报告已记载的相同种类外,新增加的种类有36种。如下:  相似文献   

2.
金翅夜蛾亚科分类系统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翅夜蛾亚科Plusiinae是夜蛾科中在形态、生物学与生理生态都比较特殊而稳定的一个类群,无论成虫或幼虫很容易和其他亚科区分开来。但属种间的区别在外形上很不显著,极易混淆。而属种的分类位置,文献中又为混乱。它们在农业上的关系则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3.
金翅夜蛾亚科八新种及一些种类的订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尧  卢筝 《昆虫学报》1979,(1):61-72
金翅夜蛾亚科的种类,有的在外形上非常相似,因之过去文献记载常有混淆的地方和鉴定上的错误。本文讨论了一些种类的区别,纠正某些错误的记载,并报道8个新种。 所有新种的模式标本都暂在西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保存。  相似文献   

4.
金翅夜蛾亚科二新属、四新种及一些已知种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翅夜蛾亚科Plusiinae,在1974年文献记载为66种。近年来我们增加一些种类,达110种。本文又增加2新属、4新种,1新纪录种,并将2亚种提升为独立的种。对2种作了订正。 所有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金翅夜蛾亚科的数值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对金翅夜蛾亚科分类的性状做进一步分析,说明各性状对分类的重要性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并对用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矩阵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说明对本问题(分类指标全是定性指标)适宜用协方差矩阵做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6.
徐广  郭予元 《昆虫知识》2001,38(1):8-11
本文综述了实夜蛾亚科的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包括已进行种间杂交的种类 ,H eliothis virescens和 H eliothis subflexa杂交后的回交雄虫不育现象、机理、杂种后代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以及在遗传防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82,(2):199-200
在整理西藏夜蛾标本中,发现二新种,隶属于切根夜蛾亚科,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西藏图夜蛾 Eugraphe xizangensis新种 体长16毫米;翅展46毫米;头部黑色杂少许白色,雄蛾触角线形;胸部背面黑色杂少许白色,颈板基部棕色,下胸黑色;腹部淡灰褐色,腹面黑色;前翅淡褐色,外线以内的前缘区赭黄色,基线外侧在中室后有一黑斑,基线与内线均双线黑色,线间淡赭黄色,环纹与肾纹均淡赭黄色边,环纹斜椭圆形,前端开放,中室黑色,剑纹仅端部现一淡赭色斜纹,其外侧带有黑色,外线双线黑色,锯齿形,内一线细弱,外一线在各脉上有黑、白点,亚端线淡赭黄色,微锯齿形,前端有一黑斑,翅外缘一列三角形黑点;后翅淡灰褐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藏夜蛾科标本的研究发现委夜蛾属2新种,墨脱委夜蛾Athetis motuoensis sp.nov.和汉密委夜蛾Athetis hanmiensis sp.nov.。文中提供西藏地区委夜蛾属的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特征图及新种的详细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标本室。墨脱委夜蛾,新种Athetis motuoensis sp.nov.(图1,3,5,7)本种外部形态上与条委夜蛾相似,仅前翅基部、内横线区、外横线区、外缘区和中横线暗褐色。主要区别于外生殖器上:爪形突宽短;抱器端窄而圆;抱器背延伸发达,超过抱器腹缘,末端较细;抱器内突在距抱握器基部3/4处出发,可达抱握器顶端;阳茎轭片脊部短而宽,中部平滑,下端部宽圆;囊形突较窄,略呈V形;阳茎逐渐弯曲,在末端着生有硬化的齿,龙骨稍硬化且细而长;阳茎端膜基囊中等大小,在角状突带的起始部位着生有5个长而粗大的角状突。正模雄性,西藏墨脱,海拔2100m,2005-08-24~26,黄灏、周达康、唐亮采,玻片编号HHL-1012。副模:5♂♂,3♀♀,其它采集资料同正模,雌性玻片编号HHL-1011。词源:以新种模式产地命名。汉密委夜蛾,新种Athetis hanmiensis sp.nov.(图2,4,6,8)本种外部形态上与A.suffusa(Yoshimoto,1994)相似,仅前翅红褐色明显。主要区别于外生殖器上:爪形突相对大一些;抱器端宽而平直;抱器背延伸发达,末端较细,在抱器腹缘末端伸出;抱器内突在距抱握器基部3/5处出发,可达抱握器顶端;阳茎轭片较大,脊部长而宽,中下端部宽圆;囊形突较窄,呈明显的V形;阳茎逐渐变细,龙骨硬化重且细而长;阳茎端膜基囊中等大小,具有1个小角状突,在角状突带的起始部位着生有6个长而粗大的角状突。正模雄性,西藏汉密,海拔2000m,2005-08-19~23,黄灏、周达康、唐亮采,玻片编号HHL-1017。副模:4♂♂,6♀♀,其它采集资料同正模,雌性玻片编号HHL-1016。词源:以新种模式产地命名。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尺蛾科泽尺蛾属Zamarada Moore, 1887和超泽尺蛾Z. excisa Hampson, 1891在我国分布,给出了形态描述和特征图。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在新疆境内记录的药额金翅,包括两个组三个亚种。  相似文献   

11.
金翅每年在贵阳市于10月中下旬开始群聚越冬,翌年4月上旬群体解散进入繁殖期。越冬群体结构雄鸟略多于雌鸟。越冬期昼夜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夜间栖宿地固定。  相似文献   

12.
1981年12月至1982年6月对贵阳地区的金翅(Carduelis sinice)食性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在这次调查中,从贵阳市的黔灵公社东山大队、贵阳师院、花溪、乌当镇、金华农场等地采  相似文献   

13.
14.
在整理采自云南省的蛾类标本时,发现中国瘤蛾亚科异皮夜蛾属Etanna Walker1新种:云南异皮夜蛾Etanna yunnanensis sp.nov.。对异皮夜蛾属作了简单介绍,编制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类检索表,对新种的外部形态和雌性生殖器特征做了详细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切恨虫亚科的二新种,分别采自西藏和黑龙江。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锈歹夜蛾Diarsia ferruginea新种 翅展40毫米。头部与胸部锈褐色,下唇须外侧红棕色杂少许黑色,触角基节及颈板基部杂有白色及黑色,足腿节与胫节有赭红色毛,跗节外侧黑色,各节端部白色;腹部淡褐  相似文献   

16.
绣球亚科资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剖Oxaenanus scopigeralis正模标本和同种雌雄外生殖器,发现O.scopigeralis(Moore,1867),sp.rev.&comb.nov.,(模式产地:印度)命名有效,其曾被认为是O.brontesalis(Walker,1858)(模式产地:婆罗洲)的同物异名.张,韩二人2019年发表的云南奥胸须夜蛾O.yunnana(模式产地:云南)应为O.scopigeralis的同物异名.作者在海南省采集到了奥胸须夜蛾属Oxaenanus 1新种海南奥胸须夜蛾Oxaenanus hainana sp.nov.,其与O.scopigeralis近似,但海南奥胸须夜蛾的前后翅亚外缘线更加模糊,抱器端骨化突起更短更细,阳茎端膜也更加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8.
胡淼 《昆虫学报》1980,(1):37-41
为害水稻的金翅夜蛾在赣榆县有三个虫种,即金斑夜蛾(Chrysaspidia festucae L.)、稻金斑夜蛾(C.festata G.)各C.major W.,以第一种发生较多。本文着重报道该虫在赣榆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其幼虫主要危害水稻和小麦,并取食稗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以及莎草科和香蒲科植物,每年发生4代,以低龄幼虫在麦田越冬,来年以第一代为害水稻最重。 造成本地大发生的原因有三:1.连续数年夏季没有酷暑;2.越冬代蛾量基数大;3.有丰富的紫云英和苕子等蜜源植物。1976年第一代幼虫大发生,就是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造成的。 探讨了测报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焦艺夜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艺夜蛾Hyssia adusta Draudt是新发现的马尾松严重害虫.一年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3月初羽化,产卵于松针上,3月中旬孵化.幼虫食叶,一般7龄,幼虫期49—77天,蛹期约250天.前一年冬季和当年早春的干旱是该虫于当年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可应用741烟剂或白僵菌粉炮防治.大星步(虫甲)Calosoma maximowiczi Morawiz是主要天敌,对害虫大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鲴亚科(Xenocyprinae)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基于2种线粒体基因和5种核基因序列对鲴亚科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同方法和数据类型获得了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3个属的单系性都得到了很好地支撑;但是,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却随着分子标记的不同而改变。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早期的基因流或谱系的随机分选所致。此外,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之间呈现出嵌套型的谱系关系,暗示它们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基于化石地层年代校正的分子钟估算结果显示,鲴亚科主要类群的分化发生在中新世晚期,约15—12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 Ma),这与东亚季风强盛时期的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